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媽講解一下中國兩次錯失進入發達國家機會(上)
文章來源: solo12024-05-29 11:12:54

前段時間我寫了一篇博文,說中國兩次錯失進入發達國家機會。一次是郭嵩燾,一次是我。這裏試圖用大媽都可以聽得懂的語言講解一下。這一篇講郭嵩燾,下一篇講我。

國家戰略也好,商業戰略也好,始於大媽,終於大媽。一個產品要滿足用戶(大媽)的需求,始於觀察大媽,發現其潛在的需求,終於大媽就是最終被大媽所接受而滿足其需求。這裏的大媽,也可以是大叔大爺,泛指普通民眾。一個國家是發達國家,就是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處於當時的世界前列。

亞馬遜老板說過,當統計數據與傳說不一致的時候,傳說通常是對的。統計數據是專家收集整理的數據,傳說就是大媽們講的故事。

我不能給大媽講解蘋果手機的工作原理的技術細節,但這個手機好不好用的最終決定權是在大媽手裏。

一個大媽在講上海以前的故事,她住在英租界,但她最喜歡的是法租界,霞飛路的法國梧桐的樹蔭,路邊的時裝小店和咖啡館,遠遠就可以聞到的麵包店的香味。一個大媽在講上海現在的故事,我聽著就可以了解現狀。

其實,早在乾隆年間的1793年,英國就派遣了一個七百多人的大型使團遠赴中國,希望開辟與中國的貿易往來。大清主要考慮的問題是英國使者的跪拜問題,對於貿易沒有興趣,畢竟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是既定國策,而大清官員認為西方國家都是蠻夷。

到了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郭嵩燾作為浙江學政的幕僚,知道前線的真實情況。後來在為湘軍籌款的過程中,他來到開埠僅十年的上海,考察了洋人的住宅和輪船。在他看來,西方是一種更先進的文明,主要是想來中國做生意。

大約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鹹豐帝派郭嵩燾協助僧格林沁,言明他與僧格林沁平級。但僧格林沁是王爺,根本不聽他的,上來就打。雖然僧格林沁打贏了,附帶也讓郭嵩燾立下軍功,郭嵩燾選擇辭職。英法聯軍卷土從來,僧格林沁全軍覆沒,洋人火燒圓明園。

1876年,郭嵩燾出使英國,實地考察了英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其書《使西紀程》被禁止發行,其實他已經盡量避免可能有冒犯的言論。郭嵩燾被免職回國。

當時,洋務運動的主張是師夷之技以製夷,而郭嵩燾則從係統的角度看問題,認為技術的背後有製度思想文化,技術是末而不是本。其見解高於同時期的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沈葆楨。

作為比較,日本在黑船事件之後開始明治維新,脫亞入歐,全麵西化。如果郭嵩燾的建議被采納,中國的成就應在日本之上,中國那時就會成為當時的發達國家之一,後麵的一些屈辱都不會發生。

郭嵩燾為什麽能有如此遠見呢?

第一,係統思維方式,或者說戰略思維能力。

第二,實地考察。

第三,背景知識。郭嵩燾的祖父是個秀才,但是一個經營田產、鹽業、錢莊的富商。家庭的商業環境可能對他有影響,事實上他當過糧道、鹽政、稅務的官職,為湘軍籌集過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