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的影響
文章來源: 盈袖20062011-05-07 13:55:38

前一段先是看了《單身男人》 (A single man) ,看之前並不知道是講同性戀的,接下去湊巧又看了兩部同樣主題的電影 , 法國的《和其他人一樣》 ( Comme les autres ) 以及美國的《孩子們都很好》 (Kids are all right).

         

故事編得很感人 . 《單身男人》描寫了 中年英語教授喬治一天的經曆 . 他 與同性伴侶吉姆共同生活了十六年 , 兩人情投意合 , 相愛至深 . 吉姆不幸在一次雪地車禍死亡 , 給喬治造成感情重創 , 他時常發噩夢 , 不停回憶過去生活的片段 , 沉浸在悲痛裏無以自拔 . 他萬念俱灰 , 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 . 他以前的女友 , 一生的朋友夏洛特請他去晚餐 , 打斷了他的自殺計劃 . 夏洛特一直想要恢複和喬治的關係 , 他們喝著酒 , 一起回憶往事 , 放開身心像年輕時那樣瘋狂了一陣 , 但喬治仍不能從同性感情裏自拔 , 拒絕了夏洛特的請求 . 他漠然回到家裏 , 繼續他的自我了斷 .

那天白天喬治的學生肯尼和他之間有了一些微妙的觸動 . 這個年輕人和他冥冥之中仿佛有著必然的聯係 , 他注意到喬治的恍惚 , 幾次表示對他的關切 , 最終這個大男孩的關愛打動了喬治 , 令他生出感情 , 重新感受到生命 .

喬治望著熟睡的肯尼出神 , 心裏感慨萬千 , 生命的暖流重新回到他的裏麵 . 他走出門外 , 感受生命與愛在他身體裏麵的衝擊 , 欣喜若狂 . 可當他回到房間 , 卻突發心髒病 , 躺在地上奄奄一息 ……

柯林 . 菲爾斯不愧為影帝 , 表演技巧令人歎為觀止 . 影片整個過程他都死氣沉沉的, 宛如行屍走肉 . 可 到最後他去門外的那一刻,眼神慢慢活起來,可以看到生命在他裏麵一點點複蘇。我驚異於一個人的臉部和身體能有如此的表現力,仿佛文字一樣描述出人心裏的感受 . 他接到愛人死訊的電話那一段也很精彩 , 從一開始的急切,調侃,到震驚,麻木,極度的悲痛,一一在他的臉上展現,控製表現得如此到位,令人讚歎。

《和其他人一樣》充滿溫情 , 富有人情味 . 影片 大部分鏡頭在巴黎的唐人街 “ 美麗城 ” 區取景 , 在這個街區,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融和 , 向所有異己開放 , 保留著一種巴黎喪失殆盡的鄉村和人文感 .

馬努是個兒科醫生 , 耐心細致 , 善良而有親和氣質 . 他渴望有一個自己的孩子 , 可他的同性伴侶菲利普卻堅持原來的信念 , 隻要兩人之間的感情 , 不要負累 . 兩人因意見不能達成一致而分手 . 馬努開始收養的程序 , 但最終被拒 , 於是他隻好轉向尋找女同性戀者借腹生子 , 雙方共同撫養未來的孩子 , 就像離婚的父母那樣 , 也未果 . 期間他遇到一個女學生凱西 , 無家可歸 , 他好心幫助了她 . 兩人一起住在馬努家裏慢慢成了朋友 , 馬努為了幫凱西獲取身份而和她結婚 . 凱西愛上了馬努 , 願意為他生一個孩子 , 可馬努的精子無力 , 於是去請求菲利普相助 , 菲利普貢獻了他的精子 . 馬努了解到凱西對他的感情 , 心生憐愛關切 , 但他是同性戀 , 無法接受 , 孩子生下後 , 凱西含淚離去 , 專心學業 , 不再與馬努聯係 . 菲利普舊情難忘 , 也愛上這個親生骨肉 , 和馬努複合 , 兩人共同照顧孩子 . 影片結尾凱西和同事去吃午餐 , 隔著桌子看到馬努和菲利普抱著孩子站在對街 ……

《孩子們都很好》描寫的是一個同性戀家庭度過危機的故事 . 妮可和朱麗斯相愛組成一個家庭 , 她們分別用精子庫裏同一人的精子生了一個孩子 . 女孩叫瓊尼 , 男孩叫雷薩 , 她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 想要了解自己父親是誰的雷薩聯係了精子庫的工作人員 , 弄到了保羅的資料 . 雷薩和瓊尼一起去見了他 . 瓊尼原來不想參與此事 , 但事後卻對保羅很有好感 . 孩子們和父親建立了固定的關係 , 常常見麵 . 兩位母親知道後不得不在家裏接待保羅 . 保羅經營一家餐館 , 需要修理後麵的花園 . 朱麗斯和妮可結婚後一直在家做家庭主婦 , 十分厭煩 , 當時正好準備開一家園藝公司 , 於是大家商定由朱麗斯去設計建造保羅的花園 , 作為她的第一筆生意 .

朱麗斯在保羅身上看到她孩子們的影子 , 也被他的男子氣和不羈的性格吸引 , 兩人發生了性關係 . 保羅愛上了朱麗斯 , 和自己的女友分手想要永遠和朱麗斯在一起 . 而朱麗斯則沉浸在背叛的罪惡感裏 . 此時妮可發現了他們的事情 , 非常痛苦 , 孩子們也受到打擊 . 最後朱麗斯回到家庭 , 請求原諒 , 一家人和好 , 開車送瓊尼去她就讀的大學 ……

這些故事十分溫情 , 充滿了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感受 , 原應是我的最愛 . 《單身男人》通過一個男人失去愛侶後的心如死灰表現其愛之深 , 之真 ; 《和其他人一樣》裏麵則都是好好人 , 善良 , 真摯 , 對人對事存著滿滿的好意與理解 , 是至好的父母 ; 《孩子們都很好》則講述了家庭的故事 , 中年危機 , 以及支撐她們度過危機的親情 , 愛情 . 這幾部電影塑造出很好的同性關係 , 以及在之上建立的平常人關係 , 令人覺得同性相戀也如異性相戀一樣 , 有愛情 , 有親情 , 並舔犢情深 , 進而令人同情他 ( 她 ) 們的處境 , 產生接受的願望 .

前一段 , 更有一個美國十九歲的青年 , 生長於同性戀家庭 , 在白宮發表簡短演說 , 說明自己的家庭如何溫暖和睦 , 與別的家庭沒有不同 , 自己也正常長大 , 成為可造之人 . 稱他是多麽為自己的兩位母親驕傲 .

我對同性戀一向是同情 , 但不支持的 . 這幾件事引起我很長時間的思考 .

聖經是反對同性相戀的 , 視為罪的一種 . 人的行為其實都可以控製 , 是罪 , 使人放縱自己的不良情欲 , 產生畸形之戀 .

而我的心裏常常問主 , 那麽他們生來如此 , 如果不禍及他人 , 又有什麽不可 ? 我的牧師堅持 , 同性間的欲望和平常人的奸淫 , 殺人 , 搶劫等等一樣是有罪的欲望 , 應該加以控製 . 而所謂生來就是同性戀的說法並不可信 , 其實是人在罪之下的一種選擇 . 否則殺人犯也可以說他們生來就有殺人的欲望 , 吸毒者也可以說他們的身體構造就是需要毒品 .

對此我很有感受 . 我們這個社會 , 很多人都選擇做知道不對的事 , 放縱自己身體精神的欲望 , 然後找到種種借口 , 說明這種行為的必然性 , 來減輕自己的罪惡感 , 因而可以沒有負擔地做錯事 . 其實 , 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是非感 , 都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 . 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逃避罷了 .

我以前是愛情至上 , 見人有了愛 , 常常就對其行為產生理解和寬容 . 但仔細想來 , 有了感情就傷害他人 , 畢竟是不對的 . 愛情說穿了 , 就是人對身體上精神上愉悅的追求 . 為了愛要死要活 , 不顧他人 , 其實就是放縱自己的情緒 , 並沒有什麽特別偉大的地方 .

有個熟人 , 有相愛的妻子和可愛的孩子 , 因為婚外戀 , 失去了家庭 . 後來與小三也分手了 , 如今孤身一人 . 他感慨說 : 都是命運的安排 . 其實仔細想一想 , 根本不是命 , 命運給了他一個挑戰 , 而做選擇的人是他 . 他放棄責任 , 追求肉欲情欲滿足的選擇造成了今天的結果 . 而他卻不自覺地怪罪命運 . 這樣他就不用麵對自己犯過的錯 .

信主給了我為人處事的準則 , 而且非常牢固 . 所以 , 我對事情的看法也有了不同的角度 . 這樣的角度 , 令我跳出情感的網羅 , 看出幾部電影裏令人感動的好人身上顯出的同樣問題 .

一次我們聊天 , 說起當今社會很多不恥的事情 , 一個女友感慨道 : 唉 , 這個社會是怎麽走到這一步的 ! 的心裏有很強的感覺 , 這全是現代社會從中世紀之後注重人類理性和個性開始的自我膨脹 , 個性的過度張揚與放縱 , 以及個人自由的極端化造成的 .

人的行為已經沒有太多準則 , 而隻是基於自己的感受 , 自己的肉欲 , 情欲和其他感官感受 . 隻要自己覺得好的 , 就可行 ; 要是沒有影響到他人 , 那就更沒錯了 .

這幾部影片裏的人物看似美好 , 事實上都是屈從於罪性 .

《單身男人》的喬治首先就是屈從同性相戀罪惡 , 而且從後麵他與肯尼的曖昧 , 與夏洛特的狂歡也看出他情感上的隨意 , 他不與夏洛特鬼混不是基於做人原則 , 卻僅僅因為自己沒有感覺 , 而與肯尼的關係也沒有任何基礎 , 隻是一時感覺 . 從他濃濃的情感和生命力感人的背後 , 我們目睹的是現代生活裏人們隨波逐流的本性 . 在這個社會 , 有什麽還是實在的呢 ? 隻有自己的感受 , 那也是短暫的 . 喬治可以為了對吉姆的愛 , 放棄生命 , 也同樣可以因為對比他小很多的肯尼的感覺重新活過來 . 他不一定會去愛 , 但被注入了生命 . 一切都不可知 .

《和其他人一樣》真的很溫情 , 尤其是馬努 , 那樣令人喜歡 . 但理性地看 , 他真是一個最沒有原則的人 , 他是現代社會的典型 . 人不壞 , 也沒有惡意 , 但是他所作抉擇其實傷害到很多人 . 菲利普在感情上受傷 ; 凱西作為一個母親 , 生下孩子之後就不得不與之分離 , 而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 , 他有兩個父親 , 一個不在一起的母親 , 奇怪的家庭 , 以及他們之間亂七八糟的關係要應付 , 要正常成長真的不容易 .

記得有了孩子之後馬努和菲利普去同事和老朋友 芬娜家晚餐 , 還沒開飯就因為 BABY SITTER 來的電話亂作一團 , 影片表現的是兩個父親對孩子多麽在意和愛護 , 飯也不吃就要回去照顧孩子 , 以至於最後菲娜哭了 , 說 : 我真嫉妒你們 . 你們是男人 , 現在要回去照顧嬰兒 , 而我 , 一個正常女人 , 卻沒有家庭 , 孩子 . 一個人閑著 .

這大約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問題 . 人人注重自己的感受 , 不傷害他人是不可能的 . 每個人看似都很理性 , 有追求自己所要的權利 . 但事實上這些不負責任的行為給這個社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 令每一個人都變得更加無奈 .

社會責任感 , 現在越來越引起我的深思 . 人真的都應該有一點社會責任感 , 而不是隻為自己 . 每個人的行為都在塑造一個社會 , 它的價值和行為取向 . 如果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感受願望出發做出決定 , 那麽這樣趨勢將要帶來的後果已經初見端倪 . 沒有原則 , 隻顧感受的人組成的社會隻能是混亂不堪 . 所以這些人從局部看來都是好人 , 善良 , 有情感 , 但他們不負責任的行為帶給社會和後代極大破壞 .

如此看來 , 《孩子們都很好》就更加典型了 . 本來這個家庭的組成就很奇怪 , 所幸孩子們似乎成長得還好 , 兩個媽媽之間的感情也還不錯 . 影片描述了同性戀家庭兩人之間的中年危機 . 可是朱麗斯也太不靠譜了 , 和孩子們的爸爸鬼混 . 我用這個詞是因為她並沒有特別的愛戀 , 純粹就是欲望 . 在家庭的長期生活裏 , 感情有些疲乏 , 個人價值得不到認可和欣賞 , 和女人的愛戀 , 使得保羅的男性魅力愈發迷人 . 她居然就在工作場合與他奸淫 . 當她亂著頭發 , 衣衫不整 , 光著腳出來和工人說話時 , 已經太過熟悉奸淫而不奇怪的觀眾們 ( 包括我 ) 居然都因為她的 ” 可愛 ” 笑了起來 . 但仔細想來 , 這是多麽醜惡的一幕 .

影片也試圖表現她對欲望的拒絕 . 她和保羅說她不能這麽做了 , 但身體卻不知不覺地依從 , 而且更加瘋狂 . 現代的解說我們都知道 , 實在太愛了 , 也就由它去了 . 其實這就是一種放縱的選擇 .

最經典的當然就是冷戰多時之後朱麗斯關了電視的一通發泄 . 主題當然就是這麽多年來婚姻給她造成的疲乏 , 對外來誘惑的抵擋不住 , 做錯事的原因 . 原意是請求寬恕 , 但帶著濃濃現代社會的風格 : 借口 . 我認識到自己錯了 , 但我是有原因的 , 這些原因使這事的發生成為必然 ! 這樣所犯的罪並沒有改變 , 罪惡感卻被降到最低 , 人的感受也完全不同 , 倒覺得家人不原諒她是罪過了 .

這就是放縱自己的結果 , 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 愛情 , 家庭 , 生命的開始 , 都違反自然 , 稀奇古怪 . 人注重自己的感受 , 情欲 , 肉欲 , 以自己為中心建立一切 , 甚至打造生命 . 這樣家庭的孩子 , 從一出生就沒有選擇 , 必須生活在不同平常的家庭 , 必須接受上一輩縱容自己感受的後果 . 而人的心思意念更是轉眼即變 , 無需原因 , 一旦改變 , 就要開始新一輪的傷害 .

這樣的關係 , 這樣的家庭會好嗎 ? 我想好的會是很少 . 由於這個社會人的不負責任 , 我們人類之間很多重要關係業已斷裂 , 不複正常 . 再加上這樣複雜而混亂的因素 , 估計多半難以搞定 , 產生更多問題 .

就因為馬努 , 菲利普 , 凱西都愛那個孩子 , 孩子就會幸福嗎 ? 我的意見為否 .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很多天然關係的支持 , 父親 , 母親各有其責 , 正常的家庭環境和關係對幼兒心理成長極其重要 . 心理上的摧殘會令孩子一生受害 , 不能痊愈 . 從小在父母不負責任後果造成的畸形關係和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孩子 , 你能指望他怎麽正常 ? 他未來的生活和決定隻會更加奇特怪異 .

孩子們真的都好嗎 ? 我想這不是起個名字 , 這樣說說那麽容易 . 那兩個孩子 , 從小就要接受兩個媽媽的奇怪家庭 , 現在認識了爸爸 , 爸爸和一個媽媽有了這樣的外遇 , 他們能不受傷害嗎 ? 是朱麗斯在前麵發泄一通就可以解決的嗎 ? 他們可能會理解 , 試著接受 , 但我想 , 他們真的不好 , 不會很好 . 也許以後他們的人生也會任由自己的欲望 , 去做不對的事情 , 事後再來強調自己的原因 , 使自己解脫 .

說都可以說 , 可以為自己開脫責任 , 也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 . 但是傷害已在 , 後果俱存 , 對自己的 , 對身邊愛人親人的 , 對社會的 . 修複並不容易 .

最後提一下幾個月前讀到的消息 : 和 82 歲楊振寧結婚的 28 歲翁帆的爸爸娶了楊振寧的孫女 . 翁爸爸說 , 翁帆選擇照顧楊振寧生活無可非議 , 楊振寧的孫女照顧自己也是理所當然 . 不知這位翁爸爸是報複呢 , 還是他的 ” 老靈魂 ” 也得到了 ” 上帝最後的恩賜 ”. 此事不知是真是假 .

作為基督徒的我要說 : 請不要妄用我主尊貴的名 , 來消除自己的罪惡感 !

當初聽到楊翁結合 , 我處的是寬容態度 , 人家兩人自願結合 , 也沒有什麽錯 . 可是這次翁楊結合 , 就令我看到了對社會產生的後果 . 估計以後沒有亂倫這一說了 , 他們及其的後代之間關係也不知該怎麽算 .

我想人還是有一點原則為好 .

關於同性戀 , 我相信是罪 , 但我並不同意別人詛咒他們 . 同性戀的罪 , 和我們每天都在犯的罪 : 說謊 , 做假證 , 不孝敬父母 , 不愛神 , 嫉妒 , 貪婪 , 懶惰 , 自私 , 等等都一樣是罪 . 在神眼裏 , 罪無大小之分 , 偏離了神最初造我們的樣子 , 虧缺了神的榮耀就是罪 . 耶穌為一個我們口中 ” 好人 ” 的得救付出的代價和救贖一個世人眼裏 ” 惡貫滿盈的罪犯 ” 所付出的代價是一樣的 . 對兩種人他也同樣都愛 , 隻要他們肯認罪 , 回轉 , 我們的天父都會張開懷抱迎接 , 像一個回頭浪子的慈父一樣開心無比 .



-- 以西結書 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