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影星係列(8) -- 溫婉端莊白楊
文章來源: 水沫2007-04-30 18:37:49

在同時代的電影明星中,白楊是位難得的十分幸運的女演員。知性端莊、溫婉細膩,她從十七歲因《十字街頭》而成名,一直居於一線女演員,可謂是那個年代成就最大的女演員,而她的愛情和家庭也十分幸福美滿。這一切應該是和白楊的聰明勤奮、低調謙遜分不開的。







白楊是1931年冬就開始她的從藝生涯的,那時,她才11歲,叫楊成芳,在無聲片《故宮新怨》中飾小丫頭。第一次上鏡頭,小丫頭的形象很討人喜歡。她的名字,改叫楊君麗。

話劇《喇叭》是熊佛西編劇,楊付彬導演的。有一次,排練休息時,不知怎麽扯到“藝名話題”,楊君麗說:“我們在苞莉芭劇社演出時,大家送了我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魯咖,說在俄語中,是紅色的意思,不過好多人不懂。”楊付彬笑了,他說:“你可以叫紅楊。”突然,楊君麗想起了小時候在鄉下白楊樹下玩的情景,脫口而出:“我更喜歡白楊。”就這麽即興、靈感,楊君麗就改成白楊,出現在《喇叭》演出宣傳海報中。那正是1933年秋,她用這個藝名走完了以後63年紅紅火火的路。

1934年起,白楊先後在中國旅行劇團、中國舞台協會等表演團體任演員,參加過《回春之曲》、《黎明之前》等進步話劇的演出。因主演《梅羅香》 、《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等世界名劇而嶄露頭角,顯示出非凡的藝術才華。

1936年,白楊加入上海明星影片公司,與趙丹聯袂主演《十字街頭》,她成功地塑造了楊芝瑛這一充滿幻想、單純幼稚的小資產階級青年女性形象,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是她的成名作。這部影片於1937年4月上映時,《申報》用套紅的整個版麵,刊登了白楊和趙丹的巨幅照片,各大報刊也先後刊登了評論文章。有篇評論說:“白楊女士恐將成為中國的新影後。她雖然隻有十七歲,中等的身材,可是她的美麗、魔力、風韻和藝術天才,都卓然超出了一切……可以說是瑞典女星嘉寶的匹敵。”同一天的《泰晤士報》也說:“許多中國影迷都覺得他們已經發現了一個中國嘉寶,那就是具有和嘉寶異曲同工之特長的白楊。”




接著,白楊又主演了《神秘之花》、《社會之花》等影片。白楊說,《神秘之花》一片是被借到藝華公司去拍的。當時明星公司準備拍攝《馬路天使》,要向“藝華”借周璿做女主角;“藝華”老板先是說什麽也不答應,後來提出條件;要用白楊來交換!就這樣,白楊才和周璿交換拍攝了《神秘之花》。








1937年7月28日,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協會宣告成立。7月30日,電影界工作人協會也相繼成立,白楊與歐陽予倩、蔡楚生等當選為常務委員。白楊身體力行,以實際行動服務於抗戰,與陳白塵、沈浮等人組成“影人劇團”,赴重慶途中演出了《蘆溝橋抗戰》 《流民三千萬》等抗日劇目。



1938年,白楊在重慶進入中央電影攝影場,參加了《中華兒女》(1939)、《長空萬裏》(1940)和《青年中國》(1940)等影片的拍攝。與此同時,白楊開始研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理論,豐富和開拓可藝術視野,激勵她在表演上不斷進行探索和攀登。 1942年後,她在重慶、成都等地主演了一批在當時轟動山城的優秀話劇,如《屈原》、《天國春秋》、《日出》、《雷雨》、《複活》等,她扮演了各種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角色,使自己的表演藝術獲得多方麵的發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受到郭沫若、夏衍等的高度評價,被譽為中國話劇界的“四大名旦”之首。


1946年抗戰勝利後,白楊回上海,先在“中電”拍攝了《還鄉日記》和《乘龍快婿》兩部喜劇片。後加入昆侖影業公司,相繼主演了《八千裏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和《新閨冤》。她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中扮演的素芬,出色地創造了這個具有中國婦女傳統美德的優美形象,在表演藝術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1945年春,報紙上登了楊成芳、袁俊結婚啟事。楊成芳就是白楊,袁俊就是張駿祥,當時是一個剛從美國回來的導演。



1950年, 張駿祥與白楊離婚了。就在張駿祥編劇、湯曉丹導演、馮吉吉主演的《勝利重逢》在全國觀眾麵前閃亮獻映的時候,白楊與蔣君超在上海中蘇友協樓下會議室舉行了濃重、熱鬧的結婚儀式。時隔不久,張駿祥也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好妻子。他與歌唱家、教育家、聲樂教授周小燕的結合,也是最佳夫妻,相親相愛一輩子。幫白楊代辦離婚手續的盧怡浩得意極了,他認為,他做了一件好事,讓兩個人的離異,變成另外兩個幸福家庭的重新組合,大家都好。

1949年後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她絡繹主演了《團結起來到明天》、《為了和平》、《祝福》、《春滿人間》等影片。

1955年,上海計劃攝製一部重點題材影片《祝福》,主創班子已定,由桑弧導演,白楊主演。因為劇本是夏衍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寫成,所以上影領導格外重視。

白楊接到飾演祥林嫂的任務後,心情十分激動,每天抓緊時間閱讀有關《祝福》的原著、評論、介紹。特別對夏衍寫的電影文學劇本,桑弧的導演分鏡頭劇本更是認真細讀,用得上“嘔心瀝血”4字。

桑弧導演回憶:“上影的《祝福》攝製組去紹興山區體驗生活,條件非常艱苦:有時一天要在山間土路上走好幾十裏路;有時肚子餓得咕咕叫,連水都喝不上一口;……白楊總是懷著對《祝福》的深厚感情,不叫苦,不叫累,積極行動,非常動人。”

突然,上影接到中央電影局通知,說《祝福》影片要改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並且隻調導演桑弧單槍匹馬去北京。桑弧到了北京電影製片廠後,北影領導告訴他,準備立即著手在北影廠內部挑選飾祥林嫂的演員,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幾個內定的候選演員試鏡頭,大家評議誰最合適。

桑弧為人也一向嚴謹小心,除了按領導的安排試戲外,他沒有作額外的推薦或表態。試來試去,似乎幾個演員都不理想,這時,不知誰提議,讓上影的白楊也去試鏡頭。大明星試鏡頭,這還是前所未聞的新鮮事兒。

白楊接到通知,二話沒說便啟程;因為嫻熟的演藝技巧使她早已進入角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她的自信。到了北京的第二天,她就在攝影機前按指定的戲認真演起來。當然,銀幕上放出來的試鏡頭樣片,比前麵幾次試的要好得多。為了慎重,夏衍也到放映室把所有試過的畫麵全部連在一起放映、對比,反複看了好幾遍。結果,《祝福》裏的祥林嫂非白楊莫屬。

白楊與桑弧是第一次合作。他們的默契,他們的互相尊重,他們一心為電影藝術,結成了十分可貴的創作友誼,《祝福》可以說是導演和主演珠聯璧合的典範。在《祝福》中,白楊以精湛的演技,在銀幕上再現了魯迅筆下祥林嫂這一悲劇性格的典型,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交口讚譽。







影人隊伍中,一直傳頌著“蔣君超為白楊買了花園洋房”的事。去過白楊家的人,有的羨慕,更多的人是暗中眼紅。其實,那幢房子的來曆,也是經過一番辛酸折騰而後得的。

原來白楊1950年與蔣君超結婚後,在張園路口租了一套獨進獨出的公房。它在7層樓上,條件不錯,舒繡文、上官雲珠都住在大樓裏,隻是稍晚回家就沒有電梯,很不方便。上下步行非常吃力。白楊懷孕期間爬樓還差點小產。以後,新婚夫婦才合計解決固定住房問題。那時,市麵上還允許自由頂讓和私下買賣房屋。蔣君超到處托人。在大街小巷牆上的手寫廣告中,他發現華山路上的一幢小樓,很適合他們居住,售價比較合理。白楊把所有拍戲積蓄都拿出來,總算如願以償,買了舊房,住進了新居。並且取了個高雅的名字叫“小白樓”。

出售房屋的時候,賣主還搭配了一台舊電冰箱。本來白楊可以用它做點冷飲,供家人享用的。白楊卻為了與工農大眾看齊,她家的冰箱也不插電源。牛去她家玩時發現,那台漂亮的大冰箱是當碗櫃在使用。

對於購房的事,一向謹言慎行的白楊,從不主動對人說,偶爾有上影演員劇團的人去她家時,她總是支吾說:“是向友人租的。"

白楊在她的小白樓裏,完成了祥林嫂、金玉姬、冬梅……等好幾個不同性格的藝術形象的構思,同時還寫出了她的《電影表演技藝漫談》。文中提出作為演員的三忌八訣,是她從影從藝的總結,也是對劇影藝術發展的重要貢獻,應該給小白樓記上一功。不過,在十年動亂中,小白樓遭受的沉重打擊,不比它的主人少。反反複複的毀滅性抄家,本來應該屬於自己的書籍、劇照、生活用品蕩然無存。最後屋子裏的主人,不分男女老少,通通被趕出,仿佛隻有監牢、下鄉才是他們的唯一去處。

“文革”中,白楊被戴上了“叛徒”和“特務”兩頂帽子,關押了五年之久。

關於“叛徒”一事,如前所說,白楊於1933年時,從劉莉影處借得一本《北方紅旗》,在回家的路上被密探盯住了,於是她被帶到看守所去審訊。白楊機智地一口咬定是“演戲時從後台撿到的”,才得以保護了有關的朋友,自己也被釋放。在“文革”中,造反派把一個當年隻有十三歲的孩子定為“叛徒”,實在是居心叵測。

關於第二頂“帽子”,造反派的“依據”是:在一本《文史資料》裏,刊登了沈醉的一篇文章。文章裏說,白楊和其他一些文藝界的名流在重慶時曾和戴笠有過來往。

這又是無稽之談!白楊說:“我從未和戴笠見過麵,他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我都不知道,更不要說和他有什麽關係了。”

粉碎“四人幫”以後,白楊曾和大姐楊沫同往《文史資料》編輯部,要求澄清事實。後來,《文史資料》經過查實後,發表啟事,向白楊表示歉意。

白楊是中國人民代表的大會第一、二、三屆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八屆委員,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團長。





白楊著述有《電影表演探索》、《白楊演藝談》、《我的影劇生活》和散文集《落入滿天霞》等,成為中國影壇上負有盛名,卓有成就的表演藝術家。於 1996年去世,享年86歲。




主要作品:
《故宮新怨》(1932)            《梅羅香》(1934)
《神秘之花》(1937)            《社會之花》(1937)
《四千金》(1937)            《十字街頭》(1937)
《茶花女》(1938)            《長空萬裏》(1940)
《青年中國》(1940)           《聖城記》(1946)
《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         《還鄉日記》(1947)
《八千裏路雲和月》(1947)        《山河淚》(1948)
《火葬》(1948)              《新閨怨》(1948) 
《乘龍快婿》(1948)            《中華兒女》(1949)
《團結起來到明天》(1951)         《祝福》(1956)
《為了和平》(1956)            《金玉姬》(1959))
《春滿人間》(1959)            《冬梅》(1961)

1995年榮獲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女演員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