走进喜悦的生命

放下心中任何不必要的重担,让自己的心比一根羽毛更轻盈,不只是在离开这物质世界之时,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刻。。。
个人资料
正文

另一个世界之旅-----由灵媒的眼中看家庭与情感关系

(2009-11-25 14:10:36) 下一个

在我为人们算命、出席演讲、聚会以及参加电视节目时,通常大家最常询问与关心的主题就是「关系」——与家人、情人、配偶和朋友的关系。这些人和我们一起共度人生,在生命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和他们的互动深深影响我们的生活与情绪。的确,没有什么比这些情感互动更能混乱我们的心思,让我们受挫、带给我们欢乐,或令我们心碎了。但往往就在我们被烦扰得误以为这些关系所带来的困扰折磨远多过喜悦时,我们去参加了某某人的葬礼,才恍然大悟的发现:当人死后,生者所谈论和追忆的,是你在世时的「爱」——你如何爱,又如何被爱——你曾经怎么爱过

老实说,「关系」这门课题证明了我对自己的事情可是一点也不具心灵能力。在我私人的生活中,身为一个女人、女儿和母亲,我犯了许多错误。指导人际关系我或许并不在行,但至少我可以从一个重视灵性生活的灵媒,和所谓的「惨痛经验」的学习者角色来提供一些看法。我常从客户们在感情关系上所犯的错误,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我的亲身经验应该具有参考价值。

一开始我应该先说明,我完全相信,而且也尽我最大的努力依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黄金守则来生活处世。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谨守这条简单、完美的智慧之语,相信所有关系上的难题都可以永远解决一劳永逸,再也不会有任何问题和困扰,就像在「另一边」一样。然而,如果在地球的生活真是这么单纯完美,我们也不会需要离开「另一边」来到人间学习了。我们每一个人在这里都有要遵循的蓝图,会犯的错误,以及要学习的知识;但最困难的部份是要让生命中接触的人,因为认识我们而过得更好,而在这过程中,我们并不因而牺牲自己的价值或委屈求全。

在我正式开始这一章前,让我们先有所约定以帮助你从本章获益:在情感关系中,谓务必诚实面对自己。当一段关系出现问题时,我们总是倾向先责怪他人。但让我们面对事实,有时他们的确是罪有应得,有时则不然。我们是自己人生蓝图的作者,也是自己行为的决定者。因此,如果我们越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我们就越有可能享有理想美好的关系。

灵魂伴侣和同类灵魂

如果你曾在蒙太尔的节目听过我谈话,你可能知道「灵魂伴侣」这个主题一直令我不太愉悦。事实上,我真想找出当初说我们人生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寻找灵魂伴侣的那位始作俑者,然后狠狠踢他一脚。

不是的。这不是我们主要的人生目标。

因为能找到的可能性和机会简直是微乎其微。

就算有可能是真的,在我们这生中所找到的灵魂伴侣,也不尽然就会是你的恋人或配偶。对我而言,在这个地球上最符合灵魂伴侣概念的人,就是我的孙女安洁利亚。

当我说寻找灵魂伴侣只是个神话时,很多人的梦想都幻灭了,好似我将他们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活生生揭穿一样。我不是破坏梦想的人,相信我。然而,放弃「有个灵魂伴侣在世界一角等着我们去寻找」的想法,反而可以彻底解放我们,让我们自由。每当我想到许多我的客户之所以离不开被虐待关系,是因为他们将这种持续强烈的紧绷情绪和想象中拥有灵魂伴侣的感觉混淆时,(因为两者一样强烈)我总会忍不住的难过。甚至有些拥有美好婚姻的顾客也会哀伤的告诉我,他们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找到灵魂伴侣。灵魂伴侣这个词被误解也被滥用,它成为迷恋、色欲、打野食,以至于家庭暴力等行为的借口。

如果我们将灵魂伴侣的真正定义说清楚,或许可以有所帮助。

我们都是具有男性面与女性面的灵魂。事实上,在我们多次的生命旅程中,我们都曾经历两种性别。我从没遇过一个人,在每次投胎转世都是男性或都只是女性。

在我们被创造时,也都有所谓的双胞灵魂。基本上,这个灵魂的男性和女性面向是我们的镜子,像是我们形象的反射。这个双胞灵魂就是我们的灵魂伴侣。我们的灵魂伴侣并不是我们灵魂的另一半,同样的,我们也不是我们灵魂伴侣的另一半。我们都是完整的灵魂。我也并不认为我只是半个人而已。你真的觉得你只是半个人吗?老实说,我一点也不觉得一群「半个人」在这世上晃来晃去是个罗曼蒂克的想法。如果我不是半个人,你也不是半个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花费一分钟,甚至一辈子的时间去寻找一个并不存在的「另一半」呢?再说,既然我们都是「完整」的,找一个「一半」的人又有什么用?

在「另一边」时,我们和灵魂伴侣可能比其它的灵体来得亲近, 但也绝不会像是连体婴般形影不离。我们和灵魂伴侣各自愉快的追求友谊、探索不同领域的兴趣、不同的工作和学习层面。最重要的,追求我们各自的身份认同。当我们和灵魂伴侣一起时,我们享受最亲密的爱 —— 自由、无条件、宽阔和开放,以及只有灵魂伴侣能了解与分享的共同认知。

就像所有在「另一边」的灵体,每一位灵魂伴侣都可以选择投胎地球。他们可能只来一或两次,和我的指导灵法蓝欣一样。他们也可能觉得有需要一来再来 —— 这次就是我的第 54 次,我很高兴的说, 也是最后一次了。但与永恒相比, 54 次人生也都短暂得如一分半钟而已。

谈到转世,这里有个问题产生了:你觉得你和你的灵魂伴侣同时一起出现在地球的机会有多少?如果在「另一边」时你们一直在一起,而我们所称的「一生」只是离开「另一边」的家的一个快速短暂的旅行为什么你会觉得需要找到你的灵魂伴侣?更不用说你们两人出现在地球时,还必须是在同样的年代、接近的地理环境或空间才可能相遇,还得所谓正确的性别才能组成社会认同的家庭,这些时空环境的配合都是灵魂伴侣神话的必要条件。

所以,请帮自己一个忙,请打消寻找灵魂伴侣的想法,因为你的灵魂伴侣很可能现在正愉快的在「另一边」等待你回去呢。

别让自己陷入寻找灵魂伴侣的迷思而饱受压力和失望。

不要被错误的灵魂伴侣的信念误导,而紧守一段恶劣的关系 —— 只因为你觉得你和灵魂伴侣互属彼此,即使自己生活在痛苦中。

请不要低估一个良好的情感关系,只因为你觉得没有「灵魂伴侣」的感觉。

一秒钟也不要相信,在这整个星球只有一个人是你「命中注定」要在一起的 —— 这是多令人沮丧的想法啊!我可不希望你到晚年时,觉得这一生失败了,只因为你一直没有找到根本不在这里的人。只要你再多忍耐「几分钟」,你就会和你的灵魂伴侣快乐且不费吹灰之力的在「另一边」重聚了。

在你这生的旅程中,你将会遇见不限数目,与你有缘的同类灵魂 —— 你认识一世或更多世的灵魂。我相信你一定有过这种经验:与某人初次见面,立刻有一种熟悉感。不管这感觉是好是坏,它就是发生在当你遇见同类灵魂的时候。有时这种立即的熟悉感是来自于某辈子的相处经验,可能是朋友,恋人,配偶或是家人的关系。

也有些时候这种感觉会让你想逃开,离得越远越好。我有位顾客嫁给一位她确定她曾在前世认识的人。她是对的 —— 在某辈子,他是将她以女巫罪名处死的人。在这世中她一直试着说服他,她是个好人,而她也的确是。但他仍然一再要证明她不是;他总能找到理由否定她做的每一件事。

这个例子将我们带到因果的主题,另一件令我恼怒的事,因为它被错误的解释,导致很多人经历许多苦痛,只因为他们以为这是他们的因果报应。在我刚才提到的例子,有些人会说这是我顾客的因果或业力,她必须要一世世经历直到她的行刑者宣告她无罪为止。但我觉得这真是荒谬。为什么她要将好几辈子都浪费在悲惨的生活,只为了要这么一个人宣告她是可被接受的?这绝不是因果的运作方式。

所有的因果都表示「经验的平衡」 。当你在「另一边」撰写你的蓝图时,你知道你从前世的磨练中学习到的课题,据此你安排并规划新蓝图,决定你这生所需要体验的经历。

它并不是硬加在你身上的。是你自己选择了它,而且是基于你这生的目标,你所需处理解决的问题。

因此当涉及感情关系时,请不要太陷入因果或灵魂伴侣说法的纠结。我知道,能第一眼就认出你在某一世认识的有缘人,是件很浪漫的事,但想想我那「女巫」客人的悲惨婚姻。更进一歩的说,认真想想你这一辈子认识了多少人——不仅是你熟悉亲近的,还包括你知道但交情不深的人。将这个数字乘上你在地球所有的人生次数。如果你不知道你投胎了几次,可以使用我的参考—— 54 次。再加上你在「另一边」认识的灵魂,这些你可能还没有机会和他们在地球相遇(保守的说,可能有上千)这么计算下来,你就会发现,你在这生和似曾相识的灵魂相遇,并不是那么令人讶异的事。如果你没有,那才比较奇怪。

我和几位相识好几世的人很亲近;也有些好友是我在前世不曾认识的。所以当你初见某人而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时,让自己认知到这点是很好的,因为让你的心灵直觉保持警醒是件好事,但请不要因此将这种前世的感觉或经验,当成「接受 / 拒绝」新朋友的标准或依据。有些前世认识的人今生与你再次交会,只是生命要确认你己学会与他们保持距离。除此之外,不论有多少人是你早已认识的,我保证,总有些人虽然和你没有共同的前世经验,但是他们一样有趣也绝对值得认识。

在「生生世世」那一章,有个练习可以帮助你发现和探索你的前世。基本上,这个练习从回忆五年前的一些印象深刻的日子或细节开始,然后回亿十年前,慢慢的回溯到出生前,回溯到这世的前一世,再前一世,再前一世……你可以继续下去,如果你愿意的话。你也可以使用这个练习来发现你和某某人的前世关联。在开始回溯前,向自己、上帝、你的指导灵说明探索的目的 - - 发现某个你有似曾相识感觉的人和你在前世的关系。一直往前世回溯,看你是否能找着。他们可能看起来跟现在很不一样。可能是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国籍,和你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别 —— 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你的灵魂会立刻认出他们。

如果你没在前世找到,也没关系,这并不表示你觉得你曾认识他们的感觉是错的。这只是表示你这次没有连上线。如果你找着他们,在那里待上一阵,看看你们之间有些什么事发生。你们彼此间是什么关系——朋友?恋人?配偶?父母和子女?手足?敌人?当他们出现时,你有些什么感觉?——安全?被爱?害怕?被威胁?气愤?被激怒?快乐?哀伤?虚弱?他们是你期待再看到的人,或是迫不及待要离开的人?在前世的关系中,是否有任何好或坏的互动模式,和你们现在的关系相似?

认出情感关系模式——这一世和过往的几世——是我们能给自己最困难但也最具启发性和解放心灵的任务了。它需要我们诚实的面对自我并保持客观,老实说,这可以是痛苦且令人尴尬的探索。但是很值得。一旦我们了解到感情关系并不是一种随意发生的事件,而是我们自身行为模式的结果,我们可能因此重新获得属于自己的力量和控制感。这个认知可以提醒我们,自己才是生命蓝图的作者,然后朝向打破不符合我们利益的模式,勇敢跨出第一歩。

我很喜欢两个关于行为模式的说法。一个是「一再重复同样的行为,却期望有不同的结果是疯狂的。」另一个比较简单但同样真实。「当你做同样的事,你得到同样的结果。」

说实在的,这是不是比「我处在这个不快乐的关系是因为这是我的因果。」的说法要来得合理多了?

我们都认识(通常也很羡慕)一些人,他们的行为模式将他们带往成功、快乐、平和的生活,他们也通常享有理想的情感关系。我们可以说他们比我们幸运,但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们已经接受行为与结果之间的绝对关联,愿意为了改善关系而努力,并负起了全部的责任。对他们来说,「当你做同样的事,你得到同样的结果。」是个好消息,因为他们一直坚持这点,也拒绝和稀泥。

如果你对你现在的情感关系并不满意——我指的不只是与恋人或配偶,还包括友谊——现在是好好看看,审视你身边的人,再好好省视自己的时候了。因为不管我们有多讨厌承认,事实是,我们都不能否认,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自己选择让他们进入的。

家庭成员
在第一章我提到过「选择线」,这是我们在撰写蓝图时,为自己所挑选的挑战。人生一共有七个「选择线」——家庭,社交生活,爱情,健康,灵性,财务和事业。

我选择的「选择线」是家庭。这基本上表示我可以在一次算命中便指出有关你家庭问题的症结,但它却花了我62年的大半时间,试着厘清我自己的家庭问题。

我一直试图将这个奇异、复杂的亲近团体,嵌入我想象中的「正常」家庭的模子,因此我常故意对一些事情视而不见- -关于生命和家庭的事实。然而不论好或坏,「家庭」,无论如何,仍是由人所组成。我已慢慢正视这个事实了。至少我学到,没错,我所知道的有关人的种种,也同样反映和适用在我的家人身上。

我所知道的是,每个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包括我在内,来此之前都各自撰写了一份蓝图。我们都选择了要跟彼此有所关联。因为蓝图是我们来此学习的详细地图,所以在每一个家庭关系里,一定有许多挑战和课程有待学习,要不然我们也不会选择他们做为我们的家人。我们可能不会喜欢每次的课程,或是感激那些我们选择将人生功课带给我们的人但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善用每一次机会,并感谢他们所教导的功课,因为这次做对了 ,就表示我们不需再回来重新经历一次。

家庭成员之间应该要彼此礼貌对待,但就如同我们生命中所有其它的关系一样,信任和尊重必须要靠赢取,滋养并用心维护。「血缘关系」并不表示某种「特别的命定或天意」。它甚至也不表示你们必须要喜欢彼此,或是一定要和对方特别亲密。事实上,我自己常常会忘了这点。尽管我知道我的两个儿子有各自的蓝图规划和课程要学习,我仍然会一厢情愿的对这对兄弟间的关系存着美丽的想象——两兄弟焦不离孟,孟不离焦,永远勾着肩搭着背,同甘苦共患难,彼此是对方抚慰的靠山。可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除了我之外——每一个人都看得出来,他们并不是那么喜欢彼此。他们所有的共同点就是我、他们的亲戚、童年时一起住过的地方,以及他们的身高。除此之外,他们的目标不同,兴趣不同,两人有不一样的气质,不一样的个性。但我基于自己的需要、期望和想象,拼了命试着凑合他们两人,非得要他们喜欢对方才肯罢休。如果不是他们各自将我悄悄的拉到一边,温和的告诉我,假使他们两个人都参加了同一个聚会,但互不认识对方,他们也绝不会在一起交谈上五分钟,因为两人没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最重要的是,他们两人对这个情况一点也不在意。我才是那个为此辗转难眠的人。

在我那次濒死经验的过程中——大手术过后,心跳停止,我在隧道里喜悦的迎向上帝的白光——我的心很清楚的知道,我那两个儿子会走出哀伤,他们可以处理的很好。我当时根本不在乎他们会是在一起互相安慰,还是各自面对。回想那次经验,我学到我们永恒的灵魂,一直,也确实知道,每件事都会完美的运作,在作祟的是我们那瑕疵、虚浮、自负、顽固和自私的心智。

在我终于学会接受我的两个儿子是完全不同、独特的个体,他们有权决定对待彼此关系的态度时,我的家庭生活从此变得平静多了。我和他们个别的关系就像他们两人一样,非常不同;但我同样珍爱他们。身为他们的母亲,我期望他们互相尊重,以礼相待,和平共处。如果做不到,那就与对方保持距离吧。同样的,作为母亲,我的灵魂在他们出生时就承诺了他们的灵魂,我会尊重、有耐心、了解并支持他们所撰写的人生蓝图,就如我期望他们尊重我的蓝图一样。毕竟,我的蓝图里并不见得比他们少几个错误。

家庭的复杂性还不止于此。就和我们遇见的其它人一样,我们并不光是带着蓝图,混合着来自双方家庭的遗传基因来到人间,我们还带着各自独特的前世经验和情感。如果你曾经仔细注视某个和你有血亲关系的人——包括你的小孩和父母——然后你怀疑,怎么两个身上流着同样血缘的人竟如此不同?答案就在这里: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曾经来过人间许许多多次,每次都有他们的蓝图和人生所要奋斗、学习的课程,每个灵魂因此都有许多不同人世的经历和接触的面向,当你这么认知时,想想看,这生你和每个有血亲关系的人正巧有共同之处的机会将是多缈茫?

遗传学在我们的身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它并不是遗传基因中偶发的一连串行为,而是基于我们蓝图的设定。当我们在构筑蓝图,选择我们的父母时,我们也选择了将为我们奠立、完成此生任务的遗传基础。不论你如何看待你从父母双方遗传的身体、心智、情绪和生理的品质,你要感谢和责怪的都是你自己。不论你现在觉得如何,都要记得,你之所以如此选择一定有你的原因。

在你的家庭中有你的同类灵魂——你在其它转世认识,且有过好与坏的互动关系的灵魂——是很有可能的事。也有可能你和其它家族成员在这一辈子是第一次见面,但这并不会影响你们此生关系的意义和重要性,它只是解释了困惑你许久的一些互动模式。譬如,你和某人比较容易沟通和感应;对某人你有一种说不出,无法解释的不舒服和不信任感或是愤怒;或是相处时有一种清新感,没有负担;感到一种特别深沉的安全感和舒服;感觉对某位亲戚特别熟悉;或是不管你怎么努力尝试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就好像你是被期望要与一个跟你长得很像的陌生人建立深厚的关联。家人的互动还有很多种的可能变化,但都出于很简单的原因——双方之间具有或没有前世关系的情形,发生在每一个家庭。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一些有关我的客户和他们家人间的前世关系,还有我个人的。但这里有一个知名人物的例子,越仔细想越会觉得有道理。这是我收到的心灵讯息,我也和法蓝欣确认过,那就是比尔柯林顿和希拉里柯林顿曾经有一世是兄妹的关系。不,这并不会使他们此生的关系因而不伦。我和我的孩子克里斯多天有一世是夫妻。这也不表示,我「生」了以前的丈夫。(要这么说是很牵强的。)在转世中,是两者之间的心灵连结持续进展和演化,而不是特定的关系别。

即使同样的关系别一再重复,它也是象征学习、成长和扩展的机会。我有位顾客,乔,他感觉自己很无助的陷在婚姻的泥沼里。他承认他之所以仍维持这段婚姻,并不是出于爱,是因愧疚而没离开他太太。他并不快乐,觉得她太太也是如此。他常有离婚的念头,但每当这样想时,他就会被一种无法解释的罪恶感笼罩,他无法想象如果他真这么做了,他要如何面对自己。不需要我的通灵能力,我都知道,没有一个感情关系的维系是可以建立在罪恶感之上,这种感情不健康也不值得延续。但我确实也用我通灵的天赋发现了症结。他和他太太在某个前世曾是夫妻,当她被诊断患有末期疾病时,乔并没有在她身边守候到最后,反而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了他生病的太太。发掘出乔的罪恶感的真正源由是来自前世,帮助他释放了这种情绪。当我两年后再看到乔时,他欣喜的告诉我,他将要和一位他很爱的女子结婚而他的前妻也已经有一个美满的婚姻。

因为前世关系的连结而有/或没有情绪上的反应都是很自然的事。不论是那种情况,都值得你花些时间去使用本书提供的讯息,了解你家庭的互动并找出和谐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将前世不好的经验当作宿仇或怨恨的借口。

你如果问我,当有紧急状况时,家人是否应该凝聚、团结在一起?是的,我绝对相信如此。虽然我有很好的理由,不想和我的母亲有任何瓜葛和牵扯,但当她需要时,我会尽一切力量使她尽可能舒适并得到妥善的照顾。同样的,如果有任何危急情况发生,我的两个儿子也会在最快的时间在对方的身边给予支持。毕竟,荣耀一个家庭的连结是我们本质的一部份,也是激发我们一开始选择这个特定的家庭的一项挑战。

这些道理同样适用于认养家庭。如果你在你的蓝图写下出生于某某家庭但又被送给其它人家,这一定对你的性灵成长有重要原因。我们必须要停止使用,真正」的家庭来形容血缘遗传上的关联因为它暗示一个认养家庭「不是真正」的家庭,在大多数的案例中,这都是不确实也不公平的。
我希望在荣耀家庭连结和令人困扰的「亏欠」概念间作个明确的划分。「我们是一家人,所以你欠我的。」这个想法太常被滥用,就像「我可以对陌生人比对你还好,但你必须谅解,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这种说法不是很愚蠢吗?但我们或多或少都曾经这么做过。我们都曾和父母、配偶、兄弟姐妹有过严重的争吵,比如说,在超市停车场失去理性的争执互骂,然后又对超市结帐的收银员特别有礼貌,因为我们不会想去冒犯素昧平生的人。我必须要说,这实在是「反其道而行」。我的意思并不是我们要对家人友好,然后尽管去欺负结帐的收银员或是外人。我的意思是,将你最好的行为举止,而非最恶劣的态度,用来面对你个人所选择的此生的家庭成员,不是更有点道理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