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永遠的利益,隻有永遠的敵人
文章來源: 開冒邱2020-08-10 19:27:44

邱開冒 一丘萬壑

從西方傳來一句話——“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引起國人的讚歎,好像被撥動了內心深處的弦,與“背信棄義”“口蜜腹劍”“陽奉陰違”“落井下石”“見風使舵”的傳統“智慧”融合共鳴了。還有人認為英國巴麥斯頓首相與丘吉爾能說出這名言,是受了中國文化影響。畢竟中國在實用理性領域根基深厚,傻乎乎的洋人要拾中牙慧才變得略狡猾點兒。

某國是個謀略大國,上至參謀幹事,下至販夫走卒,哪怕連四則運算都算不利索,但都喜歡玩兵法權謀。看似唯唯諾諾的猥瑣人,酒喝高了會真情告白:他在裝孫子。裝孫子是《孫子兵法》的入門基本功,李零教授研究《孫子兵法》,說孫子兵法的精髓就是善於“裝孫子”。每一個裝孫子的人心裏都藏有“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韜略。

有些民間外交家,能為任何無厘頭的昏招做出解釋:“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這是他們掌握的唯一外交金句,有賺了便宜的沾沾自喜。

其實,用“朝秦暮楚”的國產機智理解這句話是謬托知己,犯了不能知己知彼的錯誤。這話還有個意思,隻有永遠的利益才有永遠的朋友。永遠的利益不是蠅頭小利,不是賺小便宜,而是根本利益,是普世利益。權宜之計的臨時結交,不會成為永遠的朋友。北美獨立戰爭,“分裂”了大不列顛,曾被大英帝國視為叛亂。北美獨立,大英帝國丟了麵子也失了裏子,這利益損失太大了。獨立戰爭之後,美國和英國還發生過多起衝突,除了1812年的第二次美英戰爭,大多數衝突都以和解、妥協收場。如1793-1794年因邊界糾紛,英國對美加邊境實施運輸封鎖和貿易禁運,最終英國率先讓步。1812年戰爭結束之後,英國政府此後便盡量避免與美國的衝突。1845-1846年,英美爭奪對俄勒岡的控製權,雙方經談判達成妥協。1854-1856年,英美爭奪中美洲地峽控製權,英國最終向美國讓步。英美之間的這些衝突和齟齬大都以英國的妥協、讓步收場。為何大英帝國寧肯放棄眼前的利益也要跟曾經的“叛徒”美國做朋友呢?因為英國政治家、外交家明白,跟美國做“永遠的朋友”才符合英國“永遠的利益”。所謂“核心利益”會因時而變的,朋友也會始亂終棄。而“永遠的利益”是普世和長久的,需要的朋友也是接近“永遠的”。

某國當年勒緊褲腰帶,支援遙遠的“歐洲明燈”阿爾巴尼亞,圖的是什麽利益?就是仗義唄!局氣唄!還有東南亞的小國,受盡援助,最後都反目成仇。這時候,用“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來圓場,真的是用錯了金句。應該這樣原諒自己:那時候,我們還弄不清楚什麽是“永遠的利益”,濫交朋友,有點放蕩不羈了。就像網絡小說的標題——《年輕時,我們不懂愛情》。

某偉人說過:“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這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一直沒過時,也是改開後的重要問題。一個孤獨的成年人,在玩“丟手絹”遊戲——找呀找呀找朋友/你是我的好朋友/握個手/敬個禮/你是我的好朋友。小平的偉大就在於找到了一個好朋友:跟米國交朋友的都富了。這話就暗示了我們“永遠的利益”——脫離貧困。

飽暖思淫欲,富了要求強,闊人屙硬屎,霸王拉硬弓,這時就需要樹敵了。某戰狼教授揚言,一個國家的強大,需要有強大的敵人來激勵。戲碼變了,劇情跌宕起伏了,需要以前的朋友轉換角色,扮演敵人的戲份。真難為朋友了。

統一戰線需要交朋友,是為了對付更大的敵人,敵人升級朋友圈也隨之擴容,朋友都是製造“敵人”的衍生品。為了樹敵而拉攏的朋友,怎麽會是“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利益”,就需要永遠的敵人,擁敵自重。

沒整明白“永遠的利益”之前,隻有暫時的朋友,卻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亡俺之心不死”。

改一下齊秦的歌詞——沒有朋友的日子裏/我會更加珍惜自己/隻有敵人的歲月裏/你要保重你自己/前方的路雖然太淒迷/雖然迎著風 /雖然下著雨/我在風雨之中念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