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儒向道:“躺平”的價值取向
文章來源: 牟山雁2021-06-09 16:00:42

“躺平”是新近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但與傳統文化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簡而言之,它的價值取向似乎可以說是棄儒向道,昭示儒家文化的崩潰和道家文化的昌熾。

棄“進取”而取“無為”

儒家主張入世,積極進取,寵信所謂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儒者追求所謂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且看唐代儒生描述的適意人生:“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茂而家用肥,然後可以言其適。” (《枕中記》)

躺平族則與之相反,放棄進取之心,轉向道家“無為”,任其自然,不再難為自己,不再在乎功名利祿。

正像老莊所倡言: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無為而無不為。

棄“孝”而向“道”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

作為兒女,你首先得負起供養父母的責任。

當然你也必須盡心盡力,博得事業成功,光宗耀祖,給父母臉上增光。

但在躺平族那裏,這種責任都蕩然不存了。“養兒防老”? 不啃老就不錯了。

“孝”的另一要義是傳宗接代,保證父母死後,香火不斷,不至於變成餓鬼。

要成為孝子,你得生個兒子。所謂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兒子是最大的不孝。

但躺平族早已宣稱:不結婚、不生子。設愛生誰生去。

離棄了“孝”,意欲何為?

一心向“道”,崇尚自然之道,隨心所欲,任意而為。

棄“兼善天下” 而取“獨善其身”

“兼善天下”也是儒者的理想,即將恩惠推廣使之及於天下百姓。範仲淹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左宗棠所謂“身無半畝,心憂天下”,都是著名的例證。

但在躺平族那裏,“兼善天下”已非能力所及,隻有“獨善其身”了。

雖然“獨善其身”在《孟子》裏的原意是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但在後世的無數文人的實踐中,卻接受了道家“貴己”、珍視生命、保護自己的思想,顯示出道家豁達的人生觀與出世境界。

別的都顧不上了,隻要自己過得好,感覺舒心,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