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說:無為是最大化減少消耗
文章來源: 蓬蓽生輝的友人2022-12-13 04:44:44

道家主張無為,但是“無為”這兩個字不好理解。我們很多人把它誤解為“不作為”,那麽道家的無為到底怎麽去理解呢?如果我換一句話來表達,可能很多人就會一下子明白了。所謂的無為,就是最大化地減少自身能量的消耗,甚至是沒有能量消耗,去應對事物的變化,去做事情。這才叫做無為。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認為水是接近於道的,水是順勢而為的,之所以它順勢而為,就是在最大化地降低自己能量的損耗。我們看長江、黃河,甚至一些小溪流,它都是彎彎曲曲的,蜿蜒曲折向前的。我們都知道兩點之間距離最短,為什麽除了人工河以外,所以自然形成的河流都是彎曲的,都沒有取直線呢?就是為了降低自身能量的損耗!

莊子文中講到這個風也是這樣。風蓬蓬然起於北海,蓬蓬然入於南海,一指可勝我,一鰍亦可勝我,然而折大木,蜚大屋者,唯我能之。這就是眾小不勝。它不會在這些小的障礙上去計較和糾纏的。它會有效地規避這些能量的損耗,隻有最大化地降低自身能量的損耗,才能夠一馬平川,勢如破竹,掃退殘星與曉月。

水是接近於道的,風也是接近於道的,唯道集虛,越是無形的越接近於道。在《淮南子》裏明確地指出“光為道之子,水為道之孫”指出了光更接近於道,它比水和風還要接近於道。比如說夜晚我們能夠肉眼觀測的這種閃電,它的路線穿過大氣層穿過雲層的時候,也不是取兩點之間最短的距離,依然走的是曲線。這也是天機在動。它在穿過大氣層穿過雲層的時候,是選擇能量最低消耗的方式去運行,這絕不是計算得來的,它就是天機在動。

這種選擇最低能量消耗的路線,莊子把它叫做“虛與委蛇同其波”形成的是一種委蛇之術。再比如說一些種子,它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哪怕把它丟在石縫裏,它也能夠夾縫中求生存。它生長的路線,成長的軌跡,都是按照最低能量消耗的方式在運行的。我們人也是這樣,要選擇那種能量最低的運行方式,才能夠保存自身的實力,才能夠厚積薄發。

莊子《讓王》片講到顏闔。顏闔是一位隱士,魯國的國君聽說顏闔是一位有道之人,然後就使人以幣先焉,派人先行送去一些財物,顏闔自對之。顏闔說恐怕你們是搞錯了,必定同名同姓的人很多,你們還是回去仔細核對一下,免得魯君怪罪你們。使者聽了也很有道理,又回去確認一下,確認回來再來找顏闔,顏闔已經搬走了,因為他覺得自己的這種氣場,受到了幹擾。他要從這個地方撤退,就是為了減少這種喧囂和打擾,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能量消耗。

熊宜僚,陸沉者也。是隱於紅塵之中的人,他住在楚國的時候,深居簡出。幾乎沒有人認識他,可是有一天孔子來到了楚國,還就住在他家的隔壁,孔子此行的目的,就是向楚王推薦隱士熊宜僚。熊宜僚知道了這件事情以後,也是連夜搬了家,這些人的人生軌跡,都是以最大化地減少自己能量消耗為前提的,這樣才叫做無為。

列子之齊,中道而返。列子到齊國去,半途就折回來了,而且非常地驚恐,伯昏瞀人問他:何驚焉?他說:齊國我不能去,那個地方認識我的人太多了,吾嚐食於十漿而五漿先饋。我去吃個早點,街上有世家賣漿的人家,其中有五家都認識我,所以我感覺到驚慌。做小生意的人都是這樣,而況齊國之主呢?何況齊國的國君呢?他如果知道我來到了齊國,一定十任我以命,效我以公。讓我去處理那些頭疼的傷腦筋的事情,我才不去幹呢。

這就是虛與委蛇同其波。不怕障礙多,就怕太喧囂。如果發現這個地方磁場(或氣場)不對。會消耗自己的能量,那就要及時撤退,你才能夠形成一種勢。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在沒有形成這個“勢”之前,任何的消耗都是不值得的。

抄錄郭偉勝先生視頻全文2022年12月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