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的元代軍方用樞府釉瓷碗
文章來源: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2022-11-05 11:49:51

蒙古人統治下的元朝,基於博大精深的漢文化以及唐宋以來陶瓷工藝累積的基礎,景德鎮製瓷工藝也取得了突出成就,主要表現在青花、釉裏紅、樞府釉(卵白釉)、白釉、藍釉等瓷器品種上,其他還有龍泉青瓷、德化窯的白瓷、潮州窯瓷以及處於北方的一些瓷工藝的延續等等。

每當提到元代瓷器,人們首先會想到元青花。實際上,元代創燒的卵白釉也是朝廷樞府(軍方)定燒的一種高檔瓷器,在當時極富盛名。

卵白釉是元代景德鎮窯在青白瓷基礎上創燒的一種高溫白釉瓷器,因釉色多白而微微泛青恰似鴨卵而得名。

樞密院在定燒瓷的盤、碗器的紋飾中往往在印花花卉間模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款“樞”、“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稱之為“樞府”釉。卵白釉瓷延燒到明初。

長期以來,因“樞府”瓷傳世品很少,元代“樞府”瓷僅為文博界所了解認識。1982年在安徽省歙縣曾出土一批窯藏元代“樞府”瓷,其中有折腰碗、盤,為人們進一步認識元代“樞府”瓷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引起了國內外陶瓷界的極大關注,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專家看後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樞府釉瓷器的大量生產與元人尚白的習俗或許有著密切的關係。以蒙古貴族為主的封建政權,和其他時代漢人政權一樣,整個社會有層層階梯,故樞府釉也分有不同的等級。

第一,等級最高、質量最精美的樞府釉瓷器,以皇帝為首的宮廷禦用器,表現宮廷藝術的氣質。如裝飾有龍鳳紋樣,尤其五爪龍紋、戧金龍紋、有福壽、萬壽、福祿、太禧等銘款的作品。從工藝特點來看端莊敦厚,典雅大方,胎體潔白致密,釉層較厚,溫潤如玉,作工精巧,一絲不苟。

第二,特定的官府衙門專用器,生產得最多的是樞府釉瓷器,在器物內裏趁坯體濕潤時,用印模壓印出各種紋飾,並在紋飾中出現“樞府”二字。紋飾主要是植物類纏枝花卉、雲鶴紋等等。

第三,貴族及社會上層使用的樞府瓷。那些飾三爪、四爪龍紋的器物應該是宮廷、親王、貴族類顯赫類人物使用的。還有“王”、“玉”、“德”、“國用”、“江夏”等特殊銘款的器物。

第四,普遍商品用瓷。樞府釉瓷既然是生活用具,是手工業產品,作坊一建立就要不間斷地生產。

前三種需求量必然有限,但大多數的一定是質量不如前三種,一般都光素無紋,胎體也不如前三種細膩,釉層較薄,釉色白度不高,發灰而顯渾濁。

以現有傳世的樣品來看,元代“樞府”瓷製作規整,品質優良,與民用的卵白釉瓷相比,顯得尤為精致,多有印花裝飾,紋飾題材以雲龍和纏枝花卉紋為常見。因“樞府”釉屬乳濁釉,故一般來說紋飾不太清晰。

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胎體一般較為厚重,器物施釉比較勻淨,由於釉中含鈣量較低,而含鉀、鈉成分較高,高溫下黏度大,所以釉層較厚,釉麵呈失透狀,釉質溫潤,光澤內斂,色調均勻無開片,有的製品釉麵有小棕眼。

下圖所示乃為本人有幸收藏到的一個樞府釉大碗,內壁印花紋樣為雲鶴,在內壁紋飾之間模印有對稱的“樞府”二字款“樞”、“府”二字,紋飾的顯示應該屬於比較清晰的一類,碗底中央是菊瓣紋,而外壁則素白無紋。它的器型特點是略有直口、口徑達19厘米之多,碗身圓弧壁,小圈足,削足規整且底足內無釉,而元時期一般特有的底心“乳突”被修整得不明顯,故應為元末明初之際的產品。明《新增格古要論》“古饒器”條中所載“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樣者高”。據猜測,應該指的就是這種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