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回答
文章來源: ZK2006-10-28 22:58:16

作者:崖青

 

怎樣對待礦難,怎麽拯救生命,請看澳大利亞的回答。

四月二十五日,塔斯馬尼亞島上金礦突然遭遇地震。重達數噸的岩石分崩離析從頭而落,在井下作業的賴特不幸被活活砸死,而三十七歲的布蘭特.韋伯和三十四歲的托德.羅素則由於正在一個長、寬各一點二米的金屬籠子裏工作,幸運地逃過一劫。

井外人員開始時得不到他們的音訊,到四月三十日才驚喜地發現,韋伯和羅素竟奇跡般地活著。

當人們在教堂內禱告時,羅素的母親突然衝進來,她當時一邊跑一邊叫,高喊著「他們還活著、他們還活著」。這奇跡般的喜訊即刻傳遍全國。所有的人,無論認識不認識的,都激動起來,興奮起來,爭先恐後地在第一時間內奔走相告!連大街上停著等紅燈的車輛裏,人們也會搖下車窗,互報喜訊。這時候,你覺得那兩名礦工,彷佛是全國每一個人的親人。

由於受困地點遭到數噸龐大落石阻擋,救援人員判斷,至少還要數天,二人才能完全脫困,而這對於他們的生理極限將又是一次嚴峻考驗。五月二日,救援人員試著在落石中鑽出小洞,首次通過一根長達一公裏的PVC長管子將餅幹和蛋白飲料等食物成功地傳送給二名礦工,既考慮到兩名礦工生存的需要,還考慮到他們幾天未進食的狀態,以及蜷縮在狹小的空間中無法動彈的實際情況,不能讓他們吃得很飽卻要有足夠的營養。

從四月三十日起,每家的電視和廣播都追蹤著救援工作的進展,也可以說,每個人都在為他們祈禱。五月九日的電視晨間新聞中,我們驚喜地看到了被救援回到地麵的羅素和韋伯,他們穿著帶熒光的黃色礦工服,頭上的礦燈還亮著,他平靜地把一塊標明他們下井作業地點的牌子取下,表示他們安全返回,就像平時上下班一樣。

小鎮上的教堂鍾聲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首次響起,表明他們倆的生還對小鎮的居民有多麽重大的意義。事實上何止小鎮居民,這事對兩千萬澳大利亞人都是意義非凡的。救護車開動時,特地開著後車門,讓他們倆能跟現場的數百人揮手告別。

這是兩個奇人,他們竟然在九百二十五米的地下存活了十四天。他們讓世界看到了澳大利亞式的瀟灑。前五天,在井下九百二十五米忍受著攝氏三十五度的高溫,受困在狹窄的金屬籠中,就靠一塊壓縮餅幹,靠舔岩石縫隙滲出的汙水解渴。如此堅強的意誌力和生命力,就連救援專家也難以置信。他們得到地麵送去的ipod播放器,聽著喜愛的音樂,還調侃說,更願意聽鑽頭的聲音。得到送進的食物後,他們「得寸進尺」地向上麵的救援者開玩笑說還想吃火腿雞蛋外加熱湯。對於這次不幸和身處惡劣環境,他們沒有抱怨,還笑稱是住了“二星級賓館”。

韋伯和羅素不是高官也不是富翁,隻是普通的礦工,可是國家動用了昂貴的器材、人力拯救他們。二十四小時不停,挖掘機、冷炸藥、各種科技手段還有手工輪番使用。既要救出井下的生命又十分愛惜救助人員的生命和健康。

拯救不但是一次人道主義的實踐,也是一次人文精神的體現。救援工作始終有心理醫生參與,所以兩名礦工能保持樂觀平衡的心態。是心理醫生建議暫時不讓他們跟朝思暮想的家人通話,以免影響情緒。兩名男性醫務人員,不停地與他們聊天,聊他們願意聊的各種話題,為了消除他們的孤獨感,保持他們對生活的熱愛。當他們心急如焚地打聽同伴賴特的生死,心理醫生當機立斷地決定對他們說實話,因為一旦他們發現,地麵上的營救人員沒有告訴他們真相,那麽他們的信賴感就會崩潰。當救援工作受堵時,心理醫生更是竭力撫慰他們的情緒。在他們得救以後,又做著後續的防止後遺症的治療。

澳大利亞向世人展示了它對待生命的態度:尊重、愛護、科學、合理、嚴謹、熱情而又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