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都挺好》看留學生地位的變化
文章來源: 水沫2019-03-15 14:03:46

《都挺好》裏蘇家三兄妹,老大蘇明哲清華畢業,又進斯坦福深造,這樣的背景在美國也可算是精英人士,可是在劇裏卻是失業落魄,最終還是靠他在國內的妹妹伸出援手,幫他找到一份年薪12萬的工作,還欣喜若狂說是比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一。

IT人士,斯坦福背景,在加州,12萬年薪,還是靠國內的妹妹恩賜,這可能嗎?

12萬年薪在加州灣區,該是貧困線了吧? 

劇裏的年代是近期,這實在是編的荒謬可笑。有人辯解說,小說的背景是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時期,當時確實有不少人找工作困難。

說起2000年網絡泡沫破滅,我是親身經曆。當時最火的網絡泡沫就是電子商務,而我就在一個電子商務初創公司做IT,從最初的業內大熱,憧憬滿懷,到後來在一輪又一輪的裁員中幸存,最終公司倒閉,全體失業。

當時找工作確實比之從前難度大增,我們公司也有同事找不到工作改行去做房地產經紀人,可那是完全沒有技術傍身的一線經理。我們組一共六個人,先被裁掉的其實更幸運,因為他們先找到工作,最後公司倒閉時隻剩下我們兩個,我在公司倒閉前一天拿到一個OFFER, 另一個同事也在公司倒閉後兩個星期拿到OFFER。我們都沒有清華斯坦福的背景。

雖然網絡泡沫破滅時工作市場一片蕭條,但也沒有電視劇裏那麽悲慘。

電視劇將背景放到了近期,那就更是不合事實。現在IT市場繁榮一片,朋友中一些國內二三線大學出來,從文科轉行做IT,在美國毫無名氣的小學校裏拿IT碩士的,還不在加州,也比12萬年薪要多了。

國內的電視劇現在編寫海外留學生的生活,總是要把海外人士編得黯然失意,縱然海外人士也有失意之人,縱然海外生活確實也是比不上國內的有錢人,但是將一個清華斯坦福背景的編得如此落魄,還是有些失實。

不過國內這三十年變化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真可謂是翻天覆地。我先生出國很早,八十年代就出國了。那時他回國來結婚,送親戚朋友幾隻不沾底鍋,幾盒保鮮膜,大家就已經是歡天喜地,新鮮不已。他那時帶回幾大件,電視機,冰箱,攝像機,音響之類的,可把鄰居們羨慕壞了。哪像現在,每次回國都發愁該帶什麽,國內已經是應有盡有。

八十年代的時候,國內還沒有霸道總裁和富二代,那是留學生最被人向往的年代,他們是天之驕子,那是一個普通留學生可以娶到像龔雪這樣的頂級美女的時代。

那時我先生在國外,跟陳衝的哥哥在一個學校還曾是好朋友,他在聚會上見到過幾次陳衝,陳衝那時跟他們一樣是在打拚的留學生。那時李穀一和劉曉慶作為藝術團成員訪美,對於留學生友好尊重,跟他們熱情交談,一一合影。

記得在2000年左右,我們全家回國,那時兒子隻有兩歲,我們去了國內一個遊樂場,兒子要玩碰碰車,不料那個遊樂場的設施不規範,兒子又太小,不小心額頭撞在車上,而車上竟然有一個塑料尖角,頓時鮮血直流。當時真是萬幸沒有撞到眼睛,卻是額上在眉睫的部位。我們心急如焚衝到急診室,好在國內的急診室醫生動作迅速,馬上給兒子縫了四針,然後就是吊瓶消炎。有意思的是第二天當地的僑辦和僑聯都帶了花籃來到我們住的酒店,隆重地表示道歉和慰問。

到了現在這個年代,海外人士回去既沒有了僑胞待遇,也失去了以前的光彩,倒是在電視劇裏常常看見一個個失意的甚至猥瑣的形象。盡管如此,我還是喜歡在美國生活的踏實,簡單,安靜,自由,沒有那種無休無止的攀比和錯綜複雜的關係。祖國的強大依然值得我們驕傲,中國習俗對於美國的滲入更是喜聞樂見。這兩天許多人在吃麥當勞的油條,昨天我跟先生說,麥當勞以後會不會也供應豆漿?先生說,會的,中國習俗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豆奶應該會有的。

今天天氣突然轉暖,陽光明媚,突然間就有了春意。今天我在家休息,上午出去剪頭發,順便就去買了油條。

先是忘了說:NO SUGAR。

等到拿到後方才想起,再排一次隊,又買了無糖的。

真的是好小好小,隻有筷子的一半。

家裏有豆漿,豆漿油條,吃得好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