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著、摔著,就學會了怎麽爬起來
文章來源: 碼農學寫字2024-04-02 05:44:44



又逢大學放榜時,先跟今年應戰的孩子和家長們道聲「辛苦了」。這可能是許多孩子打出生以來,第一次麵對挫折。 18歲,挺尷尬的,覺得自己是大人可以自主了,其實還沒學會完全獨立。自己的判斷與想法尚未完全成型,價值判斷受到父母、同學以及生活圈的影響很大。許多華人家庭,對於上名牌大學這件事,「好像」有點執著,對於名牌的好處「好像」也高估了。 (我這是不想得罪人的說法,忍不住,「好像」還是得罪人了 )。尤其亞裔孩子給人的刻板印象,個個是學霸,孩子的壓力就更大了。

關於上名牌大學以及學什麽專業,近日聽了兩個故事,有點唏噓。

The Ramsey Show,應該有不少人聽過,是一個為聽眾提供財務建議的節目。要我說吧,去問他,倒不如回家問我媽。我偶爾聽聽,純娛樂,因為聽見別人比我慘,比去找心理醫生哭訴效果還好。但是前幾日聽到一個舊案例,因為我家孩子的緣故,逼出了我的慈母心,案主實在太慘了。

案主有四十多萬的學貸,卻沒有一技之長去賺錢還債。怎麽回事?那四十多萬的學貸花哪去了?原來有一部分是大學學費,有一大半卻是醫學院的學費。都已經進了醫學院,怎麽還愁將來還不起債?總歸是傷心事,案主說的模糊,我的理解是他考試總考不過。奶茶妹剛通過Step 1,對於這類考試的艱難,她抓著我灌了一耳朵。

美國醫學院平均錄取率5.5%,在這之前pre-med 的課程也不容易,獨獨有機化學就能刷下一波人,這些孩子能進醫學院,說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也不為過。結果,唉,怎能不令人惋惜。

如果,醫學是他的誌趣,是不是再苦再難也能熬過來?
如果,學醫不是他的本意,如今麵對這樣的結果,當初背後的推手又該情何以堪?
如果…

人生裏有些「如果」代價實在太沉重。

故事二,心疼孩子,也心疼媽媽。

小米絕對是個聰明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優異,大學念的是CMU的CS,不需我多言,大家都知道這可是品質保證蓋了金印的學位。小米畢業後轉戰過幾家大廠,專攻 cryptography and security,這在CS也不是等閑人等都做得來的。後來和三、五好友一起創業,可惜沒有成功。之後零星接了一些項目,卻一直沒有回到原來的軌道。直到一年前連零星項目也斷了,不得已搬回家和老父老母住。小米快30了,眼看著大學同學在既定的軌道上爬到了一定的高度,他心裏著急。小米從小順風順水更是弟弟仰望的榜樣,第一次遭受挫折是如此大的打擊,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隨著失業時間越長越發對自己失去信心,這是一個可怕的循環。

小米媽媽是讓我佩服的堅強女性,看著小米幾乎日益沉淪,她幫不上忙,說著說著就哽咽了。

這兩個孩子曾經都是那麽的意氣風發,可能從來沒有遭遇過任何挫折,直到現在,一下把他們打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自處。

如今回頭看看,18歲孩子考大學的得與失,就不是那麽絕對了。甚至,趁著年紀小,學習力強、複原能力高,多摔幾次,摔著、摔著就學會怎麽自己爬起來了。當然,前提是父母必須放手,孩子才有機會在安全的環境裏學習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