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由於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國際上最新的教育理念、書籍乃至課程等,現在都很容易獲取。在國內上國際學校,或者出國上本科甚至中學,也是很多家庭的選擇。 但往往隻有出過國的人才了解,在海外,中國文化的根是多麽重要,這不僅僅是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在一個多元文化中發揮自己獨創性、贏得別人尊敬的源泉。 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中國注定要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2015-04-05 09:28:01)


文/夏子
今年西洋的複活節正好碰上中國的清明節,這樣的巧合引發了我一連串有趣的聯想。
複活節裏的兔子文化和彩蛋文化,估計都是從遠古傳說故事裡發展出來的,它們在所屬歲時節令裏應該都是重要的節俗與象征。
但究竟象征什麽呢?好像都和古歐亞非幾個古老農耕文明的春耕、生育之神有關。特別是巴比倫文明裏有一個叫做Ishtar的女神,為了拯救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1984年,我國著名油畫家,靳尚誼,找中央音樂學院的一位女大學生當模特畫了一幅油畫。 畫中背景隻有三樣東西,座.江.山。 沒想到三十年後這大學生竟成了第一夫人,當初的“座•江•山”現在竟然成了現實。 這幅油畫,現被中央美院收藏,據說著名股神巴菲特要岀3000萬美金收藏,但被中央美院拒絕。 毫無疑問若幹年後這幅油畫將是中央美院的鎮館之寶[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本文轉載自文茜世界周報臉書專頁
3/26,在北京,接受當地報紙媒體專訪。其中一名記者見我,年輕的模樣:送了我一本詩集:那是一個在工廠上班的年輕作業員、最終覺得生命無奈走上跳樓的人,生前才華洋溢的詩集。她把詩集送給我,問我:如果他看了妳的書,是否對生命不會那麽絕望?然後,開始訪問。感謝此篇深刻的報導。陳文茜:給時代澆一盆冷水給青年來一顆[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文/童清峰 李光耀與台灣朝野領袖均有交情,尤其視蔣經國為知音,感激蔣在新加坡剛獨立、最孤立無援時,伸出援手。同時李光耀穿梭兩岸,與兩岸均維持友好關係,在當年台灣與大陸相互敵視的年代,發揮破冰作用。 三月二十三日辭世的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與台灣關係密切,共訪問台灣至少二十五次,可能是外國領導人訪問中華民國最高紀錄。 台星超過四十年[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馬來西亞伊斯蘭黨決定在其執政的吉蘭丹州實施伊斯蘭刑事法,並尋求國會通過,引發爭議,華人社會立刻與之決裂,擔心這缺口一開將衝擊世俗社會,使大馬走向神權化。伊斯蘭法課題也撕裂在野的民聯。執政黨巫統的立場是伊斯蘭法能否落實的關鍵。 正當馬來西亞朝野陣營熱烘烘地合力圍剿醜聞纏身的「一個馬來西亞發展公司」(1MDB)之際,在野黨伊斯蘭黨保守派則放棄推[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2015-03-22 18:57:42)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3/23日稍早病逝於新加坡中央醫院。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於2015年3月23日3點18分逝世,享年91歲。新加坡民眾稍早前幾天在醫院門口為他祈福。(新加坡聯合早報) 新加坡獨立初期幾乎一無所有,甚至是為了跑華北馬來西亞趕出去而獨立的。 李光耀看到二戰後獨立國家深受民族主義情緒的激化,未能理性發展,保留英國殖民時代的雕像,並且理解[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3)

Realdevelopmentisnotleavingthingsbehind,asonaroad,butdrawinglifefromthem,asfromaroot.
G.K.Chesterton(1874-1936)
Englishwriter
----------------------------------------------
你有想過91歲的時候要幹嘛嗎?退休、養老、帶孫子。
BarbaraBeskind在兩年前加入了IDEO,矽穀知名的產品設計公司,IDEO曾設計過蘋果電腦和微軟的第一個滑鼠等。
Beskind高中畢業時想成為一個發明家,但是那工作需要有工...[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2)
我們往往將當下受歡迎的事情或者人物或者主張等同於「正確」。受歡迎,隻是市場的意義,或者時代的象徵,但它絕不能等同「正確」。----希臘不穿鞋、袍子有跳蚤的哲學家,蘇格拉底
-------------------------------------------------------------
廢核?蔡英文隻關心選票?
文/銀正雄 毫無疑問,蔡英文下令綠營執政的13縣市,在3月14日發動的「廢核大遊行」已告失敗,堪稱[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文/陳文茜
我們需要一個教我們學會「快樂」的學校,一所麵對不同人生階段、不同人生課題的愉悅學校。
「愉悅學校」的概念,並非我的創見。西元前341年前出生於小亞細亞西部海岸一座青翠島嶼的哲學家伊比鳩魯(Epicurus),在他生命的最後二十年間,大力提倡「愉悅學校」。他一生都在旅行,研習哲學,最終他的哲學重心是「強調思想與感官的愉悅」,「愉悅是快[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1)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