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與歧視(七)誰能為美國華人爭光?
文章來源: 深度思考2022-02-19 20:08:28

冬奧會接近尾聲了。很多人都在說陳巍為華人爭光了。大家都挺高興的。一片歡騰之餘,紐約時報的一個亞裔記者不知趣的寫了一篇文章,說華人太多了,7%的亞裔卻占了多數美國隊的名額:謝天謝地,沒有直接說“華人”(但是說這幫亞裔說普通話)。看來陳巍是把別的“正宗”美國人代表美國的機會占了。不是他給美國爭光,而是美國給了他過多的機會。聽上去是不是有點像中國小粉紅網民說海歸華人朱易的口氣啊?穀愛淩代表中國參賽,紐約時報也沒感謝她把名額節約下來給非亞裔啊?那個批評穀愛淩“忘恩負義”的福克斯新聞呢?沒見他們報導陳巍感恩美國啊!真倒黴,穀愛淩和陳巍拿了金牌,華人兩邊都不討好!右邊說華人不忠於國家,左邊說華人搶了別的族裔的名額。注意華人不能代表美國不光是左派在說,記得上次一堆華人孩子代表美國在國際奧林匹克競賽贏了中國隊,一個共和黨議員就推特說:“Our Chinese beat their Chinese”.

那麽怎麽樣才能“為美國華人爭光”呢?本文想指出的觀點是:在中美交惡的大環境下,“華人”就是個貶義詞,就像舊時代的“地富反壞右”。以前如果有個右派做了好事,其他的黑五類會不會彈冠相慶,說“某某為黑五類爭光了,從此我走在街上揚眉吐氣了”呢?肯定不會啊。黑五類的訴求,是摘掉黑五類這個該死的帽子。各種黑五類,多數後來都平反了,但是“黑五類”這個帽子本身是不會平反的。到現在,國家也沒有說反右是錯誤的啊。能平反的,隻是一個個的個體。美國華人,作為一個個體,有可能因為自己的能力,受到周圍人的尊重,在自己的小環境生活的很舒適;但是作為“華人”本身,其實是原罪。所以說,同事朋友中的人,隻要誰把“華人”放在嘴邊(=identity politics),就是歧視華人。哪怕是說華人好,也是在提醒整個社會這堆華人的存在。華人的訴求,是摘帽子——不要天天把中國,或者華人當歌唱。你看那些成功或者不成功的政客,都嫁老外。誰強調自己是華人了?也就是要選舉了,來華人區搞點票,然後拉倒。(有點像川爺說的民主黨政客,心裏從不關心inner city的貧民窟,也就是每四年去搞點票。)

那麽華人的地位有沒有可能提高一點點呢?在美國這麽多年,感覺上華人地位明顯提高就是兩個時刻:第一次奧巴馬時代駱家輝推動搞出的10年簽證,主要是為了兩國經貿交往方便。讓華人進入美國容易多了,各種訪問的人(如父母)不需要過多操心簽證了。大家都有感受的。第二次是大家發現小留買買買,開豪車買豪宅,讓美國人民發現華人來了之後不都是在中餐館或者大學實驗室打工。(還有一次,我沒算進去,是國內高薪聘請華人學者,帶來了海歸大潮。說實話讓我們在學校挺有麵子的:至少我們如果回國還是被當人才的,不是美國收留的沒有地方去的難民。不過好景不長,川爺上台狂查吃裏扒外的海鷗學者,大家都得趕緊跟中國劃清界限。)總體上來說,中國跟美國關係好了,華人在美國的日子就過好了。很多時候中國強大一些,華人受到的尊重就多一些(雖然有時候帶來敵視)。在美國的華人,能做的正麵的事情有限,在生活中夾著尾巴做人,搞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上策。

回到主題,誰能為美國華人爭光呢?恕我直言,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如果把中國建好了,美國人尊重中國人了,才解決問題。中國有能力辦奧運會,有能力得金牌,能辦奧運的同時控製疫情,都是正麵的事情。他們雖然沒有刻意為我們美國華人爭光,人家順便做的事情,客觀就大大的提高了我們的地位。我們在美國紮根了,很多人是回不去的,所以“建設祖國”的大業,也就隻能留給他們了。我們能做的“貢獻”,也就是不回去跟他們“卷”,搶他們的工作;不千裏投毒,給祖國添麻煩。

雖然華人能做的正麵的事情有限,但是有些人特別喜歡批評中國,以為這樣就顯得自己融入“民主社會”了。這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刺激中美矛盾,隻能引火燒身。中美打起來了,華人就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連韓國人,墨西哥人都被誤打,何況“支持民主”的華人!)當然啦,對有些人來說,寫寫批評中國的文章是工作,那也是可以理解的,誰不需要養家糊口呢。但是這麽多“憤怒的無辜群眾”也喜歡沒事痛批中國政府,就實在沒有必要了。好好的做你的美國人,關心那麽多中國的爛事幹啥?

總結一下,在美國,“華人”標簽本身就是歧視。“為華人爭光”的口號,因為含有“華人”這個關鍵字,其實也是在毒害華人生存環境。真的能為美國華人掙一點點正麵形象的,是我們國內的同胞。在此遙祝祖國繁榮富強,多拿奧運金牌,早日建設成“共同富裕”;少出從徐州鐵鏈女到三聚氰胺奶這些讓老外從內心裏鄙視我們的新聞,同時跟美國把關係搞好,這就為美國華人爭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