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我曾出演過熱門話劇《於無聲處》
文章來源: 逍遙白鶴2022-05-07 08:57:13
 
昨晚入睡前,我隨手翻閱了一下手機上的“朋友圈”,看到我當文藝兵時的戰友、現為天津電視台導演的@齊導(齊蔓)發布的一則回顧消息,其中提到我們曾一起演出的話劇《於無聲處》,頓時喚起了我那一段珍貴難忘的青春記憶。在當年中國走出十年動亂,開始從上至下的撥亂反正、發生了大快人心事的“粉粹四人幫”壯舉之後,此劇以先聲道出了廣大民眾的時代心聲而火遍全國。軍隊和地方的許多文藝團體都排演此劇,我團版本的此劇也曾去駐京的多處部隊、劇場巡演。
 
特摘錄和轉發一下@齊導寫的文字和她珍存的劇照:
 
“1978年,我在北京當文藝兵時期,我們有幸邀請到北京人藝表演藝術家鄭榕老師為我們導演話劇《於無聲處》,當年該劇風靡全國,由一位上海的工人業餘作者宗福先編劇。我在該劇飾演被迫害的老幹部——女主角梅林,曾非常榮幸地得到鄭榕老師的親臨指導。記得我團領導還跟我說,鄭榕老師誇獎了你會演戲呢。當年對話劇表演初出茅廬的我能夠得到鄭榕老師的認可和肯定,真是感到非常榮幸和驕傲,也更加堅定了我之後一直追逐和為之努力奮鬥的藝術人生!我後來脫下軍裝轉業到天津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在中心的導演組工作,從場記做起,職任副導演——導演——國家一級導演至今。
 
鄭榕老師的女兒逍遙白鶴是我的親密戰友之一。她後來專業進入央視少兒頻道任編導、主持人,主持過少兒節目欄目“春芽”(後來改版為“大風車”)。她還兼任中外影視和譯製片的配音演員,曾經在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這裏的黎明靜悄悄》等譯製片為主要角色配音。”
 
劇照1~齊蔓飾演的老幹部梅林(右。當年她才24歲),逍遙白鶴飾演何芸(中,當時18歲),邢玉國飾演何是非(左):
 
 
劇照2~齊蔓飾演的梅林(左),逍遙白鶴飾演何芸(右):
 
 
 
劇照3~齊蔓飾演梅林(右2),逍遙白鶴飾演何芸(後排右),彭燕生飾演兒子歐陽平:
 
再次感謝@齊導,祝願你藝術生命長青、幸福安康!
 
 
人物簡介:
齊蔓,女,1953年5月17日生,天津電視台電視劇製作中心國家一級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是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影視導演學會會員、北京電影學院導演係“十八導演群”會員。1980年起為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等多部譯製片以及多部國產電視劇擔任配音導演或為劇中主要角色配音。

主要作品:
《與周恩來同窗的歲月》導演。榮獲第十八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連續劇二等獎; 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中篇電視劇獎、優秀男配角獎; 榮獲天津市第十一屆電視藝術優秀作品中篇電視劇二等獎。
《媛媛和妮妮》導演、劇本策劃。榮獲第十四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短篇兒童劇二等獎; 榮獲第四屆亞洲電視節目“三等獎”; 榮獲天津市第七屆電視藝術優秀作品兒童劇一等獎。
《小店夫妻》導演。榮獲華北地區第四屆電視劇評獎短篇電視劇二等獎。
.........
 

******內容分割線******

*附:一篇關於話劇《於無聲處》始末的背景介紹

驚雷響無聲——話劇《於無聲處》的台前幕後

——稿源/北京晨報

 

1978年11月,話劇《於無聲處》在北京工人俱樂部上演,排隊買票的市民最長的排了26個小時。

在這部由上海普通工人宗福先業餘創作的話劇裏,主人公第一次站在舞台上,勇敢地對“文革”說“不”,不啻於窒悶空氣中炸響的驚雷。這部話劇演出後不久,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時隔多年,當年的業餘作者宗福先已經成為國內著名編劇。他卻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於無聲處》的成功不屬於他個人,而是屬於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事情很簡單,如果我這個劇本不是寫於1978年,或者再早一點,這個戲的命運會如何?”

宗福先這個設問發人深省,是啊,時間前置幾年,怎麽會容許如此大膽地說“不”。

冬日裏的熱流

1978年11月,北京,天氣已經很冷。坐在北京工人俱樂部裏的青工小李緊張又興奮。他將要觀看的話劇《於無聲處》要為“四五運動”鳴不平!

“四五運動”發生在1976年4月5日。數以百萬計的北京市民自發聚集於天安門廣場,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獻花籃、送花圈、貼傳單、作詩詞,悼念周恩來,擁護鄧小平,聲討“四人幫”。第二天,這一事件被錯誤地認定為“反革命事件”,一些參與運動的群眾被逮捕。

《於無聲處》的故事,就從1976年那個悶熱的夏天講起。一個被“四人幫”通緝的逃犯、“天安門事件”的英雄歐陽平來到了上海。他和母親、遭受“四人幫”殘酷迫害的老幹部梅林一起,來到老戰友何是非家。何是非在“文革”中曾誣陷梅林為叛徒。當何是非得知歐陽平因收集“天安門詩抄”而成為被追捕的反革命分子後,再一次成為告密者……最終,善良的人們選擇支持正義。而“四人幫”的追隨者何是非卻眾叛親離。

如今,當年的青工小李已經成了退休工人老李。他說,“四五運動”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說,已成為一個陌生的詞匯,可對當初的自己來說,那就像是剛剛發生在眼前不久的重大事件。

老李說,看過話劇後,他感到一股熱流在身體內湧動,有一種莫名的激動。舞台上的演員喊出了所有人都想說的話,喚醒了人們心底的真情。

老李的緊張和激動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他說,觀看話劇時,身邊還坐著一位姑娘。話劇結束後,他勇敢地牽起了姑娘的手。“‘四人幫’都倒台了,談戀愛還不敢光明正大麽?”老李說,現在的年輕人也許難以相信,“文革”十年浩劫之中,在街上和戀人牽手都很“危險”,可能會被告發行為不端。“人們被壓抑得太久了。”

廣場上來的陌生人

1976年,宗福先也是億萬內心被嚴重壓抑的青年之一。他是一個最底層的工人,身體不好,還在生產一線從事重體力勞動。他的父親“文革”中因一頂“派遣特務嫌疑”的帽子被批鬥、隔離審查、監督勞動。他的母親是一位退休中學教師,每天戰戰兢兢地過活。

1976年4月6日,宗福先在上海北站對麵的一個小旅館裏,見到了一位剛剛從北京天安門廣場下來的陌生朋友。當時他們都還不知道天安門廣場的悼念活動已被製止並定性。這位朋友詳詳細細地告訴宗福先,天安門廣場上每天都有幾十萬人悼念周總理,討伐“四人幫”!聽他講得如此熱血沸騰,宗福先興奮無比,他想:原來恨“四人幫”的人不是我一個啊!真有一種找到了隊伍的感覺!

但是,第二天晚上七點,電台裏傳來消息,天安門事件被認定為“反革命事件”。宗福先感覺被兜頭澆了一盆冰水。

熬過了一個悶熱無比的夏天之後,1976年10月,宗福先陪母親去爬黃山,山中隔絕六天,音訊全無。出山時車子一個拐彎,陡然隻見對麵山上掛著大字標語:“打倒江青、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宗福先一陣心潮澎湃,當天連夜坐車回到上海。第二天,他走到人民廣場和外灘看大字報,此時街頭人群湧動,每一個上海人臉上都洋溢著由衷的笑容。宗福先的腦海裏立即跳出一句話:人民不會永遠沉默!

從那一天起,宗福先就決心要寫一個劇本。他已經在上海工人文化宮業餘小戲創作班學習了三年戲劇創作。在這個劇本裏,他要寫一句話:人民不會永遠沉默;要寫一件事:偉大的“四五天安門事件”;要寫一個人:一個陌生的朋友,一個在1976年夏天來到上海的天安門廣場上的英雄!

經過一年多的醞釀,1978年5月,宗福先大病初愈,病休在家,用三個星期的時間,一口氣寫完了劇本初稿。“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劇名來自魯迅先生的詩詞,也反映了宗福先寫作時的心情。但他還沒有想到,自己創作的這部話劇,會真如一聲驚雷,響徹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