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毛澤東詩詞的麵紗 (二)
文章來源: dancingwolf2023-12-14 13:54:44

詩就要有詩的樣子,詩有許多樣子:現代詩,朦朧詩,格律詩,詞。既然是格律詩(七律)是詞(沁園春)就要有詩詞的樣子,守詩詞的規矩。

記得潤濤閻曾經說過,毛澤東詩詞沒有一首是符合詩詞格律的,都是打油。此言也許偏激,但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毛澤東的詩詞,確實每一首都存在不符詩律的問題。

比如我本人最喜歡的《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鍾山風雨起蒼黃(下平七陽)
百萬雄師過大江(上平三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上聲二十二養)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下平七陽)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既然是格律詩,就隻能按韻書押平聲韻,否則就是打油。此詩中的“黃”、“江”、“慷”、“王”、“桑”屬於三個不同韻目,而且“慷”非但不同屬一個韻目,還用了上聲字。以此來看,此詩歸入打油詩也不冤枉。

(詩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字不改的從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照抄而來,當初毛澤東對此詩非常不滿意,寫完就揉成一團扔進廢紙簍,是田家英把紙團撿了起來)

毛詩出律的現象比比皆是。同樣,太平天國隆重刊印發行的洪秀全詩集也有不少這樣的詩: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為家共飲和。
擒盡妖邪歸地網,收殘奸宄落天羅。
東南西北效皇極,日月星辰奏凱歌。
虎嘯龍吟光世界,太平一統樂如何

迷途既返速加鞭,振起雄心趕向前。
盡把凡情丟卻去,方能直上九重天。

服事不虔誠一該打,硬頸不聽教二該打,

起眼看夫主三該打,問王不虔誠四該打,

躁氣不純靜五該打,說話極大聲六該打,

有嘴不應聲七該打,麵情不歡喜八該打,

眼左望右望九該打,講話不悠然十該打!

 

怎麽樣,醬油打的不錯吧?

填詞,曆代詩家有兩大忌:一曰犯複,二曰合掌。所謂犯複,就是用同樣的字;合掌,是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即一聯中出句和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此為詩家大忌。

完全不重複用字很難,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二字用了兩次,江字用了4次。但這種現象在名家裏不多見。而毛詩中粗粗看一下就不少: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不似春光,勝似春光;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

合掌的問題在毛詩中更為普遍,如: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神州豈止千重惡,赤縣原藏萬種邪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分析一下最著名的沁園春吧。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首先,既然主題是雪,為何下闋完全與主題無關?這種脫節使得全詩缺少了詩的連貫流暢,當然,這種缺陷都被帝王之氣概掩蓋了。

其次,如果按毛澤東自己的解釋,“風流人物”是指“人民”,那麽與風流人物對應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成吉思汗”則完全無法建立聯係,詩的整體意境混亂,不知所雲。

平仄出律有:"千裏冰封"---千(下平);“欲與天公試比高”---與(下平),試(去聲-仄),比(上聲-仄);“分外妖嬈”---分(上平);“江山如此多嬌”---如(上平);“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競(去聲-仄);“成吉思汗”---思(上平);“隻識彎弓射大雕”---射(去聲-仄);“俱往矣”---往(上聲-仄);“數風流人物”---人(上平)

犯複:千裏-萬裏

合掌: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略輸文采,稍遜風騷。

大概,毛澤東把寫詩和寫對聯混為一談了。

有人辯護,這正是毛澤東不拘一格的創新啊。

可以創新,但請別用七律,沁園春。改一改,七率,親緣唇如何?

毛澤東詩詞不缺帝王的氣概,缺的是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