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爭的前車之鑒
文章來源: laopika2021-11-15 18:15:08

       昨天看了一部2019年出品的英美合拍電影《官方機密》,很有感觸,這是一部真實地記錄曆史的電影。

       伊拉克戰爭距今已經好多年,可這個真實的故事直到2019年才被搬上銀幕,其中奧妙各位隻能自己體會了:)。

      2003年,美國和英國想推翻薩達姆,為迫使聯合國安理會支持美英對伊拉克實施軍事打擊,美國國家安全局計劃對安理會幾個非常任理事國施壓。此機密信息被英國政府通信總部的翻譯凱瑟琳·岡發現,出於反戰動機,凱瑟琳·岡向媒體泄露文件,希望引發公眾質疑戰爭的理由,結果被發現,她被控犯下叛國罪,麵臨牢獄之災。

       凱瑟琳自小生活在台灣,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所以被情報機構雇傭,她原本過著安穩的高級白領生活,前途無量,可她的正義感戰勝了恐懼和私欲,她泄漏情報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揭露美、英在這場戰爭即將發生前的不光彩行為!

       她被捕後,警察審訊她時問:你是為英國政府工作的是吧?(意圖是引出她背叛政府背叛國家的主觀犯罪動機),她卻巧妙地回答:不,我不是為政府工作。政府會改變,我隻為英國人民工作。

      So you worked for the British government.

      Not, not really. Governments change. I work for the British people. I gather intelligence so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protect the British people. I do not gather intelligence so that the government can lie to the British people。

       由於凱瑟琳死不認罪,在英國頂級律師替她無償辯護後,新聞媒體將伊拉克戰爭的合法性揭露的體無完膚,最後迫使代表政府的控方放棄起訴,她被判無罪。這個驚人的結局令我對咋一看已腐朽的的英國製度刮目相看,其新聞媒體及司法體係對政府還是有較強的製衡力,記者和律師可以在三權分立的框架下挑戰政府。

       如今伊拉克戰爭早已翻篇,但對於美國的納稅人和傷亡的士兵及家庭而言,都是一種永遠的痛,更不用說死傷無數的伊拉克平民。聯想到阿富汗撤軍的一地雞毛,如果當年美國政府沒有發動這兩場戰爭,上萬億美元能夠為普通百姓造福多少啊!

        前些天,美國第一位黑人國務卿鮑威爾去世,盡管死者為大,但他在2003年拿著一瓶“白色粉末”在安理會作證,給他的一世英名帶來的汙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伊拉克戰爭後,挖地三尺都沒找到所謂的化學武器,跟這樣的謊言相比,這部電影揭露的醜聞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

       2009年,英國政府在經曆7年調查之後終於宣布:在英美聯軍入侵伊拉克時,薩達姆並未對他們構成“即時性威脅”。

       2015年,布萊爾在接受CNN采訪時首次道歉稱:因為錯誤的信息而導致了地獄般的結果,他為伊拉克戰爭道歉。

       而美國似乎至今沒有為伊拉克戰爭道歉,隻是承認這場戰爭是“陷入泥潭”

       回到電影女主角凱瑟琳,當她被當庭釋放走出法庭時,記者問她是否還會這樣做嗎?她斬釘截鐵地回答,是的,我沒有後悔(I have no regrets),盡管她就此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工作。後來她和丈夫離開了倫敦,定居在了土耳其,如今他們的女兒已經11歲。

       最後放上電影裏的女主演凱拉·奈特莉(Keira Knightley)和現實中的凱瑟琳照片,讓我們記住這位勇於擔當的女性!

        

     但願世界永遠沒有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