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國宴-京城趣事
文章來源: 萍蹤新語2021-02-26 15:38:24
參加國宴-京城趣事
 
出身京城平頭百姓之家,寒居齊家園,晚清齊姓家族種菜的地方,建國門外長安街南,北京東南角,處於京城西北風下口,曆來是三教九流蟄居之地、京痞無賴雲集之所。50年代北京開工十大建築,將火車站原棚戶區居民遷來,安置在十幾棟快速疊起的簡易樓中,然後給小區起了個美好的名字-永安東裏。76年唐山地震,簡易樓套上鋼筋水泥箍圈加固,以後又漆成暗紅色,外觀更形猙獰。
 
中學上的是北京最爛的學校第119中,當時流行有關119(北京發音"妖妖九")的口頭禪,"一一九,門朝北,不是流氓,就是土匪"。街北一裏之遙的朝陽中學,屬於市重點學校。人家學校還有個名字,我們這個倒好,隻有編號不說,連數字都不吉利,先不說國內火警電話是119,美國火警電話911,後來又有個911事件,全都跟母校聯係上了。
 
前幾天看到有關國宴的報道,都是佳肴美食瓊漿玉液之類,不免想吐槽幾句唱唱反調,但難免不被砸磚反譏,你上過國宴嗎?沒去過有什麽資格評論? 回想80年代在京期間,還真碰上邪運去過兩次。
 
那時正在上大學,祖母搬來家中同住,有幾次人手周轉不開,被家裏從學校叫回城裏,陪老人參加國慶春節活動,也去過兩趟人大會堂國宴。吃過什麽已經記不清楚,但過程仍曆曆在目。那時祖母已過米壽,垂垂老矣,外出都靠輪椅,所以請柬注明可以有家屬陪同。有一年國務院機關事物管理局派車來接,拉開車門,發現裏麵已經坐了一位胖胖的老太太。難道是司機接錯了人,拉了鄰居大娘?
 
司機趕緊解釋,這位是馬寅初夫人,因為住在附近,所以就順道和府上一起去了,馬老夫人的陪同已經前排入坐,隻能和祖母、馬夫人擠在後排將就,車看起來不小,後麵擠兩個胖老太太和個大小夥子還真不大容易。以後不知道是馬夫人還是什麽人埋怨,管理局來電話解釋,當天車調度不過來,所以就順道接兩人。不過那次以後,就再沒發生過順道接人的事。原本還想再次相遇時問問馬夫人批馬爾薩斯時的遭遇,隻好作罷。後來才知道馬老原來有兩位夫人,不知道那次是否都參加了國宴。馬老80年代初去世,平反後還被任命為所在學校名譽校長,做為50年代他在同一學校被撤校長職務的補償。
 
參加國宴不像上餐廳,可以挑個好位置,桌子上是寫了號的,要按桌號入座。上百個桌子,門口有服務員問桌號指路。前排桌子,還要按名牌入座。座位也大有名堂,最好的當然是正向前台,可以直視。國宴開始後,照例是國家領導人講話。出國以後參加大型正裝宴會,發言嘉賓主持人大都長話短講,末了還會說一句,今天就不多講了,請大家享用美食。國宴上的發言總是很長,還不時停頓下來,讓大家熱烈鼓掌。一桌十人,坐左邊的頭要沿頸軸向左轉90度望向前台,右邊的向右轉90度,最苦的是背對主席台的幾位,隻能將椅子轉45度,轉頭扭腰135度。都是七老八十的遺屬,這種姿勢,維持半小時,晚上回去免不了第二天落枕。
 
不一會,攝影組的拖著照明燈來到桌前,鏡頭對準各人,還得調整表情配合鏡頭,皮笑肉不能笑。鏡頭掃過的當然是一群麵無表情的老太太,到了第二天新聞報導春節招待會最後,也會提到某某某某夫人也參加了招待會,給個鏡頭。
 
國宴的菜單印得簡潔漂亮,食品用料精工細製,菜式造型優美典雅,但味道不敢恭維。80年代的國宴,上百個桌子,同一時間一道菜上桌,廚房裏哪會有那麽多廚師? 一定是大鍋熬出來的。另外國宴菜式,印象裏沒有哪種香味四溢、呲啦作響、湯汁豐滿、形態張揚,或是辣味衝鼻熱氣騰騰的菜式; 大多是那種幹淨利落、外觀嚴肅、色調奪目、搭配餐具兼具藝術格調的。大概為了照顧各地來賓,味道清淡讓人食過即忘。工作後有一年在香山飯店召開國際會議,研究所的研究生年輕助理研究員們擔任會務,宴會上自成一桌,位於宴會廳角落,不用全神貫注主席台上的發言,或被領導注意到,就餐氣氛自然輕鬆有趣,互動頻繁。印象深刻的菜式是一道長盤鬆鼠桂魚,切成鱗片狀,炸得酥脆,中間填滿肉丁香菇冬筍,外澆糖醋汁液,份量十足香氣逼人。國外的中餐館做這道菜,不但偷工減料,還以吳郭(羅非)魚替代桂魚,完全掛羊頭買狗肉。
 
好不容易熬到領導講完話,服務員排成長隊魚貫而入上菜分菜,不一會第二道上來,可憐各位長者上道菜還沒吃完三分之一。國宴程序高度統一,行動一致,宣傳意味濃厚,美食鑒賞其次,人個利益服從組織原則,分菜人均一份,臨走服務員連一聲"歡迎再來"都不說。誰知道您下回還來不來得了。
 
說老實話,國宴的菜式,還不如學校裏學三食堂的大鍋飯好吃。雖也是大鍋菜,學三做得有滋有味。剛進校時,還實行餐卷製,每月餐卷15塊6毛5,每餐交主食和菜卷。到了午餐時間,要想多吃、吃好的,也有訣竅(已密藏多年,從未示人) - 卡著時間在食堂關門前最後一刻去。幾千人的食堂,大廚做大鍋菜總會多做些,到了快關門的點兒,菜有多時給得異常慷慨,平時一勺,這時會給兩三勺,飯盒堆得滿滿的,再澆勺菜汁,以量取勝。遇到菜不夠,還有同學來,大師傅立刻切菜削肉,會再做一個新菜,手頭有什麽放什麽,油醬蔥料十足。還有一次,關門時間已過很多,師傅先將打飯的幾個同學叫進廚房,順手關上門,…。學校南方人多,教授也大多是江浙人。那時炒菜肥肉片被仍得到處都是,後來學三發明了一道菜,把肉片放在一大鍋紅辣椒油裏深炸,打飯時,先往飯盒裏扣一勺兒蔬菜,再蓋一漏勺兒紅油肉片。以後食堂垃圾桶裏被仍掉的肥肉顯著減少,為此學校還表揚了學三食堂。
 
話扯遠了,回到國宴話題,參加國宴好像是個政治任務,程序繁瑣、過程統一、行動保持高度一致。感覺吃一頓國家的飯真不容易,天下就沒有免費的晚餐。以後回京自已出去吃飯,無論老字號還是新式餐館,用餐氣氛、舒適度、選擇性、口感味道都不比國宴差。至少可以想吃什麽點什麽,不用被指定吃什麽,也不用聽長篇大論老生常談,更不必正襟危坐笑臉相迎。
 
又有一年陪同參加國慶觀禮,坐在天安門西側觀禮台,歌唱家某某一正好也坐在身邊。觀禮結束,其他觀禮者紛紛過來請她簽名留念。那天她沒有化裝,近看長著一臉小麻點。自從那以後,不知為什麽,每次看到她上電視,腦子裏就浮現一臉雀斑的形像。這一印象極為深刻,連帶把國慶遊行的內容忘得一幹二淨,看來明星們注重外觀是有道理的,把真實容貌留在觀眾眼裏實在太過危險。
 
時來流行凡爾賽體,城裏也非世外桃源,索性附庸風雅、看貓畫虎照就一篇,祝城裏各位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