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毅:海歸學者落選院士是因為“不會搞關係”
文章來源: 楊子2011-12-15 23:29:20

  饒毅以大膽敢言著稱,海龜前就毫不留情痛斥中國教育、科研領域的弊病。回國後,多次在國內媒體發表文章痛陳頑疾。前年院士不入誓言不再角逐院士。對今年的院士遴選,再次選擇直言不諱,直述海歸學者落選院士是因為“不會搞關係”。他說的對不對,當然對;錯不錯,有點錯。例如,新當選的最年輕的科學院士,就是他們生命科學專業的海龜。

         饒毅和施一公是同批“海歸”,分別掌舵北大生命院和清華生命院。在此次院士聘選中,兩人呼聲頗高,卻雙雙铩羽。饒毅在頭輪就被出局,施一公在第二輪落選。為此,饒毅直截了當地指出,這絕非學術原因,而是人際關係問題。


饒毅:我相信絕大部分生物醫學院士不會說施一公的學術水平有問題。施一公要比很多人的水平高一大截,不光對候選的院士,他比很多已當選院士都要高一大截。

饒毅:生物醫學部本年度當選者,與往常一樣,以科研論文為代表性成果。而施一公在國內發表的優秀論文遠多於中國同行的任何科學家,他的落選勢必引起海內外相當多的生物學家質疑,“中國生物醫學部是否以學術為首要標準”。

饒毅:這個時候,把他刷到一邊去,或者延緩他,而把比較差的人放進去,這會讓同行馬上意識到,原來那些東西重要,不是做學術最重要,而是做其它東西最重要。這樣就把做學術的文化氣息搞壞了。

饒毅:落選並非學術原因,而是海歸學者“不會搞關係”。從施一公鳴的落選,我們看到了中國現實中的不良文化。

饒毅:中國不光科學評榮譽,在社會各方麵,都留有一個很強的習慣,經常是在考慮人際間的關係。這是阻礙我們科學、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很多人花過多的時間用於平衡和協調人事網絡,耽誤了做正事。而且,我們還得讓很大一部分應該投入做正事的人、意念和智力,不得不投入到去搞人事關係。這是我們社會的一個很大問題。

饒毅:你們記者要讓人們明白,我為施一公鳴不平的目的,不是為了施一公本身能不能當選院士,而是用這樣的一個例子,來討論中國現實文化對於我們整個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有多大的阻礙、很不好的那部分。因為長遠來看,這將對院士遴選產生很大的副作用。副作用究竟是什麽?

饒毅:中國文化根本是好的,但是在某些方麵存在問題,甚至很嚴重的問題,這不僅對院士的遴選產生非常不好的副作用,不僅僅是某個人當選不當選,是否公平,而是要想到他對中國科學技術的導向和示範作用。所以不是對院士當選喋喋不休,而是對院士當選反映的現象應該批評。院士對於中國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天大的、了不起的事,因為很多人把做院士作為他奮鬥的東西,那院士怎麽評選就會影響他怎們做事情、怎麽去為人。

饒毅:我們提出來討論、提出來批評,本來就是促進文化的改變。因為文化的改變不是你怎麽做,別人就知道,而是得說出來。現在既然大家都不說,我就做指出皇帝新衣的那個小孩子。做這個事情對我來說,更有意義,對社會的導向意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