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雍乾帝王們的“崇洋媚外”
文章來源: 息於目-好於心-候於手2022-02-13 10:04:45

胭脂紅,學名金紅,是一種在清代康熙後期從西洋引進的低溫紅釉彩, 故其又被稱為“西洋紅”、“洋紅金”。古瓷上出現的胭脂色紅釉,所以最早隻能是出現於清代康熙朝。而在西方,金紅一般則被叫做玫瑰紅(Rose Red)。

在中國,由於這種紅釉彩顏色如胭脂,故又名“胭脂紅”。其色有深、淺之分,淺淡者被稱為“胭脂水”,比胭脂水濃重者則被稱為“胭脂紫”。清末寂園叟撰的《陶雅》中談到這個釉色,“胭脂水為康熙以前所未有,釉薄於蛋膜者十分之一,勻淨明豔,殆無論比。”誇讚金紅釉釉質薄,顏色美,其他瓷器和它比較都被落下風。

根據本人對琺琅彩或洋彩的理解,實際上,胭脂紅彩也就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不同於傳統的中國紅彩的西方低溫紅釉彩(見照片一),為洋彩之一種。在17、18世紀時,這種Rose Red作為瓷器上的用彩曾經在西方非常風靡。隨著康熙帝打開國門,和西方國家進行貿易後,這種玫瑰紅彩料也不可避免地進入了中國,隨即就受到了康熙帝的青睞和喜歡,被用在琺琅彩瓷器上,作為一種色釉裝飾,大多為皇家用器。到了雍正、乾隆時期,胭脂紅釉瓷的產量和質量均有所提高,並達到了高峰。同時期,大量的出口到西方的瓷器上也都有用胭脂紅彩修飾(見照片二、三),以滿足西方對該色彩的流行和需求。乾隆晚期以後(注:不知道是不是和乾隆帝後來的自大,聲稱天國不需要來自國外的東西而施行的相關政策有關),金紅釉的生產才出現了急劇衰退,偶能見到嘉慶和光緒的製品,但質量已非昔比。

圖一:18世紀中期生產的梅森(Meissen)瓷板,請注意所使用的“胭脂紫”色被用作畫咯可可風格的邊飾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