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貨的情調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1-05-19 09:35:37

上海有一句老話:門檻精,精不過舊貨鬼(門檻精=精明)。意思是,淘舊貨淘成精的人,總是能用很低的價格買到值錢的東西。他們的精明,一般人望塵莫及。

雖然說,賤的不賤,貴的不貴,一分錢一分貨,可是多數人都希望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好的東西,常去逛舊貨店的人基本都抱著這種心理。

前不久在城裏讀了一篇圖文並茂的生動博文,博主從街上撿到了漂亮的瓷器。撿寶跟淘寶有相似的地方,又不盡相同,兩者都靠機遇,但是撿,標準不能太死,不然的話,估計撿不到什麽。淘,則是可以稍微挑剔一些的。

我們這兒,有一條實惠的街,散步常常走過,街上一爿爿夫妻老婆店、小飯店、舊貨店。舊貨店不止一家,有私人、也有慈善組織經營的,生意最興隆的是Goodwill。Goodwill市口好,開在公車站旁邊,人來人往(那條街,在博文“苟延殘喘的夫妻老婆店”裏描寫過,可點擊打開)。

川流不息的顧客,引起了我的好奇,一踏進Goodwill,就發現非常好玩,店裏亂七八糟的什麽都有,與一般商店不同,每樣東西隻有一件,用的穿的,還有些不知道是什麽東西的東西,令人眼花繚亂。

商店有一股陳年的味道,塵土味、樟腦味、洗衣粉味、羊毛味、還有千家萬家的特殊味兒,混雜在一起,這是許多人不喜歡舊貨店的原因。有些華人說,舊東西中帶著舊主人的魂和氣,萬一是老人病人的,陰晦氣重。西人倒不太在乎,生和死都是生命的過程。或許他們信教?死是在天堂的行走,說不定能帶來天堂的祥氣和喜氣呢。相信科學的,提倡的是物盡其用,節省資源,保護環境。

身處老物件中,免不了時空錯亂,像是在家裏的閣樓、壁櫥、儲物間裏,翻看一件件舊東西,有的幾近遺忘,有的記憶猶新,歲月留下的抹不去的痕跡,勾起難以言明的感覺和回憶。舊貨店的不同,是在一個敞開的公共空間,在陌生人中間,感覺和回憶變得匆忙。

去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 我買過不少舊貨:花盆、風鈴、茶壺、茶杯、台燈、筆記本等等之類,有的是新的,也有別致的老貨。當然,還有買回來後沒多大用處,漸漸不喜歡了的,這些又都捐回到Goodwill去了。不少人買東西,是享受“尋尋覓覓,終於擁有”的過程,用錢買得到開心,豈不是最理想的花錢方式?

看看,買買,眼光越來越挑剔了。起初買過幾個瓷杯,自從某日買了一個英國骨瓷杯以後,就對一般的瓷杯視而不見了。原先買來的非骨瓷茶杯,又被捐回了Goodwill。

骨瓷杯讓我有了“淘”的對象,式樣、顏色、圖案,都有一定的要求。淘,是耐心等待機遇。淘了幾年,一個一個的,居然淘到了八個(下圖是其中幾個),頗有成就感。

後來,在救助動物慈善組織的舊貨店裏,又淘到了可愛的濾茶器,也是瓷做的,濾茶器有螺紋,可以擰開。這樣精細的濾茶器,不多見,而且隻花了十個鋼鏰。

說實話,粗枝大葉的我,喝茶難得用濾茶器。那些美麗細巧的骨瓷杯,偶爾用用,但不是首選,更喜歡大茶杯。這可能跟我們這代人的成長環境有關。那個年代,不少單位給職工發了白底紅字帶蓋的搪瓷茶杯,紅字是單位的名稱:滬東造船廠、生物研究所、紅星食品店...... 學校也發給我一個很大的搪瓷杯,不少同事用來打飯、盛菜、盛湯。在粗糲的環境裏,女人也變得粗糙。

日子,其實可以過得細致、講究的。去舊貨店兜一圈,可以窺視到各種生活方式,每件舊物,折射出舊主人的喜好和品味。比如茶壺套,那是英國人給茶壺做的棉襖。我看到的茶壺套在密封的塑料袋裏,出產地英國,袋子上的英文叫Teapot Cozies(茶壺的舒適“外套”),這印了狗狗的花布棉襖(見下圖),還有天藍色的蝴蝶結,太可愛了。

我淘來的骨瓷杯,造型圖案很女性。女客來了,一定拿出來泡茶。捏著精巧的小杯子,再粗放的女客也變得文雅起來,小口抿茶,口一小,說話的聲音低下去一點兒,用低音是難以快速說話的,語速慢了,生活的節奏放緩了,無意間,覺察到了細小的美麗。

如此說來,不能輕看骨瓷杯的潛移默化。我把美麗的杯子展示給家裏年輕的理工女,她卻不以為然,拿出兩隻粗頭粗腦的杯子給我看。一隻明明就是裝番茄醬的瓶子,商家居然好意思在外麵套個矽膠套,當水杯賣。更令我痛心的是,理工女竟然買了。代溝啊!下圖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