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南京之十:大學校園的印象
文章來源: 雞鳴寺過客2023-03-14 19:17:37

在前麵的博文裏聊到過幼兒園,當小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很向往外麵更大世界。就像那時的Lucy,她的夢想中未來的樂園就是幼兒園隔壁的北京東路小學。

 

有一位博主說:村子裏的小孩子都不知道啥叫幼兒園”。是啊,資源獲取和分配帶來的不公平也是真實的存在。記得很久以前去過一次鄉村,看到一群小孩一起圍觀豬圈裏的豬,童趣盎然單純。讓我想到時下流行的一句話,“…貧窮限製了我們的想象力

 

我想說喜歡大學校園生活的人一定不在少數,卻可惜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畢業後大多數人都會離開。曾經在我就讀的美國中部的一所大學裏遇到一位波蘭籍研究生,他熱心接待新來的國際學生,已經在物理係讀博士好幾年了,我們問他為什麽不畢業?他說太喜歡大學的環境,舍不得離開。我知道他說的是玩笑話,但我葉寧願相信他。

 

因為我也喜歡大學的環境,喜歡校園的生活,喜歡簡單而活潑的人群,我在校園裏也生活了很多年。本科、研究生、助教加在一起也有十多年了。

 

在南京的時候,離我們最近的是南京工學院。民國時期是國立東南大學,在50年代院係調整後稱南京工學院,後來又改回來叫東南大學。校園在成賢街古生物所家屬區對麵。有時會和表妹一起穿過南工的校區,從另一側門出來,離鼓樓很近,卻沒有留意過這個校區裏盛開紫色花樹林。也許是南京到處都是盛開的花季,就很容易衝淡了對它們的注意力。平時在和平公園和成賢街上常常看到成群結夥的東大學生,很容易引起我對校園生活的懷念。

 

南京師範大學隻去過一次,它的前身是金陵女子大學,老校區位於隨園,被美譽為東方最美校園。曾經希望來這裏工作,一定是因為這個校園的魅力。許多年後我對校園裏的印象有些模糊了,不久前偶然看到網上的南師大照片,又勾起了我的回憶。那次在校園一棟大樓裏遇到了藝術係的學生,給我們看他正在畫的油畫。 說起寫生繪畫,就會想起在古生物所琉璃瓦圍牆的大門外,常常會有一群藝術專業或建築專業的學生,坐在馬路邊上,靜靜地畫著琉璃瓦門和牆的一角。

 

去過最多的是南京大學校園。在南大生物係修學了一年的植物分類學和植物地理學課程。南京植物花草種類繁多,闊葉和針葉樹種都有,是學習認識植物的理想課堂。看似雜亂無章的自然界,也有它存在的規律可循,據此為古生物研究提供了寶貴參考材料。我們研究生的課程大都安排在晚上,有時就會一整天都在南大的校園裏。

 

說說南大的食堂,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大肉包子,皮薄餡大口感特別好,中午常常光顧他。有時候也會去南大門口的小攤位上吃一碗辣油小餛飩。然後就去校園裏爬滿牽藤植物的紅磚外牆教學樓前,在石板地的一角坐坐,和同學聊聊天,等著下午或晚上的課。挺喜歡南大的校園,雖然很靠近市區卻沒有擁擠喧囂的感覺。 

 

晚上研究生班的課堂,很有意思也很有儀式感,老師進來後,班裏的一位班長就會喊叫一聲 起立! 我們全體立即站立起來。老師回複一句什麽話,已經不記得了,班長接著就說: “請坐下!” 然後課就正式開始了。 剛開始的時候,覺得這樣的禮儀有點滑稽,後來習慣了也就不覺得了。

 

校園裏的生活不完全是歲月靜好,我們常常惴惴不安地進入倒計時的期末考試,小心翼翼地看著送來的成績單,那一刻的心情也許就像打翻的五味瓶,不過幾分鍾後就可以恢複原狀,繼續關注下一個目標。記得學植物分類和解剖學課程時就非常的不適,不僅僅是極度貧乏的自然知識,還因為過去習慣性邏輯思維無法幫助我進入這樣的世界,又缺乏欣賞自然之美的能力,沮喪和失落一定也會伴隨在校園的路上。 我想我不是唯一有過這樣經曆的人。

 

多年以後明白了那些的時刻讓我們有了一定的空間去拓展;那些不完美成就了我們一生都可以接受的現實;那些的遇見就是無數次的機會讓我們去經曆成長。沒有一樣遇見是荒廢時間精力,所有這些的經曆塑造了今天的我們。它們寫在我們的生命中,彰顯在了我們走過的路上,讓我們一生都在跌跌撞撞中不斷尋找答案,卻可以依然愛著不完美的自己。

 

在這樣簡單的環境裏生活,人的思想行為也會隨之而單純。當回頭看看曾經校園裏的我們,一定會很懷念那些所有的遇見。校園生活雖平淡如清水,好像幽靜山穀裏流淌的小溪,卻可以是連綿不斷滋潤生命的活水。校園是讓我們一生受益於這樣活水的珍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