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Cedit和民族未來(1)從陳良宇談起
文章來源: 賈平凸2006-09-29 10:41:30
前天國人點名讓我評陳良宇事件。我說了國內政治我不懂,不會評。不過中國文化的問題,滄海之中略取一勺飲來,還是可以說說的。正好昨天跟貝兒說了要寫這個貝子心經:credit和民族未來的係列。陳的問題,從文化的角度講與這個題有很大關係。就從這裏講起。中央政府查陳良宇的風聲,不是一天兩天了,最近總算明確爆出來了。貪汙腐化作風霸道情婦幫派等等,看文學城首頁就有總攬,凸子不必重複了。有人甚至把95年的陳希同和陳良宇並列,說陳姓官員咋咋地。純粹胡扯!

陳良宇的事件,加上陳希同,表麵上是政權交替的結果。實際上,觸到了2000年來中華文化,更具體的說,是其中政治文化的根本痹症,成者為王敗者寇。這一痹症的根源,在於儒家思想熏陶下的政治文化,始終圍繞著的一個核心內容:國家機器的所有權和管理權的同一性。就是兩權合一。由於兩權合一,就造成贏者通吃,敗者不甘,所以中國幾千年的政治文化是你死我活的文化。這一文化為孔孟儒家思想所把持鞏固了2000多年,從漢代開始,就是廢百家而獨尊儒。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價值,圍繞著五權(皇權族權神權父權夫權)。一切裁決都歸於最高領袖的。

兩權合一帶來的集權管理製度,無法培續政治管理領域的職業性。政客是職業政客不假,但是談不上職業性(professionalism)。職業性有幾個要素:代理權利,職業道德,個人利益。職業者是代理所有者行使權力的,所謂的delegation。這就要求代理一方必須具有職業道德(ethics)。而職業道德的核心,是代理者個人利益和被代理者利益的界限分明(conflict of interest),章法得當。代理者明確了利益界限和遵章守法,就產生職業道德。有了職業道德,被代理人就可以放心將代理權利交給被代理人。而代理人之職業道德,也決定其對所代理的權利不具有claim。也就沒有野心了,代理者到期下台,被代理人有選擇的自由。這樣長期周而複始,管理權(行政權,經營權等等)就可以實現和平的過渡,而不必要長期爭奪拉鋸,使得政權不穩。

再來看看中國漢代以來中央集權體製的曆史沿革。製度上沒什麽變化。倒是周期上不斷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農民起義,休養生息。循環往複,沒有跳躍性的進步。原因是什麽呢,本來整個封建社會最有革命性的農民階層,被儒家道德馴化,革命了以後,死了好多人,製度又回到老路上去。我以前說,農民害了中華民族兩千年。其實,更確切地說,是儒家害了中華民族(主要是農民)兩千年。思想意識道德領域,沒有革新,死多少人的革命都是白搭。

社會主義中國的建立,給中國帶來了革命性的曙光。但,以中華傳統文化某些部分的強勢延承特性,新的道德觀念還需要長期的奮鬥才能實現。比如毛澤東發起文化大革命,希望以人民內部革命的形式達到整頓治理的目的。行不通,還是非和平的方式,是非良性的革新,是社會動蕩。但是道德觀念也在震蕩。改革開放以後的近30年,經常有人說文革把中國人得到的底線拉低了。其實不盡然,道德領域的革新,不破不立,文革其實在破的方麵為中國道德的革新做出了貢獻,下麵就看立的過程了。

改革之初,鄧小平提出的黑貓白貓論,是實用主義的道德觀。在經濟上促進了發展,但在道德上是中國出現了退步。中國人開始注重短期利益,隻講結果,不講過程。到的一片混亂狀態。這就是為什麽那時的道德底線低的原因,大部分不是文革的問題。這樣的道德變化,在政治文化角度也使得底線降低。

回過來看看意識形態領域的事情。以中國的封建製度,與這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製度對比,不難發現,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在兩權製方麵是一致的,即所有權和管理權的分離。社會主義主權是全民所有,共產黨代理管理。資本主義主權(不是個人財產權)是全民所有,少數人管理,隻是管理的細節不同而已。造成中國目前現狀不夠理想的原因,是2000 年儒家道德的價值觀導致社會主義的兩權分離,實質上被兩權合一取代了。人們自然不自然的維上是聽,形式上分離的兩權實質上是統一的。所以,代理者的職業道德沒有建立,個人利益與被代理人利益界限不明,造成代理權利的被濫用。

先評了兩權分立和職業性,下一篇說credit 的含義和民族未來的關係。先開個頭。Credit,注重的是track record,穩定性最重要。據個例子,我每月工資500元,你每年工資6000元,你的credit就沒我好。因為你的波動性太大,到年末一拿6000,然後整個年度沒收入。而我穩定每月進帳500。

請待下篇:貝子心經:credit和民族未來(2)話說cr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