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如何對待各自的同盟國小兄弟
文章來源: MoonlightBee2023-09-09 11:01:14

      二戰戰後蘇聯與美英法在歐洲的軍事分界線把歐洲分成兩個部分。西歐各國都成了美國的同盟國,東歐各國都成了蘇聯的同盟小兄弟。西歐和東歐的小兄弟們都因為參戰無不元氣大傷、傷痕累累,全都急需恢複經濟,但是各國的財政都是慘不忍睹,外匯儲備也彈盡糧絕,沒有資金用於恢複經濟。這時候,美蘇兩國的做法表現出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在戰後賠償問題上,蘇聯因為在戰爭中遭受的破壞極其巨大,所以主張戰敗國要付出巨額賠償,並且提出了220億美元的賠償主張,自己要占到其中的一半——110億美元,分配給美英80億美元,剩下的20億給其他國家。美英等國認識到一戰對德國巨額所償促成了納粹的興起和二戰的發生,因而主張降低對戰敗國的索賠,結果美英隻是象征性地從聯邦德國拿走了幾億美元。按照美英蘇原來的協議,戰勝國隻能拆走德國25%的工廠,美英幾乎沒有拆,留給了聯邦德國,而蘇聯幾乎把民主德國的工廠拆了個精光(蘇俄把我們中國東北的工廠也拆走過)。有資料顯示,當時東德還有2,300個工廠,蘇聯拆走了2,000個,折合137億美元,東德地區的工業生產直線下降70%。可笑的是工廠都被拆光之後,斯大林表示要免掉東德的50億美元債務。另外,1947年7月,美國啟動了馬歇爾計劃,對參加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西歐各國,提供了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總計131.5億美元,重點是其中隻有10%是貸款,90%是贈與。

      最開始美國和西歐也想把蘇聯和東歐包括在馬歇爾計劃之內,隻是條件是要求蘇聯和東歐開放市場,建立東西歐統一的歐洲大市場,這一點被蘇聯否決。所以蘇聯沒有參加馬歇爾計劃,也不許其他東歐國家參加。但是因為馬歇爾計劃太有吸引力,讓不少東歐國家有離開蘇聯的傾向,為了對衝馬歇爾計劃對東歐和蘇聯的衝擊,蘇聯搞了一個莫洛托夫計劃。馬歇爾計劃是真心實意幫助歐洲重建和恢複經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整個計劃曆經4年就讓西歐國家普遍恢複了戰前的經濟水平。而莫洛托夫計劃本質上是把東歐經濟納入了蘇聯的計劃經濟體製之內,把東歐變成了蘇聯的戰略緩衝地帶和原材料供應基地,東歐從此進入了短缺經濟時代。後來有東歐國家的人表示,直到蘇聯解體許多東歐國家也沒有恢複到戰前的經濟水平。美國真金白銀地幫助小兄弟們重建,創造經濟繁榮,小兄弟們得到了巨大好處,所以這樣的聯盟牢不可破。而蘇聯則是真金白銀地搶錢,老大吃肉,小弟喝一點湯。小弟們就是跟著這樣的老大混,失去了獨立自主卻也沒換來任何好處的結局,所以東歐小國在蘇聯解體後迫不及待拋棄老大哥,跑到了西方陣營。

     對待同盟國小兄弟的方式也預示了冷戰的結局,沒有朋友的孤家寡人就是一種最大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