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板和流浪漢
文章來源: 海風隨意吹2021-04-20 19:13:11

出了門,往山下走,路的盡頭是海邊的旅遊景點:“罐頭廠街”(Cannery  Row)。那裏畫廊禮品店餐館酒吧林立,觀光客絡繹不絕。

從海灣回望罐頭廠街

罐頭廠街一角

罐頭廠街的出名,應該感謝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美國作家斯坦貝克(Steinbeck)。這條街在海邊,原名“海洋街”(Ocean Avenue)。1945年,斯坦貝克發表了小說Cannery Row,這條街便改成與小說同名了。

在小說裏,斯坦貝克生動地描寫了三四十年代住在罐頭廠街一群自由不羈,貧窮落魄,卻又熱愛生活的邊緣人。這些人窮得叮當響,吃了上頓沒下頓,破衣爛衫,嗜酒如命,跟今天的無家可歸者差不多。

以下的雕塑是斯坦貝克《罐頭廠街》中的人物,坐在最高點的是斯坦貝克

可是,在斯坦貝克的故事裏,這群流浪漢卻沒有露宿街頭,因為他們找到了在罐頭廠街經營雜貨店的中國老板李中(Lee Chong),就此有了遮風擋雨的住宿地。

李老板的雜貨店生意興隆,雇傭了不少親戚在店裏打工。雜貨店不大,但商品種類繁多,附近的居民都到這裏來買東西。李老板以和為貴,來者不拒,賒賬的事常有發生,結果那一帶的居民,或多或少都欠著李老板一點兒錢,他成了罐頭廠街非官方的“借貸銀行”。

暮色中的罐頭廠街

罐頭廠街有一棟商業樓,紅瓦飛簷的屋頂,富有中國味。這幢樓建於1929年,是華人吳(諧音)先生的公寓樓。斯坦貝克的小說裏,有一家《熊旗》(Bear Flag) 飯店(掛著上麵有隻大熊的加州州旗),還有一家由風塵女子多拉掌管的青樓。無巧不成書,吳家公寓有一部分曾為煙花之地。於是,這座樓有了現在的名字:熊旗樓。

熊旗樓

走過熊旗樓,情不自禁聯想到小說裏的李老板。底層,飯店挨著小店,好像李老板隨時有可能從昏暗的門洞裏走出來,走進街上的陽光裏。

斯坦貝克筆下的流浪漢,盡管兜裏沒錢,照舊光顧雜貨店,死纏爛打,試圖搞些威士忌來解解饞。

李老板還有一位極度潦倒的顧客,因著在雜貨店屢屢賒賬,負債累累。一日找到李老板,決定把他空置的魚粉倉庫用來抵債。這顧客,或許是患了今天說的憂鬱症,了清了債務後,竟然自殺了。

李老板突然多了一份房產,可他完全不知道這個空倉庫對他有什麽用處。下麵的照片上是整修過的大倉庫,裏邊滿是禮品店品酒屋。李老板的小破倉庫,我走遍了罐頭廠街,不見蹤影,或許那個倉庫,隻生存在虛幻的文字裏。

流浪漢找到了李老板,懇求讓他們住進倉庫,李老板不屈不撓,試圖保護自己的財產,但最後還是做了讓步。他怕拒絕了他們,這些家夥會來搗亂。但是,不能把倉庫白白送給流浪漢啊。斯坦貝克詼諧地描述道,為了維護商人的形象,李老板要求流浪漢每個星期交五塊錢的房租,雖然他心裏很清楚,這是一筆永遠收不到的租金。流浪漢繼續來糾纏李老板,一會兒要借他的車,一會兒要賒吃的喝的,李老板單槍匹馬,與他們苦苦周旋,維持著友好的關係。這種情況下,和氣生財自然是談不上,十有八九是和氣求平安吧。

偶爾,我很好奇,斯坦貝克出生在離罐頭廠街半小時車程的薩利納斯(Salinas),一個富足的農業小鎮,靠著周邊的萬頃良田,種植蔬菜,被譽為美國的色拉碗 (Salad Bowl of America)。

那個地區曾屬於西班牙,到十九世紀中葉才成為美國的一部分。以前的小農場主多半是白人。斯坦貝克遇到過中國人嗎?不是寫科幻的話,一般作家,特別是像斯坦貝克這樣的現實派作家,不太可能去憑空塑造一個他一無所知的人物。

薩利納斯

罐頭廠街的盡頭是水族館,過了水族館,是斯坦福大學的海洋實驗室——霍普金斯海洋站(Hopkins Marine Station)。一百多年前,這裏曾經是一個華人漁村,這個漁村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在海邊生存了半個多世紀,是加州沿海最大的華人社區。

小鎮博物館裏保存的華人漁村照片

現在除了小鎮博物館裏,幾張泛黃的漁村舊照片,華人漁村消失得無影無蹤,其中有一段飽含華人血淚的曆史,下次再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