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或者恨,理解與否,下輩子我們不會再見!
文章來源: 還來啊2024-02-26 19:22:49

最近看到一篇香港電台知名主持人粱繼璋在最後的日子寫給兒子的信(我將此文章的link放在下麵)看完讓我心潮起伏感慨萬千且感同身受. 。隻是我不知道他的兒子會看到他父親的這篇文章嗎?或者他願意去看他父親的這篇文章嗎?亦或他看了,他會認同他父親所說的嗎?

 

作為第一代移民,由於文化背景和成長環境的不同,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在事物的認知方麵的代溝,有些時候是天差地別的。特別是當青春期和更年期相遇所碰撞的火花,有時可以是用天崩地裂來形容的。  

 

曾經以為當孩子站在他人生的舞台的聚光燈下綻放光彩的時候,他們可以微笑回眸看一眼站在他們舞台旁白發漸生的父母。然而我卻不時悲哀的看到,不少孩子視其父母為不喜歡的人,甚而為最恨的人。 而且可能對母親的憎恨猶甚。身邊不少這樣的小孩,名校畢業,薪資優厚,他們在多數世人的眼中,是成功的但卻不快樂。仍然記得曾經看過的場景:女兒對著母親聲淚俱下的一句指責:“不管我做得有多好,你永遠都不滿意”。仔細思量,或許作為父母,我們不覺得自己是這樣,但是我們的教育方式確實給孩子了這樣的感覺。因為我們從小被教育的方式就是謙受益,滿招損。於是我們時常在孩子們躊躇滿誌的時候,不合時宜的指出他們的的不足。就像是她考了98分,會問為什麽那2分會丟掉,於是當孩子滿眼期待我們的讚楊時,我們卻給了他們當頭一盆冷水。周而複始的類似的事情發生著,孩子漸漸長大,於是孩子和我們的隔閡也一天天的變大。

 

或許我們某一次對孩子一句無心的問話,或者一句關心的話語,或者想告訴小孩,我們的失敗或者成功的經驗,你可能得到的是孩子對你的咆哮,因為孩子可能認為你侵犯了他們的隱私,幹涉了他們的自由,他們不需要你的說教,因為你的經驗是過去時,你的文化背景和他們是不一樣的。他們可能認為你無非是藉著他們去彌補你的遺憾,或者你想憑借他們的成功去吹噓你自己。有嗎?或許有的。我們家長群中不是常見這樣的訊息嗎? 況且現在的孩子們,有著我們同年紀時不曾有的敏感。難怪現在職場中就有一種新的說法:鈍感。成功取決於智商,更取決於情商,現在還增加了一條鈍感。適度的鈍感,會讓人幸福感、滿足感上升。然而現在的我們很多時侯都是過分的敏感,於是在父母和子女間造成了更多的不愉快。不知為什麽,現在有的人戾氣漸重,不管他們是多麽優秀,人生多麽輝煌,他們卻有著如此易怒的情緒,如剛發生的殺妻的那對穀歌的中國夫妻。我們無法知道這對夫妻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麽,結果是慘烈的。我為逝去的生命痛惜,也為他們的父母感到悲哀 因為他們的餘生會在痛苦的回憶中度過!

 

我真的很佩服,也很羨慕那種睿智的父母。他們與兒女的關係融洽,而且能在需要的時候給出正確的建議,且兒女也能聽從。這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的一種關係。特別是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的陪伴和教育。我真希望我能早一點聽到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講座,讓我受益匪淺,雖然有點亡羊補牢的感覺。不過,better late than never !雖然我如此說,也努力在做,但我想如果一切可以重來,上帝厚愛也給我一個天才的孩子,我可能最多也隻能將他或她培養為一個人才,基本上的可操作性是降維,所以今天的我,常常告誡自己要做到匆怨、匆悔、匆念、匆求:

 

1· 不抱怨和兒女的關係,因為今天的一切是以前種種的後果;其實父母和兒女之間也是一種緣分,緣深緣淺,緣聚緣散也是一種命數!

2·不用後悔,因為即使重來一次,以我的能力、智力,我即使意識到並改正了曾經的錯誤,有可能又會犯新的錯誤;

3·不要念念不忘曾經對兒女的付出,因為曾經的種種付出是我們作為父母自願付出的,不是兒女要求的;

4·不要希求兒女對你的付出會有回報或者感恩,如果他們有,那是你的幸運。如果沒有,是正常的。現在的社會大環境,更容易有的是精致的利己主義。

 

教子有方,育女有道,真的是一個人生難題。路慢慢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惜我常常是求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