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她怎麽了?有誰能告訴我?”
文章來源: DUMARTINI2009-09-21 09:14:23



文章在《蒙城華人報》上的檢索方法:

2009年10月9日,第369期,第30-31頁



---------------------------------------------------


『一個很沉重的話題』


偶然的機會發現了一部 6 , 7 分鍾長的網絡短片: 《我的名字叫麗莎》(《 MY NAME IS LISA 》),很與眾不同。可能因為最近階段有近親家人年紀輕輕突患一種非常罕見非常難治愈的疾病而影響了自己心情的緣故,這短片看得我感覺沉重。

整個故事裏隻有兩個人物(送批薩餅的小夥子僅亮相一次也沒幾句台詞,應該不能算個人物),故事背景也十分簡單。是寫生活在美國的很普通的一對母女(女兒才十來歲的樣子,母親已人到中年,四、五十歲。)家庭生活的幾個片段。

短片一開場是女兒按下一個按鈕開始對鏡頭說話:“我的名字叫麗莎。。。”看來她專注於完成一個象視頻日記那樣的東西,她敘述著評說著,表情生動,興致很高。聽到她說 --- 媽媽要她多讀書少碰電腦,(書,後來就成了短片裏多次談起的重要道具。)開始還以為這短片就是講兩代人代溝的,或是講青少年時期孩子的叛逆造成家庭矛盾的(這類話題現在常常談起,很普及了) --- 其實並不是。這時媽媽就從她身後走進了畫麵裏,她叫女兒的名字,很親近很周到地端來一盤午飯給女兒吃,女兒卻告訴她:五分鍾前剛把同樣一盤也是媽媽送過來的午飯吃完。母親為自己記性不好而尷尬,她笑著走開了。。。當女兒又一次坐那兒對著電腦攝像頭說話,那已在另一組室外鏡頭之後了。衣裝有些變化,穿長袖,暗示季節的變換和時間在不斷前行。媽媽又在身後出現,又一次讓孩子吃飯,卻一下子忘了怎樣說飯 (LUNCH) 這個詞。她關於讀書的嘮叨打斷了女兒電腦前的工作,女孩子微蹙眉頭阻止母親的幹預。。這樣尷尬的場麵又重複了幾次,使人不可理解的是母親性格也有所改變,原來開朗微笑的母親變得容易惱怒,飯桌上平常的對話都已無法進行下去。最後一次母親是穿睡袍下樓的,她站在那兒不知所措神情呆滯,這終於讓孩子感到受不了,有點不耐煩了,她不再說話,站起身把一臉無辜的媽媽牽上了樓。。。現在我們可以肯定了: 問題一定出在媽媽身上。那麽僅僅是性格使然,還是智力有了障礙?為什麽她記性這麽不好?。。。同樣場景的多次反複,僅從簡明的對話中暗示了重要變化,故事很自然地鋪展開了,而此帶給觀眾一連串的問號。

還有另一組室外的鏡頭也很重要,不斷穿插在室內的那些場景之中,那就是女兒放學穿過草坪回家,在家門口發生一係列讓她感到納悶的事,媽媽坐在車裏竟忘了自己是應該回家還是出門;車門未關好;車沒停對位置;該洗的衣服扔到了屋外;母親在廚房水池邊空對著一堆泡沫冥思發呆等等,連叫外送的批薩餅應該付錢這樣基本的常識,母親也糊裏糊塗拿了張照片去應差,這使女孩子覺得實在是很丟人,最終她當著送批薩男孩的麵第一次發作,她嚷嚷道 --- “你不會洗衣服不會洗碗!你什麽都不會做!”表明母親的失憶狀態已嚴重影響到女兒的心理,她的承受力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當晚上再次麵對攝像鏡頭做功課,女孩再沒有影片剛開始時的那種神彩飛揚的投入,她疑惑,她無力地靠在桌上,擦擦眼角,她陷入思索,原來的媽媽可絕不是這樣的 --- “我媽媽她到底怎麽了?有誰能告訴我?”

嚴酷的事實終究要展現!

最後一個回合,是母親在家門口找汽車鑰匙,當她用十分陌生的眼光看著放學回家的女兒,態度嚴厲不讓她進門,她發問:“你是誰?你叫什麽名字?”時,當女兒輕聲地但顯然很難過地眨眼,回答道:“我的名字叫麗莎。。。”那個時候,和女兒一樣,我的心疼極了,我終於明白 --- 麗莎的媽媽患病了!這位母親喪失了記憶,而且因為沒有及時的發覺必要的幫助,她的病情已越來越嚴重 :,竟發展到不能辨認自己唯一家人的程度。可憐的孩子,這個看來剛剛進入青春期,她自己都還處在成長的關鍵時段的這個脆弱的小女孩,從今以後必須日日麵對母親的失憶問題了;這個家,(猜想還是個單親的家庭)從此將遇到越來越多的麻煩了,這真不是個好消息,這真是令人心頭沉重!女兒她明白媽媽病情的嚴重性和自己處境的危機嗎?這種叫做 AD ( Alzheimer's Desease )的疾病,這位母親,這位重視讀書開朗愛笑的中年婦女,已提前患上了!

短片的結尾還是回到剛開始時的位置,但不再是女兒一個人對鏡頭說話,母親坐在身邊的凳子上,女孩念一個好故事給母親聽,關於星空,關於痛苦和天堂。。。媽媽顯得寧靜,但神情卻明顯恍惚。孩子朝她看,眼中充滿關注,媽媽臉上開始露出一點兒笑容。故事就在這樣寂靜而沉重的氣氛中進入了黑暗的片尾。

這部短片沒有複雜背景讓人琢磨不定,沒有音樂渲染讓人唏噓掉淚,也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讓演員矯情,靜靜地鋪展著情節的小製作,引出一個相當嚴重的結局,實際上可能發生在任何家庭任何階段的嚴峻問題,就這樣明攤在桌麵上了!我真的是很欣賞這部短片。它讓我自然地聯想到家裏、周圍人家、社會上聽來的看到的關於 AD 患者給家庭生活帶來的不安寧,想到如果家有這一類病人,護理中會出現的種種棘手問題。現實讓人感到無奈,現實甚至比電影結局中的表麵安靜可怕多了 ---- 對待親人精神上生理心理上的疾病,你根本無法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時機讓其到來,要發生的事突然的就這樣來了,你根本無法躲避。而且你不能埋怨,你隻有直麵。隻能有這樣一種態度,但是這需要付出多大的耐心和照顧和努力,你有思想準備嗎?前路真的是很艱難!

靠普通的生活場景和簡單的對話贏得觀眾很不容易!兩個好演員是這部影片增色的關鍵,特別是那個小女孩。一般兒童演員受多了導演的啟發內心感受卻很有限,表情往往做作。這個孩子她不一樣。她有靈動又自然的天性,眉眼會說話,對生病的母親說話時加入一點兒含蓄一點兒幽默,最後演化成了一種成熟,小小年紀能這樣拿捏到位這真是很少見!當媽媽的這位演員也不錯,從開始的微笑健談到最後眼神中流露的無辜和茫然,那木然的牽動嘴角的一絲笑意,使人對她那些匪夷所思的言行產生深刻的同情。由此可見製作人在選角色方麵的高明。

象這樣一部影片,給人的印象不僅僅是感官的沉重,它傳遞的應是一些重要信息。知道癡呆症患者目前已經有多大的一群,而且向年輕化演變嗎?知道這種常常羞於人前說的疾病有怎樣的前兆又該有怎樣的防範嗎?知道怎樣區分癡呆症和一般記性不好的差別嗎?可惜網絡上根本找不到對此片的專門評論和介紹,網絡文化在這種短片的評論上幾乎是空白。 ----- 這使我產生寫下自己觀感的念頭。

看留言處有不少人認為這部短片太單調太無滋味,我借此機會想說一下自己的感受。網絡上輕鬆搞笑“無厘頭”的熱鬧段子多了去了,簡單敘述一件事這樣的短片卻並不多。行文、表達自己思路時你打算選取哪種負載方式?這應該是個人選擇問題。我們喜歡包裝一下自己的作品 --- 或精雕細琢以使文字越發精美,或介入性感標題以誘惑別人注意力,為的是外表鮮麗有看頭,這並無可非議處。但是如果供你寫作的材料已經很豐滿,你頭腦中也充溢著十分有意思的念頭,那還是把故事講得清晰、簡單、平實些為好,以免畫蛇添了足,錦上添了花。因為內容總歸是大於形式的,隻有內容空泛的作品才真的需要“擺點噱頭”,不是嗎?


(杜馬 寫於 2009 年 9 月 20 日)



=====================================








資料: 人入中年,看看你最近是不是特別愛忘事?

人入中年,看看你最近是不是特別愛忘事?如果隻是偶爾忘了但事後能慢慢回憶起來,這都是正常現象。 癡呆症患者則不然,他們不但經常忘記事,而且事後還回憶不起來,甚至多數患者會否認自己存在記憶障礙,否認自己因記憶力差而影響了工作和生活。 如果經常忘事,且有些事刻意去記還會忘,事後還想不起來,甚至影響了工作和生活的,最好能到 醫院 做個檢查。

AD ,(老年癡呆症)因在 1906 年被 Alois Alzheimer 第一次描述而得名,到目前醫學界還沒有治愈 AD 的方法。研究結果顯示, 80 % 的老年癡呆症患者是由遺傳因素而導致患病的。

一般老年癡呆症常常發生在 50 歲以後,起病隱潛,發展緩慢,最早期往往是以逐漸加重的健忘開始,如果不注意,通常不容易發現。 這是一種進行性神經係統退行性疾病 ,其主要臨床特征包括進行性記憶和認知功能的障礙。人們在 50 歲之前就可能患上這種症,並且病症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癡呆症患者將逐漸失去思考和語言能力 ,失去判斷和方向感,大腦皮層細胞遭受巨大損害,直至死亡。

癡呆早已不是老年人的 “ 專利 ” 了,老年癡呆在中年就開始有症狀和反應,如果不提早發現和治療,等發展嚴重了就無法治療了。癡呆症伴隨著 “ 失憶 ” ,還有一些很明顯的征兆,你不妨給自己做個自我測試。 一旦感覺不對,千萬別不當事,或怕別人笑話。專家說,早期的癡呆能治好,可要真等到六七十歲時就無法治療了。

主要症狀為:

1. 近記憶明顯減退,工作能力下降; 2. 做熟悉的工作亦感到困難; 3. 語言表達或理解有困難 4. 對時間及方位感到混亂; 5. 判斷力減退,做事優柔寡斷; 6. 思考問題、計算方麵有困難; 7. 隨處亂放東西,丟三落四; 8. 情緒 / 行為變得變幻無常, 9. 多愁善感,性格改變; 10. 失去做事的主動性。



看杜馬的
更多文章,請點擊這兒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