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與歧視(二)美華二代和張(本)智和
文章來源: 深度思考2021-09-23 21:29:02

標簽與歧視(二)

很多美國出生的美華二代(American Born Chinese,ABC) ,常常把“我是美國人”的身份認同看得非常重要。如果美國白人把ABC看成中國人,孩子們會很難受,但是很多時候也不知道怎麽反擊。如果國內來的人把ABC孩子看成中國人,有的孩子會很生氣的丟一句“I am an American”,搞得對方很沒趣。但是這個環境裏的其他人,不管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卻有時候不是自己能控製的。為了“融入主流社會”,有些ABC去參加同學的大麻聚會;更極端的還有參加政治運動,要defund校警。本文討論這個問題的由來和解決方法。

前不久剛結束的奧運會中,有個叫“張本智和”(英文:Harimoto Tomokazu)的18歲乒乓球少年很是受關注。此人生於日本,有個中文名叫“張智和”。這個張本智和,說話之間儼然以日本人自居,從14歲拿日本冠軍算起,說要代表日本打敗中國說了快4年了。

問題是跟中國劃得清界限嗎?該少年打球比較喜歡喊,每贏一球就大叫一聲,跟其他的日本隊球員,如從頭到尾一聲不吭的丹羽孝希比,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於是有日本球迷說“中國來的野蠻人,隻會大喊大叫,太沒禮貌了”。其實日本隊團體賽,還就是靠張本贏球(整個團體賽,他好像一盤未輸),而“有禮貌”的隊友,基本上就沒贏過。。。日本隊如果不是從中國引進這條沒禮貌的狼,可能都得不到男團銅牌。中國這邊當然也是把他罵翻天了,網上說什麽的都有。還好他單打早就輸了,團體也沒碰上中國隊,不然萬一把中國國手幹掉了,罵的更慘。

張(本)同學是在日本長大的,也是在日本打出名的。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他不是所謂的“海外兵團”:他的自我定位就是日本人。他和另外兩位著名的代表別的隊伍打敗中國選手的運動員,何(小山)智麗和陳靜還是很不一樣的。那兩位都是成年人,但是張本也許是個渴望認同的孩子。但是在日本得到認同是不容易的,這點從幾個著名棋手的經曆都看得出來。韓裔棋手趙治勳在日本40年,贏了日本頭銜戰的決勝局,還被一位老年棋迷當眾稱為“怎麽外國人贏了日本人?”。聶衛平的棄子孔令文(聶衛平和孔祥明離婚前原名聶雲驄),隨母親東渡日本後,基本上在日本長大,娶了日本棋壇泰鬥的女兒小林清芽,還是被認為是中國人。

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直接承認或模糊默認雙重國籍的。有意思的是,日本和中國,是兩個明確不認雙重國籍的國家。這種對雙重國籍的否認,其實也透露了對外國人的排斥和某種民族主義情緒。張本智和夾在兩個民族主義團體之間,是很難受的。他在日本長大,那句大喊大叫的日語,據說還是日本的髒話,還真不是從中國學來的。但是喜歡喊可能是一種不服輸的堅持的體現。這就是“野蠻人”嗎?為什麽不能大聲喊出來?日本球迷實際上是對這個“外來人”非常的苛求。而中國球迷,認為這是個“背叛者”,用“自己人”的標準來要求,又是各種不滿。

看到這裏,我會暗自想到我的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美國社會,她會怎樣被人排擠,又有怎樣的智慧去應對呢?她又如何跟中國的同齡人交往呢?美國社會會“接受”她是美國人嗎?中國人會“承認”她是美國人嗎?

這裏就有一個“環境標簽”的問題。為什麽那麽渴望被認同呢?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簽重要嗎?張本可能會說,我當然是日本人?他們怎麽能說我是中國來的野蠻人呢?但是問題是,你是日本人誰定義?張本有日本護照,可以代表日本參賽,法律規定的日本公民的權益他都應該是能享受的。這不就是“日本人”嗎?如果我是張本智和的父母,就不會要求孩子這麽強調“我是日本人”的標簽。如果有部分日本球迷認為張本不是日本人,不管這部分人的比例是多少,都是沒有關係的。Who cares?

同樣道理適用於American Born Chinese。美華二代是哪裏人其實本質上是一個假命題:強調這一點,除了心理上的不痛快沒有任何意義;感覺上有點像對自己相貌不自信的人天天照鏡子,要發覺自己美麗在哪裏。美華二代要對自己的各種technical和social skills有自信,而不是糾結於身份認同。如果ABC一定希望定位自己是美國人,那麽你的美國護照就是美國人的“定義”,不需要在乎那些“正宗的美國人”怎麽對你貼標簽。被友好的中國人“認親”,錯貼了“中國人”的標簽又吃了什麽虧呢?我告訴我的孩子:你在美國出生長大,受法律保護,享受美國公民的一切權利。如果你覺得自己是美國人,你就是美國人。如果你有時候又覺得自己是中國人,也是你的自由。現在這個社會,連性別取向都是自己“跟著感覺走”,男的如果覺得自己是女的就可以進女廁所,還可以參加奧運會女子舉重比賽!那麽你自己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怎麽會輪到別人貼標簽呢?換句話說,要有悠然自得的內心:其他的中國人或者美國人怎麽給你貼標簽是沒有關係的。每個其他的人都有自己的偏見和局限,別人怎麽給你貼標簽 doesn’t ma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