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新舊文明社會製度的生死搏鬥
文章來源: 蔣聞銘2023-11-02 05:08:56

13.3 新舊文明社會製度的生死搏鬥

蔣聞銘

舊文明的社會製度上世紀在歐洲最後的堡壘,一個是德國,一個是俄國。德國哲學從康德那裏,一分為二,演變成了叔本華尼采的強調個人意誌的英雄主義和著重講經濟社會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前一種哲學的社會實踐在德國,結果是希特勒的納粹法西斯;後一種哲學的社會實踐在俄國,結果是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的蘇聯。納粹德國和蘇聯的社會製度,都是舊文明的社會製度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變種。德國從俾斯麥的國家資本主義到希特勒的納粹主義,專製的政治製度一脈相承。斯大林的社會主義,直接就是歐洲封建農奴製的現代翻版。

新舊文明的社會製度, 自由民主和專製獨裁的生死搏鬥,二十世紀一百年,前一半是大打出手的熱戰,後一半是和平競爭的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軸心國的主體是德國意大利日本,前兩個是專製獨裁的法西斯國家,日本也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一心想征服中國。另一邊同盟國,英法美是妥妥的民主國家。當然同盟國裏,蘇俄不是民主國家。不過斯大林開始的時候,和希特勒合謀,狼狽為奸,瓜分波蘭,是德國的朋友。 後來希特勒按照他自己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規劃,要消滅蘇俄,奴役斯拉夫民族,把蘇聯趕到了同盟國一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新舊文明政治製度的生死對決,應該沒有問題。

想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貌,《第三帝國的興亡》(The Rise and Fall of Third Reich) 是必讀。這本超過一千頁,比磚頭厚得多的書,在美國幾十年,都是排名第一的暢銷書。我是讀這本書,才知道了什麽是現代戰爭。共產黨國民黨的三年內戰,從戰爭規模,到軍事謀略,恐怖殺戮,慘無人道,跟二戰比,都不在一個層次上。開戰之初,軸心國的軍事實力,陸地上有優勢,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戰無不勝。以坦克集群從一點突破,快速向敵方縱深推進包抄的閃擊戰,作為人類戰爭史上劃時代的創舉,是古德裏安的發明。西線幾天之內就決定了百萬英法聯軍的失敗,讓法國不得不舉手投降的作戰計劃,是曼斯坦因提出來的。這個計劃的組織實施,當時他因為級別軍銜太低,沒能有資格參加。他的陸軍元帥,是後來用在克裏米亞的戰功得來的。戰爭後期,他是東線德軍的主將之一,舉世公認的軍事天才。這兩位戰後都寫了自己的戰爭回憶錄。古德裏安的回憶錄,書名是《坦克指揮官》 (Panzer Leader),曼斯坦因的回憶錄,書名是《失去了的勝利》 (Lost Victories)。這兩部回憶錄,是二戰軍史的經典。跟這兩位比,隆美爾要弱一些,但他以德國在北非的一介偏師,以弱勝強,取得了轟動一時,舉世矚目的勝利,為自己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也是奇才。

但是希特勒進攻蘇聯,使雙方的力量對比,陸地海上,都發生了對同盟國有利的變化。 後麵同盟國越戰越強,軸心國的失敗,就成了曆史規律不可抗拒。專製體製之下,獨裁者一意孤行,表現在軍事上, 是希特勒在東線寸土不讓的總體戰略。曼斯坦因在斯大林格勒第六集團軍被圍之際,臨危受命,成了德國頓河方麵軍的主將。據他自己說,他的工作,最頭疼的部分,是爭取希特勒修正寸土不讓的戰略,批準自己相對機動靈活的作戰方案。古德裏安被撤職,是因為早一年在莫斯科城下,直接違抗了希特勒不許撤退的命令。後來他也是臨危受命,做了納粹德國的最後一任陸軍參謀總長。他講的和希特勒打交道的感受,和曼斯坦因大同小異。

二戰結束,戰勝國戰敗國,都是生靈塗炭,一片狼藉。今天的中國,人口比例嚴重失調,男女比例,是104.7 比 100。 當年呢?戰後蘇俄的男女人口比例,是77比100,德國,是86比100。即使在今天,任誰看了美日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戰損數字,都會頭皮發麻,不寒而栗。單是飛機,美國就損失了兩萬多架,日本加倍。

戰爭結束,世界又分裂成了從意識形態,到社會製度都根本對立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德國是東德西德,朝鮮是南北朝鮮。怎麽辦?後麵幾年想要再大打一場的瘋子,不是沒有,比如美國的麥克爾瑟。 但是世界的絕大多數,包括斯大林杜魯門,都痛徹地體驗到了現代戰爭的恐怖,所以雙方達成了共識默契。雖然局部衝突,在所難免,但是千萬不能全麵開戰,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旦打起來,肯定隻有輸家,沒有贏家,大家都完蛋。

朝鮮戰爭,是北朝鮮發動的沒有錯,但是斯大林之所以敢發動朝鮮戰爭,是因為美蘇博弈,美國為了阻止中蘇結盟, 向中共示好,打算出賣台灣,國務卿艾奇遜正式發表聲明,自己把台灣和南朝鮮劃出了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範圍,典型的弄巧成拙。美軍仁川登陸,北朝鮮失敗,中國抗美援朝。但是中國參戰的,是誌願軍, 就是說中國政府,不承認跨過鴨綠江的,是它正式派出去的軍隊。美國也一樣,在朝鮮的美國軍隊,是聯合國軍。這樣朝鮮戰爭,在名義上不算是中美開戰。中蘇是同盟國,對中國開戰,就是對蘇聯開戰。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政府的任何決定,最重要的考量,是會不會把俄國佬整個拖進來。所以炸鴨綠江大橋,隻炸朝鮮這一邊,中國那一半,不能碰。麥克爾瑟想擴大戰爭規模, 記者會上不經授權,威脅使用核武器,一星期後,就地免職。斯大林也一樣,死活就不讓俄國空軍實質性地加入,為誌願軍提供空中保護。

不能打熱戰,就冷戰,兩種社會製度和平競爭。當時的西方世界,被二戰搞得元氣大傷,從亞非拉的殖民地,做總體的戰略撤退, 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成了世界潮流。社會主義陣營,戰後重建,萬眾一心,醫治戰爭創傷,一片生機勃勃。和平競爭,科學技術,西方世界起點高,有些優勢,但是蘇聯開始的時候,也沒有落後太多。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是蘇聯。東方世界的主流認知,是資本主義,搞了兩百多年,搞出了兩次世界大戰。人類要想有美好的未來,必須另起爐灶,搞計劃經濟,社會主義。冷戰之初,東方陣營,對未來信心滿滿,大家對形勢的總體判斷,是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曆史潮流,不可阻擋,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是早晚的事。 接下來的四十多年,東西方對立,和平競爭。

日月如梭,鬥轉星移,一轉眼就到了九十年代, 西方東方,西德東德,南北朝鮮,演變成了天壤之別,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自由民主的西方世界,在美國的引導下,全體放棄了以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為基礎的舊的國際秩序,在政治經濟上,引進了各種形式的社會改良。結果是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社會財富, 急劇增加,全體社會成員的生活水準,急劇上升。馬克思宣楊的無產階級革命,自然也就煙消雲散,無疾而終了。

與之相對,獨裁專製的社會主義陣營,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經過了初期的一段發展,很快就陷入了停滯。獨裁專製,計劃經濟,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地區,統籌規劃,發展社會生產力,開始真的有優勢。但是這樣的發展,不是原創,趕上來了,後麵呢? 專製政權主導的發展,國家壟斷,社會經濟秩序,生產關係,一旦成型,就會被固化,演變成不思進取的僵化的官僚製度,經濟活動,隨之就會失去活力。結果,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陣營三十年前的土崩瓦解全麵失敗,就又成了曆史規律,不可抗拒。

剛過去的一百年裏,自命不凡的獨裁者們,竭盡全力,用個人的聰明才智,利用專製政權動員社會資源的所謂高效優勢,對抗現代文明。但是,獨裁專製,靠的是人算計人,人征服人的智慧;民主社會,靠的是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是把這些科技進步轉化為社會的物質生產的能力。集權社會,沒有自主的商品市場,即使有科技進步,也很難做這樣的轉化。在科技進步中獲取的自然之力,是神力。 人跟神爭,人的深謀遠慮陰謀詭計,在神麵前也許能有一時的勝利,但是終究敵不過神力。一邊是獨裁者自作聰明,機關算盡;另一邊則是科學昌盛,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獨裁對民主,以人力對神力,焉能不敗?

現代文明和近代中國 (全書目錄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