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中西方立場為何大相徑庭?
文章來源: 趙大夫話吧2022-03-28 04:51:11

俄烏開戰已近一月,戰場上炮聲隆隆、生靈塗炭。戰場外,在世界各地,各國政府及民間除了應對通貨膨脹及高昂的油價飛漲外,也是火星四射、交鋒不斷。觀點無所謂對錯,你的心理傾向於何方、站在什麽立場上,也就是俗話講的“屁股坐在哪裏?”,自然會讚同某一方觀點,毫不奇怪。

關於這場戰爭,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上(指主流民意,下同),就是維護國家安全,恢複往日榮光的正義之戰;站在烏克蘭的立場上就是針對自己國土的侵略戰爭;站在台灣民進黨的立場上,當然希望美國、歐洲及民主國家一起出兵,一舉擊敗俄羅斯,從此大陸放棄犯台意願,台灣則高枕無憂,繼續他們的台獨事業。

1.歐美各國對於俄烏戰爭的主要觀點及立場

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起針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後,美歐等國不斷升級對俄製裁的同時,對於俄羅斯此次“軍事行動”的目的和動機也成為各國國內熱議的話題。歐美各國社會各界對此次軍事行動的看法大致可以分為下麵三個觀點。
 

  1. 俄烏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普京個人與俄政體的意識形態


這是美國當前對俄烏戰爭的主流看法,其中包括大部分兩黨議員、布魯金斯學會、大西洋理事會等智庫和塑造公共輿論的主流媒體。他們將俄羅斯對烏發起軍事行動歸咎於俄羅斯領導人的個人心理因素以及俄羅斯的政權性質。

各方認為,由於俄方對於烏克蘭威脅的擔憂,而且使俄羅斯總統對於對烏軍事行動可行性過度樂觀。幾種因素交織,導致俄羅斯認為可以輕易奪取烏克蘭,建立一個向莫斯科負責的代理人政府。

“政權性質”理論認為普京(乃至任何非西方民主國家)發動戰爭無疑都是要轉移矛盾,鞏固不受歡迎的國內統治。由於意識形態原因,北約東擴激化俄烏矛盾的看法,主流聲音是難以接受的。在他們看來,美國為首的北約是防禦性集團,隻會保護歐洲安全,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

當地時間3月1日,美國總統拜登發表其任內首次國情谘文講話,在詮釋俄烏問題時也基本采用了上述意識形態論述。演講中,拜登引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同日在歐洲議會的講話,將俄烏戰爭描述為“光明與黑暗”的鬥爭,而西方世界和烏克蘭,自視為“光明”的一方,勢必戰勝“被孤立的”俄羅斯。

主流聲音認為美歐的對俄政策不僅要製衡普京與俄羅斯政府,而是要在俄羅斯精英和民間力量中扶植親西方的“自由力量”取代普京。

2)俄烏戰爭源於美國國內對烏克蘭的特殊需求
與主流聲音不同,部分保守力量認為俄烏問題源於美國國內政治鬥爭,持這種“陰謀論”的保守派聲音主要是前總統川普的支持者以及其他共和黨內更加右傾的人士。

他們認為拜登政府是故意炒作烏克蘭問題以轉移國內施政不力、民調低迷、通貨膨脹的多重矛盾。拜登政府炒作烏克蘭問題,不僅會使美國陷入與俄羅斯代價高昂的衝突,而且會將美國戰略視線從主要對手中國身上轉移。值得注意的是,哈佛大學美國政治研究中心的一項民意調查部分支持了相關說法。根據調查結果,62%的受訪者認為,如果川普仍在白宮,普京不會進入烏克蘭。從黨派組成來看,85%的共和黨受訪者和38%的民主黨受訪者表達了此類看法。

在共和黨保守派中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是,烏克蘭政府掌握了拜登家族,尤其是拜登次子亨特·拜登在烏克蘭經商期間涉嫌腐敗的證據,以此要挾拜登政府為烏克蘭對俄挑釁撐腰。

一些鷹派認為,拜登總統在烏克蘭局勢中的作為,尤其是明確拒絕開展軍事行動,是缺乏戰略決心的表現,助長了俄羅斯擴張主義的野心。

3)俄烏戰爭源於北約東擴

持這種意見的人士主要來自對美國海外軍事幹預持否定態度的社會活動家、學者和像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這樣的智庫。這一群體往往認為北約東擴威脅俄國,烏克蘭民族主義興起是俄烏戰爭的主要原因。其中,民主黨資深參議員伯尼·桑德斯的批評最為尖銳。桑德斯指出,過去200年裏,美國認為自己作為西半球的主導力量,有權對任何可能威脅到所謂國家安全的國家進行幹預,並且破壞和推翻了至少十幾個政權。在俄烏衝突中,桑德斯譴責美國和烏克蘭建立更深層次的安全關係會給兩國帶來非常嚴重的代價。針對美國政府針對俄羅斯的顛覆性行為,桑德斯明確表達了不滿,“試想一下,如果墨西哥想與美國的對手結成軍事聯盟,美國的態度會怎樣?”。

這種觀點認為,北約東擴威脅了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和國家安全。烏克蘭加入北約,就好比加拿大、墨西哥、古巴這樣的鄰國與中俄結盟,勢必構成威脅。他們同時認為,歐盟東擴威脅導致的俄烏衝突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已經無法對美國與其歐洲盟國構成威脅。然而,美國受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驅動,不斷發動顏色革命,還威脅將烏克蘭融入北約,這無疑威脅了俄羅斯的核心利益。如今衝突升級,如講原因歸咎於意識形態乃至普京個人,說明建製派完全沒有吸取教訓,日後恐怕還要重蹈覆轍。

2.中國政府及民間的主要觀點和立場

站在中國大陸政府的立場上,拋開曆史恩怨不講,現實上是兩個與自己關係都不錯,其中一個還是準盟友國家之間的戰爭,很難表態,所以選擇了棄權和調停。

國內確實有一些人持俄國必敗的觀點,主張中國應與俄切割,轉身傾向西方立場,融入世界主流。但是國內的主流民意顯然是支持俄羅斯、力挺俄羅斯的。

總體看,中國民眾判斷國際是非的能力要高於西方國家。這場戰爭來勢突然,多
數人並沒有更多的思考準備,形成的判斷主要還是根據這一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來龍去脈。根據網上各路媒體,特別是大量自媒體披露的信息看,西方國家民
眾大都傾向於譴責俄羅斯,而中國的多數民眾則是力挺俄羅斯。何以有這樣大的差別呢?

從中國近代史上來看,日、俄、英三國應是給中國民眾留下慘痛記憶最深的國家。每逢有重大戰事,這些國家與中國曆史的過往,肯定會影響中國民眾對此事件的評價。然而曆史雖然沉重,但現實的影響往往更為重要。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與近年來中美之間的貿易戰,西方各國對中國在政經、軍事、外交等方麵的打壓、圍堵,以及疫情期間及新近的冬奧期間各國政府的態度密切相關。從軍事實力來講,美中俄無疑是當今世界的軍事三強。這種新的三國演義,自然之間的關係也是錯綜複雜的,任何兩方關係的改變,也會影響第三方。

在我國內,與主流民意相反的有不少是一些高學曆、高層次的知識分子。出現這樣的反差,看來主要不是認知能力的問題,而是立場問題、思想意識問題。

觀點無所謂對錯,你的心理傾向於何方,自然會坐在那一方,毫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