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沒有“教室”的學校(一)
文章來源: Tina_芬蘭2023-07-25 10:09:22

2015年,赫爾辛基Jätkäsaari城區舉辦了一場公開建築競賽,旨在為800名1-9年級的學生設計一所綜合性學校。 三位在校大學生Erkko Aarti, Arto Ollila和Mikki Ristola參加了比賽,他們的作品因建築緊湊的塊狀形式及創新的空間解決方案從137個作品中脫穎而出,贏得了Jätkäsaari學校的設計權。

學校外觀

競賽招標時,芬蘭教育體製正處於改革轉型階段,國家課程新大綱強調主題式多學科教學模式,因此Jätkäsaari學校完全依照全新的課程要求來設計,代表了當代芬蘭學校建築的最新發展。

混凝土在建築外觀的可識別性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學校二、三層的外牆均是白色纖維鋼筋混凝土,窗戶和浮雕凹槽構成了凸凹變化的圖案,每個學生都麵對著窗戶。一層的外牆和地麵都覆蓋著手工磚,與純淨的白色表麵形成鮮明的對比,地板則是深色的芬蘭花崗岩。學校整體色調柔和而寧靜,符合開放式學習空間所需要的沉穩環境。

手工磚牆

柔和的色調符合開放式學習空間所需要的沉穩環境

所有的飾麵材料都經久耐用,如混凝土地板、木質飾麵和橡木家具等。樓梯間混凝土表麵的灰色調與室內的淺色調搭配和諧。現澆混凝土樓梯透過頂部天窗采光,形成令人興奮的幾何感空間。中庭空間的天窗則采用混凝土錐體的形式,並塗有吸音噴塗塗層。該項目2019年獲得芬蘭年度混凝土結構獎。

木質飾麵和橡木家具

從入口望向中庭

中庭空間

現澆混凝土樓梯通過頂部采光形成了具有幾何感的空間

錐形混凝土天窗引入自然光

錐形混凝土天窗細節

一改傳統教室相互分隔和桌椅整齊排列的標準樣式,建築師重新設計了寬敞、隨意的開放式教學空間,建立了不同空間之間的視覺連接,這裏沒有傳統意義上的教室,相反,學校被劃分成開放的“家庭單元”,通過中央大廳互相連接。這種開放而靈活的空間設計旨在鼓勵孩子們探索性學習和共同實踐,同時也一舉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獨自一人站在教室前宣講,學生們坐在下麵安靜聽講。

開放的家庭單元,布簾根據需要可任意改變空間的大小

安全而專注的小規模學習空間

走廊提供小組討論的學習空間

教室設計處處體現人性關懷。教室外都配有衣帽間和儲物櫃,孩子們可以將書包和衣物放入其中。芬蘭教室內都配有盥洗池,學生可以隨時衝洗在美術課上沾染的顏料或需要時使用。

校內還配有桑拿房

芬蘭基礎教育成功的因素很多,但秘訣一定包括——好的建築設計讓師生間、學生間有更好的互動和參與。芬蘭教育相信,設計合理而舒適的學校建築可以為孩子的成長提供積極的推動力,讓學習變成一種令人興奮的體驗。

老師和學生共同使用用餐區,用餐同時也可以望向舞台表演。

什麽是“主題式教學”(Phenomenon-based learning)?

在傳統的學科製教學基礎上,另外開設一些實驗性課程,圍繞學生感興趣的現象或話題展開教學,又稱“主題式教學”。以 “家政課”為例,烹飪時學生要讀懂食譜並測量食材,還要了解食材的生長季節和產地、懂得營養搭配和食品安全。這一主題融合了物理(測量)、自然科學(植物生長)、健康(營養搭配、食品安全)、視覺藝術課(顏色配搭)、手工課(動手操作)、化學課(加工食材)、文化(飲食文化)等跨學科課程的學習,從而鍛煉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並應用於實際的能力。

“主題式教學”鼓勵學生將所有學科領域的知識集合起來,從一個整體的角度來看待每個問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經驗、知識、感受、興趣、與他人的互動等都得到關注,教師更像是一位旁觀者,去觀察每個學生的個別需求,提供差異化、個性化、有針對性的輔導和支持。

家政教室

視覺藝術教室

圖書室

再以“時間”為主題的學習周為例,在一周的時間裏,學生要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時間”這個概念。

一二年級的學生需要去了解芬蘭鍾表匠的工作,然後用紙板製作鍾表;

三年級的學生則需要創建文化日曆;

四、五年級的學生通過設計藍圖和地圖來預測城市的未來;

到六年級結束前,學生們需要前往英國進行一次“時間旅行”,通過設計8天的旅行視覺路線,去理解時間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到了九年級,學生們已經可以通過閱讀、實驗、調查等方式去探究學校大型活動的時間軸變化。當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再單一,思維空間就會打開,那些複雜的概念與矛盾點便會得到更加完善的思考。

學習大廳

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

學習要與生活發生關聯,不應僅僅局限在小小的教室,而應該走出校門。芬蘭的做法是構建以“學校為中心”的社區,教室是 1,而森林、公園、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等都可以構成學習場所N,這種“1+N”開放型教室模式讓“主題式教學”有了空間上的靈活性。“教室”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閉空間,而是與社會、與大自然聯通,讓社區、大自然都成為他們的教室。芬蘭人認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因此校園內也設有以“生活為中心”的主題教室,學生不是在某個固定教室內學習,他們的教室可以是學校的廚房、手工房、木工房、健身房、車間、音樂室等。芬蘭畢業生走上社會後,很少會發生與社會、與現實脫節的情況,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被關在象牙塔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開放且靈活的學習空間

學校與街道相鄰,站在陽台可以自我觀察,學校也是社區生活中積極的一份子,並不是孤立的存在。

學校與港口相望,學校也是社會的一部分。

在芬蘭,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是讓學校去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去適應學校。力求讓每個孩子都愛上學習才是最重要的,而學習的動力源於學生對現實世界的好奇和思索,這才是芬蘭主題式教學的意義所在。學生從不同角度對現象做出解釋或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探索現象的過程中學生激活已有的經驗,將原本零散的知識點關聯起來,最後形成具有整體意義的創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