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假14-在舊明斯特持修道院想到三星堆
文章來源: 雁東閣2021-10-17 06:55:08

《在舊明斯持修道院想到三星堆》

        特勞恩湖邊有座修道院, 德語叫Altmünster, 公元八世紀就有了, 909年第一次在正式文件裏提到它, 屬於本篤兄弟會。

        那個時候, 發現美洲還得等上500年, 香料之路遙遙無望, 鹽就是最重要的調味品。鹽裕國富, 特勞恩湖周邊多鹽礦, 鹽業買賣後地方富裕了, 錢多就搞文化, 而中世紀時的歐洲文化全是宗教文化, 於是一座宏偉的修道院舊明斯特築成了。

        教堂內最古老的當屬洗禮台, 羅馬時期的大理石, 火燒不壞, 人砸不動, 就保存下來了。祭壇成形於17世紀, 隻是被蟲蛀得厲害, 不得不移去修繕, 現在的模樣是1897的, 新哥特式。

        古時候的人有的是時間, 不需要刷手機, 不需要和世界通話, 一生可能隻做一件事、隻刻一座像, 所以啊我特別喜歡那些古作品, 精神上的俗氣是冒著俗世溫度的, 每一塊木板石頭都有熱度, 是被匠人的手經年累月地撫挲過, 冰冷的機器絕對製不出有感情的物品。

         所以, 即使我不是教徒, 每到一處總喜歡到教堂裏走走看看, 點上一柱蠟燭, 祈禱家人的平安。

         這次在特勞恩湖, 朋友特意安排了一位向導。在曆年大洪水的標記前, 1594年的那次, 水發的比我還高, 我就很想問, 當時的人都會遊泳嗎。

         在博物館裏, 導遊指著幾個銅環說, 在哈爾斯塔爾文化中, 這種銅環在全歐洲僅發現了28個, 奧地利占有17個, 而其中的15個都是在特勞恩湖周邊的墓中發現的。

        銅環直徑十幾厘米, 上綴有花紋, 是貴婦人的裝飾品。這個工藝很精湛, 先是用陶瓷做成一個鐵環, 裹上一層蠟, 再用泥土包裹, 燒製成形後把夾層裏的蠟溶解, 倒入滾燙的銅液, 待凝卻後小心翼翼地把瓷敲掉, 磨光後鑿上花紋, 便是成品了。

        導遊大讚其美, 我讀了一下介紹, 不僅想到同時期的三星堆。

        倘若這些銅環被認為哈爾斯塔爾文化的精品, 那跟三星堆出土文物相比, 實在是不啻天淵。

        隻是我實在不懂這些文明是怎麽創造的, 那些麵具和中國人太不像了, 作為人類也是誇張。是不是外星人我不知道, 有人說紮克伯格的那張臉, 說不出什麽來, 就是感覺有點怪怪的, 而我每次看到他的照片, 總是不由地想到三星堆人。

        三星堆文化無疑是太震撼了, 但同時它又讓我感到些許的害怕, 這也許是對無知的敬畏。那美倫美奐的神樹, 工藝是如此的精湛, 不知古人是如何達到這個水準, 用的是何種工藝和技術。

        我站在博物館, 望著這些銅環, 想起三星堆的青銅, 它們的精美高級程度實在是天壤之別, 但不知為什麽, 這些銅環卻讓我感到親切。

        就像是習慣了的日常之物, 雖不價值連城, 也不神秘, 卻清楚它從何而來, 而且也可以擁有。而那些神奇的三星堆寶物, 現在是古代也是, 永遠是遙不可及的高貴。

        不得者非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