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魁智:《京劇這碗飯》(專題之二)
文章來源: DUMARTINI2012-04-26 10:21:32

《文化中國,四海同春》係列,專題之二

-----幾次擦肩而過。。。這個知名藝術團2012年是首次來蒙特利爾訪問演出的。




斷斷續續地,在整理與於魁智在蒙特利爾見麵並看他演出的那一段。

麵對放置眼前的那些實拍照片,簽名和戲碼單子,我特別想了解他的學戲過程和家庭生活內容,最好是具體事例,越細節越好越八卦越有趣~~~~。







·~陪於魁智先生購物~·
(手機拍攝)



非常高興今天在網上看到這段,主持(兩代人)和嘉賓的個人氣質,主持方式,訪談內容都是我所喜歡的!!(北京電視台曾經的這檔節目真的不錯!)


但是這段史料好像無法直接放進博客。

下麵隻是一個鏈接------是非常值得一字一句一個圖像仔細地聽和看的珍貴資料。



越多了解越受到觸動 ,對父母如此困難情況下支持自己的知恩感恩和珍惜,對京劇藝術的刻苦磨礪堅持求精,“藝德雙馨”這四個字,如果不想流於俗套,隨便給予眼下熒屏或舞台任何一個藝術家或演員的話,隻有麵前這一位,於魁智先生,他絕對是稱得上的。


“梅花香自苦寒來”,聽到於魁智先生視頻裏描繪的那一幕-------80年代中期出國留學、下海經商大潮推波助瀾下的大形勢,宿舍裏一邊是鑽研京劇唱功聆聽錄音機《擊鼓罵曹》的於魁智,一邊是打算出國留學錄音機裏隻放英文的人,舍友之間那種中英對壘反差非常大,我不禁很想知道那些人(分配到中國京劇院的畢業生們)的現狀了-----誰堅持到最後,誰笑到最後,誰就笑得最好吧~~~



 



攝於演出完之後的慶功宴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ZEd2rsjJhc/?fr=rec1


點開看全屏(右下角的『』符號)


下麵試試看能不能直播(鏈接有了,但可能網速慢被屏蔽等。。)




於魁智1961年出生在遼寧省沈陽市一個工人家庭,在小學時已是合唱隊的領唱,加上嗓音天賦條件及身體素質優秀,十幾歲便被沈陽京劇院學員班選入,自始六年接受楊元詠、黃雲鵬等名師的精心培養,在唱念做打各方麵均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年僅十三歲即在現代京劇《大櫓歌》中擔任主角,連演百餘場次,受到廣泛好評,為在京劇藝術上進一步深造。他在十六歲時毅然放棄沈陽京劇院的職稱、工資,站立了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到北京投考京劇最高學府——中國戲曲學院。當時,他舉目無親,盤纏有限,夜宿車站,但沒有被困難嚇倒,終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戲曲學院,成為當年表演係全國僅招收兩名老生學員之一。

 

入學後,有幸得到了葉蓬、李世林、王世續、孔雁、何金海、劉福生等教授的親傳,潛心學習多出文武老生傳統戲,1992年以全優成績畢業,並被中國京劇院一團選入。在中國京劇院得到袁世海、李世濟、孫嶽、馮誌孝、劉長瑜、楊春霞等名家提攜合作,更得到李鳴盛、茹元俊、曹韻清、祝元昆等名師傳授,表演楊(寶森)派、李(少春)派名劇——《奇冤報》、《響馬傳》、《野豬林》等,獲益匪淺。

通過多年不斷學習及舞台實踐,於魁智在傳統京劇唱法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聲樂在氣息運用和發音位置上的科學方法,融匯貫通,最終形成了自己收放自如、高低不限的演唱風格。

於魁智現為國家一級演員 ,中國京劇院副院長。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北京市西城區人大代表。榮獲文化部優秀青年、中央國家機關十傑青年稱號,並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近年來,於魁智除在國內各地巡回演出,足跡還遍及亞洲、歐洲及美洲。


於魁智:“說起父母,我非常激動,也引以為自豪,我父母也會以我自豪。

因為小的時候家境非常窮,我母親騎的自行車都是公家的,我母親從小是教音樂的,我父親是鉗工,他們一個掙三十多塊錢,一個掙四十多塊錢,要養我和我妹妹。我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的時候,一個學期五十塊錢。七十斤掛麵,一桶雞蛋,一塑料桶雞蛋,我都是靠節省的飯票去換的。

我的同班同學裏一定有過這種經曆,那個時候北京剛開始有一包一包的方便麵,沈陽人見都沒見過,我就給我妹妹帶回去了,還有兩袋麥乳精,一塊七毛五一袋,我還要買五塊錢一斤的茉莉花茶,給我姥爺,我姥爺是老北京人,喝花茶。你說我這一個學期花錢了嗎?

我看同宿舍下鋪的人,吃兩毛五一斤梨的時候,真的是舔嘴唇,流口水。夏天的時候為了保護嗓子,三年沒吃冰棍,那個時候,我當班長了,我就住下鋪了。上鋪這個同學條件好,夏天的時候我們連電扇都沒有,都在蚊帳裏頭,夏天睡午覺,紅果冰棍三分錢一根,人家一買就是一盒,這一中午就從上鋪往下扔紅果冰棍這個棍兒。

熱得不得了啊,那時候能到四十度,你想那個時候北京的夏天,又沒有電扇,又沒有空調,尤其集體宿舍,八個人一屋,那屋裏頭可想而知,蒸籠一樣。但是看他們吃冰棍,我隻能忍著。

當我能養家了,我把我父母接到北京,接到我身邊,享受一點天倫之樂,給他們提供一點好的生活條件,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