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博文

http://ft.amtb.tw/dv.php?sn=02-039-0042&lang=zh_CN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十四麵第八行。  「又密典《毗盧遮那經》雲: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這幾句經文前麵曾經引用過,這個地方再引,用意很深。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法,這三句就把它的內容說盡了。根是什麽?根是大悲,大悲是什麽?同情心、憐憫的心、愛心,[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http://ft.amtb.tw/dv.php?sn=02-039-0041&lang=zh_CN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十三麵倒數第五行,從當中看起。我們從:  「彌陀之一乘願海,六字洪名,圓融具德,超情離見,舉體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故非思量分別之所能知、語言文字之所能及,故雲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我們看到這裏,前麵我們學習到這一段。這是早年的[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http://ft.amtb.tw/dv.php?sn=02-039-0040&lang=zh_CN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十二麵倒數第二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又《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地方,時間到了沒有能夠細說,這一小段經文很重要。菩薩了知,了是明了,知是知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http://ft.amtb.tw/dv.php?sn=02-039-0039&lang=zh_CN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十二麵第一行,四十二麵第一行,我們從第二句看起:  「智者大師誦《法華》,身心豁然,得入法華三昧,親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後住天台山創天台宗,臨終右脅西向,稱念彌陀觀音而寂。」這是簡單的介紹天台智者大師,這是天台宗,也叫法華宗,一位非常重[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http://ft.amtb.tw/dv.php?sn=02-039-0038&lang=zh_CN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三十八集) 2010/5/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03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十麵倒數第六行。  我們把文念一段,「《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前麵我們學到這個地方,今天接著看,「大師之說,上契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http://ft.amtb.tw/dv.php?sn=02-039-0037&lang=zh_CN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十九麵倒數第三行,從甲這個地方看起。  「甲,上輩往生,唯是菩薩。本經明三輩往生,每輩再分三品,則同於《觀經》中之九品,唐善導大師以前之古德諸師,謂往生極樂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已來菩薩」。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接著前麵講到,「唯此[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六和敬祈禱文-領眾念誦卷頁版http://new.amtb-aus.org/Item/1863.aspx
六和敬祈禱文
弟子眾等,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以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寶。時值末法,鬥諍堅固,災厲四起。我等四眾弟子,興起學習六和,以求自度度他,拯救地球,責無旁貸。大心雖發,當知此事,若無三寶加威,祖宗德蔭,雲何行成?
我等四眾弟子,罪業深重,定慧[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4)

http://ft.amtb.tw/dv.php?sn=02-039-0036&lang=zh_CN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十八頁倒數第二行,也就是第五段「所被根器」。  「前明本經廣收萬類,普被三根」,這個字不念被,念披,跟挑手邊的披,就是披在身上是一個意思,古音念披,普被三根。「今當更明,萬類之內,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誰是當機。」首先這前麵講到,這部經[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http://ft.amtb.tw/dv.php?sn=02-039-0035&lang=zh_CN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十七麵倒數第四行:  「又本經大小二本,秦譯小本有一心不亂之文,今此大本不雲一心不亂而專主一向專念,兩者相較,則本經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無極。」我們看到此地。淨宗的三經一論,古大德也常常把它稱作《往生經》,講往生極樂世[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http://ft.amtb.tw/dv.php?sn=02-039-0034&lang=zh_CN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十六麵倒數第三行。  「又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若是圓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故持念佛名又何異於念佛實相」。到這裏是一小段。這一段,念老為我們細說修行的功夫,修是修正,行是思想行為。行裏麵包括[閱讀全文]
閱讀 ()評論 (0)
[1]
[2]
[3]
[4]
[5]
[>>]
[首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