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不同時代的人均壽命
文章來源: tongchuanli2023-01-17 08:41:24

漫談不同時代的人均壽命

從公元前221年的秦始皇時代到民國初期(1911)這段跨越2132年的期間,中國一共有過304位皇帝【1】。他們的生卒年日均有史書記載。我統計了這麽多個皇帝的壽數之後驚訝地發現,他們的平均壽命隻有40.8歲!其中最長命的是清朝乾隆皇帝,活到89歲,在位60年。最短命的是漢殤帝劉隆,活到兩歲就夭折,在位僅僅一年。

304位帝王的人生中,雖然個個都是享盡榮華富貴,也不缺醫少藥,可是他們當中隻有51人(16.8%)的壽數在60歲以上,也即平均6個皇帝隻有一個能活到60歲以上。

活到80歲以上的皇帝隻有4個:乾隆89、蕭衍86、武則天82、趙構81。

活到70-79的皇帝也不多,隻有12個:忽必烈、李隆基、王建、朱元璋、劉豫、慕容垂、孫權、李仁孝、耶律洪基、李淵、慕容德、劉徹。

封建時代的曆代帝王平均壽命尚且如此,平民百姓的平均壽命就更短了。根據一些曆史文獻記載,在清末和民國初期,由於經濟落後加上連年戰亂,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很短,僅處在33-35歲之間(圖1)。

在20世紀初,美國的人均壽命也不長。在1900-1910年期間介於48-52歲,見圖2【2】。但表明該時期美國的人均壽命還是比中國人長了將近50%。

過去100年來,由於醫藥科技的巨大進步,尤其是抗生素和各種疫苗的成功開發與臨床廣泛的應用,全世界的人均預期壽命有了持續的顯著增長。進入1970年代,中國的人均壽命達到60歲,而美國的人均壽命達到70歲,兩國的差距縮小到10歲(16%,上圖1)。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舉國上下撥亂反正,摒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極左路線,把治國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並逐漸從僵化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因此經貿得到很大發展。特別是2001年進入世貿組織後,國民經濟得到進一步飛躍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巨大改善。到了2020年,中美兩國的人均壽命更接近了。中國為77歲【8】,美國為79歲。

 

從1920年到2020年的一百年間,美國的人均壽命從54歲增長到79歲,即46.3%的增長。而同一時期的中國,人均壽命翻了一番多(2.2倍)。

古代的皇帝和平民人均壽命都短,我認為主要是醫藥落後。許多烈性傳染病如鼠疫、霍亂、天花、麻疹、炭疽、黑死病等經常流行,無數人因此倒斃。

中國明朝盛世長達三個世紀,堪稱國力強盛,政治文化影響力輻射東亞大片地區。然而,一場大瘟疫宣告大明王朝的終結。1641年,中國北方出現瘟疫,部分地區人口減少了20%到40%。明朝末年京都有近60%左右的人死於鼠疫。

黑死病(Black Death)是人類曆史上極嚴重的瘟疫之一,於1347–1352年間在歐亞非大陸上流行,是第二次鼠疫大流行的開端。1346年該病已經開始在東方流行,1347年金帳汗國可汗劄尼別的蒙古軍隊在攻打黑海城市卡法時引發了疾病的大規模傳播。此病約在14世紀40年代散布到整個歐洲,這場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7500萬-2億人死亡,是人類曆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根據估計,瘟疫爆發期間的中世紀歐洲約有占人口總數30%-60%的人死於黑死病。【3】

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也稱為1918年流感大流行,是於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間爆發的異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造成當時世界人口約四分之一的5億人感染,大約造成了全球2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各方估計值在1741萬至1億人之間),是人類曆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僅次於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是由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三次大流行中的第一次,第二次是1977年俄國流感,第三次則是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4】

2019年底開始流行的新冠病毒感染性疾病(COVID-19),據不完全統計【5】,到今天為止在全球至少已經感染了6.4億人,造成了673萬人病亡。

除了各種各樣的瘟疫奪去千千萬萬人的生命以外,曆史上許多感染性疾病也是致死的主要病因。例如結核杆菌引起的各種結核病,瘧原蟲引起的瘧疾,以及各種細菌引起的肺炎、腦膜炎等許多疾病,在發現抗生素之前的幾千年中也經常成為奪命的罪魁禍首。戰爭也是曆史上大量死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各種瘟疫流行,或人體遭受致命性的病原體侵害時,哪怕是皇親國戚,若沒有特效藥來醫治,人們也是束手無策,隻能任由命運擺布,或坐以待斃。

有趣的是,我在學習和欣賞古代詩詞達人文學作品的年月裏,有個意外的發現。就是他們的平均壽命竟然超過曆代皇帝50%以上。隨機統計的108位古代文學詩詞達人的平均壽命竟達62.6歲,詳見下表。

這些文人墨客的平均壽命何以超過曆代皇帝呢?

你可能會說這個樣本太小,缺乏代表性,其科學嚴謹性顯然也不夠。我得承認這些資料如果作為論文發表肯定不達標準。因為它隻是我在閱讀和瀏覽的過程中隨機從網上讀取的資訊【6】。所以我們隻能從中窺見一些表象和大體的趨勢。

說到古代皇帝,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皇帝是九五之尊,他們想幹什麽就幹什麽,沒人能夠阻止。而且皇帝所享受到的都是最好的待遇,他們平時吃的用的也都是最上乘的,他們的壽命應該更長才對。可事實上並非如此,古代皇帝的壽命一向很短,曾有文獻記載,古代皇帝的平均壽命才39歲【7】,這難免讓很多人唏噓不已。那麽古代皇帝為何都如此短命呢?我查考了一些曆史資料,總結其原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六個方麵。

一、醫學不發達。那些時候皇帝雖然有禦醫,但是缺乏抗生素和疫苗,不小心就可能被瘟疫、細菌或病毒奪去生命。

二、非正常死亡。有很多皇帝在政治博弈中死於非命。有的自殺,有的他殺。例如秦二世胡亥、秦三世子嬰都死於政治謀殺。

三、長期情緒緊張,操勞過度。當朝皇帝天天都要操心國家大事,而且長年勞累下去,有些皇帝會因為積勞成疾而過早離世。

四、縱欲過度導致精氣損耗,元氣大傷。明朝從宣德皇帝到正德皇帝,五位皇帝都因整日沉溺於酒色當中,而在而立之年就去世了。明光宗登基一個月,隻是多寵幸了幾個小妾,就不幸去世。

五、不良的生活習慣。大多數皇帝少運動,好飲酒。有些皇帝過度依賴藥物補腎,以及追求長生不老藥,亂吃藥丸。這些所謂的藥丸含有一些重金屬元素。服用時間久了,體內的毒素就會逐漸累積,能不早死嗎?

六、遺傳因素。近親結婚導致皇帝家族中的一些子孫們基因缺陷而早逝。

上述種種負麵因素在平民中或多或少也有存在,隻是程度有別。然而在曆代文人當中,由於教育程度高,個人修養比較好,他們的普遍情況可能會優於其他社會階層的人士,因而得享較高的平均壽命(62.6歲)。在上述108人中有69人壽命在60歲以上,占64%。

從表中可以看到這些文人當中,壽命最短的是唐代的李賀(詩集238首)和王勃(詩集76首)。王勃因《滕王閣序》而青史留名,該名篇堪稱千古絕唱。可惜天妒英才,王勃在公元676年渡海中溺水而死,享年僅27歲。壽命最長的三人是陸遊(86歲,詩9000餘首)、賀知章(86歲,詩集26首)和張先(89歲,詩集194首)。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人生在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雖然一生坎坷,自從進入朝廷之後,三次分別被貶到黃州、惠州、儋州,艱難歲月中,跟隨他一起流放的兩位妻子先後去世,他身邊的紅顏知己王朝雲也在惠州離開了人間。可是蘇軾一生豪放不羈,在文、詩、詞三方麵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並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藥、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

受唐宋文化的影響,中國曆代的文人雅士大多數都能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相信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存在。它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世代文人們即使懷才不遇,仕途坎坷,生活窘迫,身處逆境,多數都能坦然麵對。“君子安貧,達人知命…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如此的達觀,這樣積極的處世態度,對於每個人的延年益壽一定是非常有益的啊!

惟願各位讀者朋友一生喜樂豁達,得失隨緣;幸福安康,長命百歲!

 

主要參考文獻

【1】 中國皇帝壽命列表,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國皇帝壽命列表
【2】 Life expectancy (from birth)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860 to 2020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040079/life-expectancy-united-states-all-time/
【3】 Lizzie Wade. From Black Death to fatal flu, past pandemics show why people on the margins suffer most. 《科學》(Science | AAAS). 2020-05-14
【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anish_flu
【5】 https://www.worldometers.info/coronavirus/
【6】 古詩文網https://www.gushiwen.org
【7】 https://www.sohu.com/a/360442978_401284
【8】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升至77.3歲, 2020年06月08日http://news.cctv.com/2020/06/08/ARTIBIIv3aSeV5pfXc455C31200608.shtml
【9】 WHO世界衛生統計2020
https://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332070/9789240011939-chi.pdf?sequence=27&isAllowed=y

2023年1月17日,於美國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