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閘限電何時了?
文章來源: laopika2021-10-01 18:04:04

      最近國內外網絡上出現了一個多年不見的熱門話題,“拉閘限電”。

      從八月份開始,中國各地陸續發生新一輪限電情況,涉及江蘇、廣東、浙江等近二十個省市地區,除了有些實施錯峰用電、限電的省市外,更有直接發生大範圍拉電情況的東北地區。

       記得上一輪大規模拉閘限電是十幾年前的事了。自中國加入WTO後,搭上了經濟全球化的高速列車,國民經濟出現了全麵高速增長的局麵。經濟發展帶動了用電量的持續高速增長,而國內發電設備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遠遠跟不上經濟的發展,電力供需嚴重不平衡,全國21個省市出現了拉閘限電的局麵。經過好多年的努力,才最後達到全國總體上供需基本平衡。從此以後,大範圍的拉閘限電早已被相對寬鬆的需求側管理措施所取代。人們也早已忘記了當年那種“開五停二”、“開三停四”的尷尬局麵。

       那麽,這次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大範圍的拉閘限電呢?網絡上各種觀點,眾說紛紜,其中最奇葩的莫過於說這是國家為了對付西方世界而主動采取的戰略措施,走的是一步大棋。就連在國內財經界小有名氣的葉檀女士也發博稱:拉閘限電:1,倒逼原材料成本,以免失控;2,爭奪通脹話語權;3,逼迫國內產業升級。。。

       說起葉檀,我曾經在某次會議上遇到過一次,也算是一麵之緣吧。她在國內媒體上以直言不諱著稱,所以我一向尊重她的女俠風格。可最近也不知是怎麽了,上個月剛發生過關於孟公主事件的烏龍風波(就是稱孟是在替所有人受罪,結果被網友罵的灰頭土臉),怎麽這次又會重蹈覆轍,出現如此低級的判斷失誤呢?真是此一時彼一時也。

       事實上,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發電設備裝機容量和發電量早已站在世界第一的位置。據官方發布的統計: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從2015年底的15億千瓦增長到了22億千瓦,全年發電量為7.4萬億度,分別為全球第二的美國的1.8倍和1.9倍,而且中國的遠距離輸電特高壓電網(1000千伏)技術已經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由此僅就設備容量與市場需求而言,保持基本平衡是沒問題的。

      可作為全球第一的中國電力工業,何以會突然發生如此大麵積拉閘限電的情況呢?

      我的觀點十分明確:主要是兩個原因所致。

      一、能源消耗超標。根據今年上半年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全國能源“雙控政策”結果,各地普遍執行不力。所謂雙控,早年提的都是單控,就是考核各地每萬元GDP的能源消耗指標,後來發現光這個指標效果渺渺(因為其分母GDP是可以滲水的),所以後來再加上考核各地的能源消耗總量指標,這樣才產生了能源單耗和總量控製的雙考核製度,其考核的結果將直接影響到各地主要官員的升降。今年部分地區能源消耗總量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至少有九個省還達到了一級預警,如今各地眼看麵臨“年底考核”,為扭轉能耗超標,一些沿海發達省市隻能采取減少能源消耗的措施,以達到預期的能源消耗標準,而限製用電是能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最有效措施。

       再加上下個月適逢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將在格拉斯哥舉行,為了避免再出現以前哥本哈根會議上的尷尬處境,中國也確實希望改善相關指標,為防止全球氣候變暖做出一份貢獻。

       二、煤炭價格的持續上漲,導致火力發電成本升高,發電成了賠本的買賣。中國70.2%的發電量來自火力發電,其影響舉足輕重。過去國內有個相對有效的“煤電聯動”機製,就是如果發電用煤價格上漲或下降,電價就相應作出調整。然而自疫情爆發以來,國內煤價節節上漲,以前進口的價廉物美澳洲煤炭又受阻,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這裏麵不排除有人在乘機哄抬煤價。在此背景下,有關部門既沒能控製煤價,又不讓火電行業提高發電上網價格,導致發電廠的積極性嚴重受挫,俗話說的好,千做萬做,蝕本的生意不能做。所以一些火力發電廠不得不幹脆限製產量,而另一方麵市場電力需求卻在以13%的速度增長(1-8月),從而導致電力供需失去平衡。

       客觀地說,此次大部分地區的限電主要是針對企業,而且是預先安排好的有計劃限電,但在過去長期電力過剩的東北地區卻出現了不分青紅皂白,連居民生活用電也一拉了之的現象,使得百姓叫苦連天,怨聲載道,確實令人不可思議。

       究竟怎樣才能解決目前拉閘限電的局麵呢?目前國家有關部門已要求各地實行限電不拉閘,並確保居民生活用電。但僅憑此措施也是治標不治本,市場經濟發生的問題就應該通過市場經濟的方式加以解決。

       所幸廣東、湖南等省都已相繼推出了采取不同方式“漲電價”的方案,以疏導煤價上漲給火電企業帶來的壓力,國內火電企業股票價格已應聲大幅度上漲,證明了市場普遍預期全國性的電價上漲也是在所難免了。

      值得關注的是,電價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其上漲會牽動各行各業的運行成本,如果處理稍有不當,就會迅速傳導到消費品上,最終引起新一輪通貨膨脹也不是不可能的。如何拿捏好其中的分寸,估計也是讓有關部門傷透腦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