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係天山(二三)美玉無價
文章來源: snowandlotus2022-01-27 15:03:40

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這句話在離開新疆前的很多年我都不理解,那時跟黃金比起來,玉便宜得都上不了台麵。當時正年輕,受藍色文明的影響,崇尚白金、鑽石,隻買過秀氣的小玉墜子,覺得大墜俗、鐲子土,還得小心別碰壞了,出國以後,每天置身於藍色文明中,隨著年齡的增加,卻越來越傾心和田的玉。

 

之所以說“和田的玉”,是因為“和田玉”已經成為一個品種的名稱,包括了其它地方的玉:隻要透閃石成份達到一定標準的軟玉就都算和田玉。那年回去逛玉器城,標簽上的產地哪都有,青海也就罷了,畢竟共享同一座山,俄羅斯是近鄰,也說得過去,可眼前這個標簽寫著韓國,難到那個半島上也有座昆侖?居然還有加拿大的,那裏的山叫落基山好不好。五花八門的地名看得我直暈。

 

找行家給科普,大致弄明白了產地的差別:一般來說,和田玉中的透閃石顆粒非常細微,大小均等但輪廓不分明,互相交織成特有的毛氈狀結構,所以顯得細潤而且致密,透明度比較微弱。這是和田玉作為一個種類區別於其它玉種的地方。在各地的玉料中,新疆的玉由於特殊的地質成因,所含的透閃石質地更加細密、堅韌,品質高,價格也高。俄羅斯料也比較細膩、溫潤,油蠟光澤好,但質地偏脆,雕刻時容易崩口,讓雕刻師們膽戰心驚。青海的料產自昆侖山的另一側,透明度偏高,也因此少了些油潤。韓國料質地相對鬆散,多是青黃色,少量的白色料則顯得幹澀。

 

一方水土養一方玉。不能給這類透閃石含量高的玉起一個別的名字嗎?比如透閃玉、毛氈玉什麽的,像這樣統稱為“和田玉”太容易把人弄成漿糊。別說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怪。

 

不管官方的定義怎麽變,我就隻認和田地區的玉,最多擴展到附近的若羌和塔什庫爾幹。和田玉按顏色大體上分為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其中白玉最貴,而且以羊脂玉為最上乘,光澤柔和,看起來像羊脂般油潤、無暇、滑糯。墨玉大都不貴,但少數油潤性高的純黑極品彰顯黑色的高貴、沉穩、凝重,非常稀有,價格甚至比白玉還高。而同是和田的玉,按開采地點又分山料和籽料。山上的玉石塊大小不一,開采下來時都有棱角;籽料則是曾經的山料:幾十萬年前,山料滑落到山下的河床裏,經過漫長的河水、泥石流的浸泡、衝刷與擠壓,棱角漸漸被磨光了,從而形成籽料,因此更緊密、溫潤和細膩,外觀上看就像各色的鵝卵石,個頭小,價格卻最高。

 

在新疆,很少見到有人帶翡翠。在疆外風光無限的翡翠如盈窗綠竹般鮮豔、翠綠、生動,而和田玉卻是溫潤的、含蓄的、柔情似水的。似乎是作為對風沙肆虐的一種補償,上蒼把天地間的恩寵全部融進這些石頭中,給彪悍的大漠注入一份溫婉,讓狂野的戈壁灘也擁有一縷脈脈的溫情。

 

產於昆侖山的和田玉最早被稱為“昆山之玉”,後來由於那裏是於闐國所在地,就也叫“於闐玉”,到清朝時定名為“和田玉”。據晉朝郭璞《穆天子傳》中記載,當年周穆王曾攜帶絲綢、金銀等貴重物品西行,然後帶回了和田玉。這個故事僅僅是傳說嗎?在新疆的考古中發現了商、周時期的絲綢,在河南安陽商王武丁的愛妃婦好的墓中出土了大量和田玉,這些都佐證了郭璞的記載。而夏朝、商初時期的新疆羅布泊小河墓地,女子們也大都帶著簡單的玉珠,可見“玉不離身”在當時的中原、西域都是共識,那麽後來西周時期的穆天子帶回和田玉也就在情理之中。

 

出產和田玉籽料的兩條河都在昆侖山北麓的和田一帶,一條是玉龍喀什河,也叫白玉河,另一條是喀拉喀什河,多產墨玉、青玉。以前在計劃經濟下,礦產開采和挖掘由公家控製,每年開采的規模都有限製,市場開放後限製取消了,頃刻間,大批淘玉者湧向這裏,每天都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成千上萬人在玉龍喀什河上采挖。除了十字鎬、鐵鍁,還有上百輛重型挖掘機日夜轟鳴地野蠻開采,將這條古老的河道變成巨大的工地,把河床挖了個掘地三尺底朝天,那些原先鋪滿河底的石頭被一排一排地全部挖出,堆到一邊,露出大片的黃土,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河道也開始沙漠化,造成旁邊的和田市區常常刮著遮天蔽日的黃風。

 

怎麽就沒個環保的法規呢?是誰允許重型挖掘機開到河裏進行破壞性挖掘?為什麽不把挖出的石頭再放回河床裏?是不是應該強製每個挖玉的單位和個人都在河邊種樹?能不能每年限量,讓珍貴的資源細水長流?

 

沒有任何規範的瘋狂采挖迅速就把那些被河水衝刷了幾十萬年才形成的籽玉給挖得絕跡了,造成價格狂飆,二、三十年間整整翻了幾千倍,連帶著山料也隨著猛漲,而且還在繼續攀升。2008年,北京奧運獎牌居然是金鑲和田玉,看得我眼都直了:那是會永遠往上漲的優質股呀,站在領獎台上的運動員們比往屆的都賺大發了。

 

以前玉還便宜時心想,不急不急,等年長些再買。離開新疆後第一次回去一看,標簽上的數字讓我目瞪口呆,之後幾乎每次回去尾數上都多個零,一路飆升十倍、百倍、千倍,看得我心驚肉跳。唉,那些羊脂般的鐲和墜呀,它那邊如水中月、鏡中花,我這廂暗自嗟呀空勞牽掛,心心念念都是美玉無瑕、美玉無價。

 

2012年回國時下決心要買塊玉,同時也報名參加一個專門為海外華人設計的江南旅行團,為期九天,費用是每人99美金,包吃、包住、包行,算是占國家不少便宜。旅行團的行程中包括蘇州,久聞那裏雕工一流,雄踞高端和田玉市場,就想還是到那再買吧,於是帶著娃離開新疆去上海參團。一路景美、旅店奢華地到了蘇州,隻看到絲綢,沒見著玉,原來這一站設計的購物主題是蠶絲被。

 

有點遺憾地抱著被子離開蘇州,到了南京,導遊自我介紹說是某大學的曆史老師,果然肚裏有貨,從莊嚴肅穆的中山陵到秦淮河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講得引人入勝,聽得忘記了旅途的勞頓。曆史老師在大轎車裏也沒閑著,介紹當年黃山雕工如何天下第一,在建明孝陵時,黃山的師傅都被集中到南京,建完後他們也都留在了南京,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所以南京師傅的手藝傲視群雄。一席話聽得我眼冒綠光,跟著導遊走進一個規模龐大的玉器商場,裏麵琳琅滿目,果然各個雕工精美。可是但是,怎麽滿場都是綠油油的翡翠?太綠啦、太紮眼啦,我要的是白的,早知道應該眼冒白光。

 

失望地離開南京,來到黃山,坐著纜車輕輕鬆鬆地升到山上,一覽天下秀,比當年靠租軍大衣在山裏晃蕩的日子舒服多了,隨後又坐纜車下山,也完全沒受當年一路跑著下完台階後膝蓋不能走路之苦。感歎著科學技術帶來的福利,一不留神就被帶到一個小型玉器博物館,聽溫文爾雅的美女館長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當地有一鄉紳大戶人家,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曾怎麽驚險地靠一塊玉保住性命,文革中又怎麽頂風冒險地保住了玉,然後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發達了,功成之後還想名就,就把玉捐給了博物館,算是為國家做貢獻。

 

聲情並茂的一段敘說,一個有財有義的高大上形象就出現在我的腦海裏。接著,美女館長拿出了一塊沉甸甸的白色玉牌,一眼就認出是和田白玉,怪不得這麽有故事。眼冒白光湊近仔細瞧,沒錯,雖然不是羊脂,也夠油潤,發著柔和的光。玉牌上雕著山水,雲山霧繞的,水墨般的線條,有留白、有意境,正是我心儀的圖案,刻工也流暢細致,要幾萬人民幣。咬著牙狠了狠心,買!我這正下著決心,同車的那位來自香港、穿著低調的先生,嗯,很低調,一直都不怎麽說話,頭發已經花白,身邊的太太看起來也不年輕,可這一路上,隻要太太眼睛一亮、麵露微笑,沒等發話,甚至連眼色都不用使,他就立刻掏腰包,不帶打哆嗦的。而此時,就在我肉疼下決心的時候,他麵不改色、心不跳地就聲稱擁有權了。不是吧,你們不都喜歡綠的嗎?你們不才在南京買過翡翠鐲、翡翠墜嗎?還在無錫買了最大顆的珍珠!眼巴巴地看著潤白的美玉就掛在了那位太太的脖子上,襯著她舒心的笑臉。唉,我老人家的脖子還空蕩蕩著呢。

 

懊悔地說了句:我也很喜歡呀!旁邊幾個人跟著連連點頭,共情人還不少。美女館長微微一笑,不緊不慢地說:不用傷心,還有。我們立刻又都眼放白光,急切地跟著她走進旁邊的房間,隻見她打開鎖,拿出一個透明的平口塑料袋,裏邊足足有半袋看著一樣的白玉牌。嗯?那個大戶人家有這麽多同樣的白玉牌?我們幾個狐疑地麵麵相覷。最後有人要了,我沒買。當然,一上車就後悔了,因為忽然想到一個可能:大戶鄉紳祖傳的應該是塊山料的璞玉,捐給博物館後才切割、雕成的那些玉牌,我之前恐怕是見到第一塊玉牌就先入為主、接著又小人之心了。美女館長呀,您的故事還缺些關鍵的細節呢!在那一刻,恨不得從已經開動的車窗裏跳出去。

 

之後,和田玉價格又上調了不知多少倍,標簽上的數字一次次衝我得意地做著鬼臉,笑我當年對它愛答不理,如今就讓我高攀不起。這一路絕塵的市場行情!

 

不能擁有,自然惆悵,如果擁有,會不會就此滿足?抬起手腕,盼著能有一圈潤白的圓環縈縈繞繞。對了,現在的3D打印技術不是連房子都能打出來嗎,我不貪,不再奢望羊脂玉了,隻給打出一款白玉就好......

 

2022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