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的等待,等來的是你想要的嗎?
文章來源: 水沫2017-05-24 09:00:56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當你經過苦苦的等待,一年又一年,最終等待的事情終於實現了,那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

是苦盡甘來、夢想成真的欣喜?還是大失所望、不知所措的迷惘?

等待的時候心心念念,等到的時候是真的你想要的嗎?

哈金,一個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華人作家。他生於遼寧,十四歲的時候參加解放軍,這段經曆,成為他寫作素材的沃土。後來他獲得英語係學士學位,美國文學碩士學位,之後赴美獲得英語係博士學位。現在波士頓大學教書,用英文寫作。

最近讀了一本哈金寫的長篇小說《等待》(Waiting),這本書曾經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已在全世界出版20多個語種。我讀的是金亮的中譯本。

《等待》裏的主人公名叫孔林,是一個軍醫,純良溫和又有些迂腐懦弱。他無力反抗父母的包辦婚姻,娶了相貌平平、裹著小腳的農村媳婦淑玉,並且有了女兒孔華。在這之後終歸心有不甘,不再和淑玉同房。

孔林在部隊裏遇到一個年青漂亮的護士吳曼娜,他們情投意合。那時孔林的父母已經去世,於是孔林打算跟淑玉離婚。每年回家探親他都跟吳曼娜說他回去離婚,可是每次都沒有離成。淑玉每次都說行啊,可是到了法院,法官問她是否願意離婚,她總是沉默著無法回答。如此一年又一年,孔林和吳曼娜苦等了十八年。

部隊有一規定,夫妻分居十八年後,不需要對方同意就可以單方麵離婚。於是,十八年後,孔林終於離婚了。孔林心地善良,他跟淑玉離婚時,便將淑玉和女兒孔華都安排到了城裏,保證母女有一份安好的生活。而孔林和吳曼娜這對苦命鴛鴦也終成眷屬,而且錦上添花,不久就喜生貴子,還是一對雙胞胎兒子。

至此看上去皆大歡喜,在那個獨生子女的年代,孔林有兩子一女,著實令人羨慕。如果是舊戲文裏,比如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在夫妻團聚的美滿之後,戲就不再唱下去了。如果再唱下去的話,會是什麽結果呢?據說寶釧和丈夫重逢後,僅僅過了18天榮華富貴的日子,就去世了。

《等待》的結局,也是讓人唏噓。

淑玉是土氣的鄉下女人,在孔林眼裏是完全帶不出去的,書中這麽描寫,"當他冬天回家,看到未婚妻的時候,心裏涼了半截--她看上去那麽老,好像已經四十多歲,臉上有皺紋、手像硬皮革那樣粗糙。更有甚者,她的一隻腳像隻有四寸多長。" 對於這樣的妻子,他不碰她,不讓她睡到自己的床上,更不會牽著她的小手上街,他結了婚,仍舊過著鰥夫一樣的日子。"他在街上,隻要遇到手拉手的夫妻,就忍不住要多看幾眼,心底渴望自己什麽時候也能這樣。"

十八年的等待,他終於有了一個可以攜手同行的妻子,可是他對於婚姻卻是更加失望,更想逃避。

淑玉是個溫良恭儉讓的舊式女人,如同她的小腳,她象征的是舊時代忍辱負重、吃苦耐勞、賢惠溫順的女性。她不僅任勞任怨地侍候孔林的父母直到他們去世,對於孔林更是百依百順,溫順的像隻綿羊。對於孔林這樣的傳統男人,其實淑玉的性格更適合他,隻是他自己一直沒有意識到。

吳曼娜則不同,她是有血有肉個性的現代女性,她會生氣,會嫉妒,會抱怨,又因著高齡產婦懷孕的不適,他們的婚姻生活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地雞毛的瑣碎和爭吵。孔林對此完全沒有準備,"他時常會被一種奇怪的情感折磨得太陽穴生疼,這種感覺使他懷疑自己是否喜歡這種家庭生活。在他看來,這場婚姻已經變得無聊乏味,亂糟糟的令人疲憊。"

吳曼娜在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子後,得了嚴重的心髒病,醫生診斷她將不久於人世。她的身體越來越虛弱,脾氣也越發暴躁,在嬰兒的啼哭、妻子的嘶罵聲中,孔林轉身衝出了家門,開始反思他這十八年的等待。

"等待了十八年,但究竟是為了什麽等?。。。這個問題令他害怕,因為它暗示著他等了這麽多年,等來的卻是一個錯誤的東西。。。我來告訴你事實的真相吧,那個聲音說。這十八年的等待中,你一直渾渾噩噩,像個夢遊者,完全被外部的力量所牽製。別人推一推,你就動一動;別人扯一扯,你就往後縮。驅動你行為的是周圍人們的輿論、是外界的壓力。是你的幻覺、是那些已經溶化在你血液中的官方的規定和限製。你被自己的挫折感和被動性所誤導,以為凡是你得不到的就是你心底裏向往的,就是值得你終生追求的。。。十八年啊,你的青春、你最寶貴的年華,流走了,荒廢了,隻等來了這一場該死的婚姻。。。”

他的反思使他徹底否定了他們的等待、他們的愛情。

孔林認為,"是長年的等待徹底改變了吳曼娜──從一個惹人喜愛的年輕姑娘變成了無可救藥的潑婦",許多讀者可能也這麽認為,可是我認為這完全是因為孔林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麽。

在婚姻生活中,再惹人喜愛的女人可能也會有竭斯底裏的一刻,再美滿幸福的家庭可能也會有被疾病或者家務拖累的時候,如果因為這些就否定婚姻,否定愛情,就想逃跑,就想回避,這樣的男人,他從來沒有真正愛過一個女人。他從來都沒有長大,沒有學會付出,沒有學會麵對,沒有學會承擔責任,像一個孩子一樣,他隻會生活在幻想和逃避之中。

當然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麽,對有的人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往往會放大自己缺乏的、得不到的那一麵,以為那是自己最想要的。當孔林有一個帶不出去的妻子的時候,他對於誌同道合的班配的女人心向往之,而當他終於娶了這樣的女人後,他發覺前妻的寬厚溫順才給他舒心的感覺。他以長達十八年的等待和兩個女人的幸福為代價,才明白了這一點。"在愛情和安寧之間,他情願選擇後者。"

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都遇到過類似的事,等待,期盼,等到真正得到的時候,發覺並非是自己想要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而如果等待的結果和期盼有落差,一個成熟的人是去麵對和解決問題,而不是選擇全然否定和逃避。

假若你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麽,那麽無論多少年的等待,即使是一生的執著的等待,都是值得的。但是不管等待什麽,將等待當著是一種期盼,而不是煎熬,讓生活因為有期盼和夢想而更加美好,而不要因為等待而耗得身心疲憊,甚至油盡燈枯。享受等待的過程,有時候過程要比結果更有意義。最重要的是,心存期盼,活在當下!

心中永遠有夢想,過好當下的每一刻,等待的結果如何,也就不是那麽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