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媽講解一下中國兩次錯失進入發達國家機會(下)
文章來源: solo12024-06-08 18:36:22

上文講到郭嵩燾,他說,“竊謂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製器,相輔以益其強,又末中之一節也。故欲先通商賈之氣以立循用西法之基,所謂其本未遑而姑務其末者。” 他是把西方文明當作一個係統來看待,需要整體學習借鑒。 而他在英國的考察,覺得這個製度太好了,就是先秦孔子的理想變成了現實。

第二次鴉片戰爭如果讓郭嵩燾去談,就會有與日本黑船事件類似的結果,而不會出現僧格林沁全軍覆沒、火燒圓明園、鹹豐帝北逃死亡、巨額賠款等後果。如果按郭嵩燾的想法借鑒英國的製度進行改革,中國的成就就會超過明治維新的日本。

當然,這些都沒有發生,中國錯失進入發達國家的機會。複盤曆史,就是為了不再出現戰略失誤。一個原因是守舊人士以既有的觀念(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天朝上國)來評價郭嵩燾的建議。機會是意料之外的,機會是創造出來的,但如果決策層不能理解和接受新的觀念,機會就白白流失了。

所以,要想成為發達國家,有三個條件:第一,有人想通了整個係統;第二,決策層接受;第三,執行層麵可行,包括人才和資金。比如,日本人經過近兩年的考察知道英國的製度很好,美國的製度最好,但都不適合日本國情,他們選擇了以德國為樣本,但采納了美國的商法。

曆史不斷地重複。2003年,我想通了整個係統,但中國又錯失了一次進入發達國家的機會。不然的話,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比現在的數據高十萬億美元,這個是什麽概念,也就是每小時多出十億美元,觀念的價值是多麽巨大。反映到普通民眾,那就是收入翻倍,過上環境優美、社會和諧、高品質低能耗的舒適生活。

我人微言輕,我決定先向中國政府部門、工業界和投資機構介紹我的兩個重大技術創新,如果這兩項重大技術創新項目成功的話,後麵關於體製文化思想方麵的建議才可能有人聽得進去。這兩項重大技術創新是手機平台和自動道路,每一項都是萬億美元級別的重大技術創新。

手機平台已經被喬布斯成功地開發出iPhone,已經被証實是萬億美元級別的重大技術創新,不必多說。當時,我說服了中國一家著名公司的CEO,可是他因此被董事會解聘了,我這不是害了人家。

這裏多說幾句關於自動道路對環境和城市發展的影響。自動道路的能耗是250英裏/加侖,這是一種低能耗的交通工具。自動道路可以達到城市出行速度80公裏/小時,而二十年前中國城市的汽車平均速度約10公裏/小時,現在約25公裏/小時,地鐵和公交的平均出行速度分別為13公裏/小時和10公裏/小時。當時,有個別人看到了自動道路的潛力,但他們的資本太少,不是一億元人民幣,而是100億元人民幣數量級的研發投入。據我猜測,一家美國公司投入近100億美元失敗了,這個比手機難度要大一些,對世界的影響也要大一些。雖然開發的難度很大,但就像手機一樣,自動道路對用戶來說非常容易使用,就像使用電梯一樣簡單,七歲小孩就可以單獨使用。

關於體製文化思想,我不會公開地說,一些大家引以為豪的事情可能是錯的,國家往往花大力氣給自己挖一個大坑。比如,嚴厲的計劃生育政策,等到普通人發現其不良後果已經為時已晚,危害已經發生。目前,中國麵臨著中美衝突和中等收入陷阱兩大麻煩。除非有重大戰略調整,無法進入發達國家。

中國發展的瓶頸在於決策層沒有能力識別技術和製度創新。你不能依靠專家,專家是在既有的框框下思考問題,創新是在專家的框框之外。中國有大量的理工科專業人才,這些人才需要在一個係統中才能發揮作用,我這樣的係統發明家就是給他們創造工作機會。中國現在的科研經費每年大約3.3萬億人民幣,也是相當可觀,但因為決策層的製約而效果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