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不下去《紅樓夢》是文學素養不夠嗎?
文章來源: 一窗青山2024-06-10 05:41:32
這題目來自知乎。有人問我,她非常痛苦地堅持著讀完一遍《紅樓夢》,什麽也沒看到,是不是文學素養不夠。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說我學習物理的經曆。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的物理成績可謂慘不忍睹,高中三年加上補習那一年,物理不僅從未及格過,絕大多數時候都在二三十分徘徊。我也不是不學,物理中的定義、原理、公式我都掌握得很好,就是不會做題。一個力學分析題,受幾個力都清清楚楚,放在一起腦子裏就一團漿糊。但我並不覺得自己物理素養低,因為凡是應用到實際中的物理問題都很清楚,比物理考試成績好的同事還強不少。

所謂素養高低,評判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論可能完全不同。第一次讀沒讀懂《紅樓夢》可以說跟文學素養沒關係,她隻是被它的龐大弄暈了,像進大觀園的劉姥姥“身子如在雲中”,多讀幾遍,認清了人,再看明白事,就可以悠遊其中了。

給這個網友回複寫了好幾千字,這麽肯出力是因為她說雖然痛苦但她不想放棄。不放棄早晚能讀出滋味來。還有就是她提到文學素養,這個詞代表著品味、追求,看見有人重視這個,我就像見了魚的貓兒一樣興奮。那是對靈魂的裝修,力所能及範圍內,不能不添塊磚瓦。

要提高文學素養,先要弄清文學素養來自哪裏。

首先,文學素養來源的第一要素並不是閱讀,而是觀察、思考。

我的姥姥隻解放後上過幾天掃盲班,是我愛上文字的啟蒙老師。我眼裏最初的世界都是她一一指出來的。她捉住一隻蟈蟈給我看,說它“焦綠兒”,我就記住了自然賦予那昆蟲的色彩,用它去跟所有的綠色比。為了描述這些綠色的不同,就得在腦中不斷地找合適的詞,一個詞不夠,就組織句子。看到了、還有描述的欲望,就會去關注別人怎麽說、怎麽寫,積累的多了,如饞人不可能不是美食家一樣,欣賞的品味自然越來越高。

一次,幾個人聊天,說到李清照的“倚門回首 卻把青梅嗅”,內中一個幾乎從不讀書的叫道:這個我懂,不就是老話說的“要想浪,倚門框”嗎?話雖粗,卻也領略到了倚門回首的味道,追根究底,她動腦了。如果不是打開思想的大門,讓文字描述的意境揉進靈魂,變成自己的一部分,文字如過眼煙雲,讀一堆書不如想通一句話收獲大。

其次,文學素養不是獨立於生活之外,而是來自於生活之中。

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生活中沒見過幾個窮親戚,就無法看懂劉姥姥。香菱身世飄零,上京的碼頭上看過夕陽,拿到黛玉給的詩,就能體會“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味。

我第一次讀古詩,是小學二年級老師發的一個油印薄冊子。老師大概覺得沒用,連“有能力的同學可以看一看”這樣的話都沒說。放學路上我翻開軟踏踏的冊頁,第一首是“危樓高百尺”。那時我連縣政府的小二樓都沒見過,腦子裏聯想的是不知站在什麽高高的東西上,眼前漆黑清冷的夜空中有幾顆星星。如果是現在,知道了啥是危樓,畫麵內容就豐富多了。

第三,讀書是提高文學素養最有效的“藥”。

這裏著重要說的是讀什麽。一本好書、一段好的文字如一口好飯,有滋味之外必須營養豐富。我幾乎看遍了張愛玲的書,一直當她的作品是畫本,就是過去的漫畫。她的人物扁平,世故都是單純的世故,你能看見他們在張愛玲設定的場景裏活動,想不出他們走出去啥樣。能從她的書裏窺見一點人性深處的東西,但不會有整體的印象。看她的書讀者永遠是看戲的旁觀者。

《紅樓夢》就不同,如果讀者願意,幾乎可以把每個角色都演一遍。寶玉房中偷鐲子的墜兒的媽,她跟被開除的女兒站在怡紅院裏,藏著羞愧勉強說出帶指責意味的好話,短短一段文字,讓人對她當時的處境感同身受。讀一本書,讓你可以演繹一次幾次或者無數次不同的人生,這樣的書“藥效”更強勁。

管中窺豹的一點認識拿出來拋磚引玉,願同好者都能在文字的盛宴裏大快朵頤。

小貼士:係列叢書《漸行漸遠金瓶梅》和《日日雜談》已在亞馬遜上架,搜索一窗青山即可找到,後續預計將陸續上架《金瓶梅》賞析文章二百多篇,《日日雜談》小品文五百篇和《紅樓夢》賞析多篇,供大家消磨時間、佐茶佐酒,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