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滬足跡 - 銅陵,謝恩之旅
文章來源: 江夏堂人2024-06-22 09:06:35

回滬足跡 -

銅陵,謝恩之旅

上午九時餘,太太和我乘上了西去的列車,目的地安徽銅陵。 這是我們在回滬前就定下的安排,這是一趟謝恩之旅。

列車一路向西奔馳,一個個現代化都市從旁閃過,江南水鄉的美景映入眼簾。 車過蕪湖,馬鞍山,山巒起伏,我們知道,銅陵就要到了。 太太和我思緒萬千,即將見到的稱不上貴人,卻是我們的恩人,一個照顧了嶽母十餘年,在疫情中代我們陪送媽媽最後一程的保姆,我們習慣稱呼為"小阮"

太太有兄弟姐妹四人,但各有家庭,有兩家遠在國外,哥哥姐姐兩家居住不遠,但都年事已高。 雖然照顧好年邁的母親是太太兄弟姐妹共同的心願,但要自身照顧好母親都力不從心,不得不依賴於住家保姆。 說起來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照顧嶽母的保姆因家中有事,說走就走了,太太和姐姐不得不到介紹所碰碰運氣。 介紹所把小阮介紹給她們,說是安徽農村婦女,沒有文化。 太太她們雖然也曾有過顧慮,還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從介紹所把小阮帶回了家,成了嶽母的住家保姆,一住就是十餘年。 那時的小阮,剛入中年,端莊幹練。 雖說她一字不識,但聰明,不出數月,竟燒出一手好菜;她勤勞能幹,把嶽母的公寓總是收拾得幹幹凈凈; 她很快了解了嶽母的性格和需求,適應了和嶽母的相處。最重要的,小阮的人品,誠實,誠懇,厚道,得到嶽母和太太兄弟姐妹以致全家的信任和尊重。

太太和我在車上如數家珍地回憶著十餘年來小阮來家後的點點滴滴,列車廣播裏響起了宏亮的聲音,"銅陵站就要到了,要下車的旅客請提前做好準備",我們從回憶中清醒過來,一想到即將見到小阮,又是一陣興奮。



江到銅陵分外寬

銅陵站不算大,我們剛出站,小阮就遠遠地看見我們,向我們揮手。 和她一起來的還有她的女婿小李,是開著自家車來接我們,隨著經濟的發展,汽車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 我們一上車,小阮和我太太那股興奮勁兒可以想象得出來。 我們原本是要訂酒店的,來前就被小阮否定了,我們被安排在她隔壁目前空著的高層套間裏,套間收拾得幹幹淨淨,生活用品齊全。原來是她家的農舍拆遷被安置到了城裏的高層。

下午小阮的小女兒帶著兩歲的兒子來到,取名星星,說來也巧,星星比我們的小孫子隻小一個月,小家夥活潑可愛,很快就對我“爺爺”“爺爺”喊起來。 我們事先說好,我們隻要吃小阮過去在上海為嶽母和家人燒的菜。 小阮果然不負我們所望,晚餐一桌豐盛的菜肴,不似飯店奢華,卻更可口,有一種久違了的感覺。 席間,小阮說起我們上海家中每個人的生日,每個人愛好的食品,如數家珍,好像又回到小阮住家時親如一家的歲月。 隻要一提到我嶽母,大家傷感,小阮的眼眶也紅了起來。

當晚太太和小阮促膝長談至深夜。 太太對小阮還有一份特殊的感激之情。 在疫情之前的歲月裏,太太和我總會在年底回滬,替代小阮照顧嶽母,以便讓小阮回家過個團圓年,這是人之常情,畢竟她也有自己的家。 在疫情肆虐的幾年裏,我們不便回滬,小阮作出了不少家庭方麵的犧牲,我們也忍受了思念之情。 在嶽母生命的最後時刻,小阮替我們守護在她身旁。 母女連心,太太在忍受失母的痛苦的同時,總是念念不忘小阮的善行,促成了這次皖南之行。

雖然我們的銅陵之行不是為觀光,小阮和她的女兒女婿還是盡力把他們家鄉之美展示給我們。 賴上蒼的眷顧,銅陵地下有豐富的有色金屬,地理上,銅陵三麵環山,一麵臨長江。 小阮女婿開車把我們帶到濱江生態公園,但見長江一到銅陵,江麵寬闊,江水浩蕩,幾個不小的島嶼臥躺江中,分大江為主流和支流,碩大的貨船從遠處的碼頭開往大江, 直達天際。 濱江大道兩側繁花茂木,美不勝收。



銅陵三麵是綠山

由於我們在銅陵時間不長,遊覽了濱江公園,小李又轉動方向盤奔向銅陵著名的旅遊景點 – 永泉小鎮。 這是由農民企業家楊樹根先生籌集15億元。

20年如一日在廢棄礦山上,打造出一個集旅遊觀光,休閑度假,溫泉康養為一體的特色小鎮。 我是個見山就興奮的人,進入大門,但見處處江南園林風格,山川,竹海,溪澗,蘭花,老磚小瓦。 幾十步一景,楓林晚照,檀愛抱石,亂石聽濤,七星采樵,冰川奇觀,奈何碉樓,無憂竹海,送子觀音,望江閣等十二大景美輪美奐,歎為觀止。其中穿插有王安石等曆史名人軼事。



美麗的永泉小鎮

第三天下午我們將要離別,上午小李又不失時機地把我們開到位於上遊江邊的已逾千年的大通古鎮,領略了悠長的徽州文化和傳統。 下午三時許我們登上了東去的列車。 臨別時的話別,擁抱,相約再見感人至深。

來去三天的銅陵謝恩之旅結束了。 沒有文化的農村婦女小阮表現了人性之美,值得我們尊重。 良知是人人都需要具備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