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滿江紅》為啥這樣紅
文章來源: 秦克雨2023-01-26 09:51:07

這裏說的《滿江紅》,指的是張藝謀拍攝的娛樂影片,取自嶽飛《滿江紅》詞。

張藝謀是個導演,拍攝影片隻為:大紅大紫,賺得盆滿缽滿,而自己的身價隨之抬高,達到一箭雙雕目的。

張導演喜歡取用曆史題材,曾經拍攝《古今大戰秦傭情》,取得成功。但是後來拍攝的《三槍拍案驚奇》卻未能打響,於是又動了《滿江紅》的心機,意圖打出嶽飛牌來獲取成功。

嶽飛與《滿江紅》一樣,其價值在民族英雄那裏產生的民族情緒。這個炮在本國一點就響,根本不用發愁啞火。果然張某取得巨大成功,票房如脫韁野馬,一舉突破十億,直奔無盡頭的宇宙空間,我們的張導演真聰明啊。

在中國,任何時候,最不缺的是民族情緒,其核心之一是愛國,之二是仇恨,之三是排外——一盒團 由此產生。而張導發現,當今時代,仍然遍地義和團,自信這是成功的秘訣。而普通人哪裏知道張導的心思,被他引發賁張熱血,而他本人則數著鈔票偷著樂,快要達到心肌梗塞的程度。

《滿江紅》之所以膾炙人口,是因為裏麵有許多經典詞句,在此分析一下:一、三十功名塵與土。嶽飛從軍時20歲,30歲為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他不過是個建州觀察使,為正五品。之前不過是鎮撫使,算得上功名嗎?二。駕長車。至宋代作戰,已不用車,車隻運送糧草輜重;三、賀蘭山。當然不可能是寧夏賀蘭山,河北磁縣賀蘭山,不過是一道高五丈之卵石小丘,不僅那裏未有金軍,嶽飛也從未去過,毫無無軍事價值。四、匈奴在當時並不存在,何苦提及?五、舊山河。嶽飛30歲時,靖康之變才過去4年,如何成了舊山河?

曆史上的胡虜、匈奴均為中華民族之一員,匈奴歸漢,女真融於漢,契丹、黨項均融於漢,在當今已是漢民族。尤其元朝滅宋之前既定下金國為漢人,南宋為南人。這樣4000萬金國人發展至今,至少已有六七億的後代,這些金人之後卻不知先祖,以為還是大宋子民。

宋、遼、金如同“三國”鼎立,後來的宋、金、夏亦如此,大家百年和平共處,相安無事。後被戰爭破壞,導致兩宋滅亡。曆史學者指出,宋朝因和而存,因戰而亡。南宋屢次伐金,均告失敗,不得不回到秦檜議和道路上。包括文天祥在內,在杭州與蒙元伯彥和談,但為時已晚。

嶽飛戰功有三:1、平定江西民變,殺江西人;2、平定洞庭湖楊幺民變,殺湖南人;3、收複襄陽六郡,趕跑叛將李成,殺的漢人。抗金乏善可陳。嶽飛“武藝高強”,傳言弓如何,槍如何,卻未殺一個金軍名將,與李成連續作戰,也未傷其分毫。

幾乎所有提到嶽飛在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在河南的表現,大加讚賞。嶽飛當時駐軍郾城,距東京400裏,此後未再進軍。而前鋒在穎昌,距東京300裏,未再進軍。自楊再興戰死,“眾以為不可留”,遂倉皇班師,放棄河南,結束了嶽飛一生中最後一次征戰。

幾乎所有論及嶽飛戰功的,均不提及嶽飛在紹興十一年的表現。是年金軍大舉入侵,東線張俊、韓世忠投入全麵作戰。中線嶽飛在高宗三令五申之下仍然不肯赴援,未上戰場,未殺一個金軍,導致宋軍戰敗。此後嶽飛遭到彈劾,罷免樞密副使。於是嶽飛密信所部張憲率軍異動,被部下王俊告發,由王貴解送張憲於樞密院。嶽飛圖謀“眾證”查實,定罪之後由高宗“特賜死”,此為嶽飛被殺的由來。

嶽飛既已解除兵權,對朝廷不構成威脅,殺他有必要嗎?能講得通嗎?把他貶去邊遠之地不行嗎?宰相趙鼎不是去了海南島嗎?而趙鼎稱嶽飛為“叛將”,說明了什麽?

張導玩曆史題材爐火純青,《滿江紅》與之前的“秦”、“三”劇一樣,純屬胡編亂造之搞笑、惡搞之作。除了個別人名是真的,沒有一個字的真實性,完全徹底的虛構。他用了一幫小品、相聲演員,來演如此重要人物、重大題材,是對嶽飛的不敬,對曆史的不敬,對《滿江紅》的不敬。

一夥搞笑演員插諢打科、吵吵鬧鬧,眾人既敬嶽飛,何不去解救嶽飛、嶽雲、張憲家屬,他們安然無恙,但處境不佳。為何不去複仇秦檜、萬俟卨、王貴及製造冤案的官員?

嶽飛真的是那麽“精忠報國”嗎?看看嶽飛在重大關頭的表現。建炎三年,嶽飛隨杜充從東京(開封)撤至建康(今南京),守長江馬家渡失敗,退至中山,待金軍南下,退至宜興。此時金軍進軍杭州,追擊高宗入海,危在旦夕,命懸一線,嶽飛坐視不救。而建康駐金軍五百,嶽飛並不收複,卻卻從河南接來母親、舅舅,闔家團圓,又迎娶大他三歲的漁家女李娃成婚。霍去病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嶽飛是反其道而行。之後嶽飛火拚戰友統製官劉經,將其殺害,收編其部。

建炎四年,金軍回撤,殺掠焚毀杭州,嶽飛未入浙江一步抗金。他再任通泰鎮撫使,在金軍到來之前,棄守通州、泰州,過長江在江陰軍避戰。第二年轉入江西,鎮壓殺戮江西農民。

南宋抗金,朝廷部署東線安徽將領張俊、韓世忠,中線湖北將領嶽飛,西線四川將領吳玠。嶽飛駐軍鄂州,距杭州甚遠,並不威脅朝廷安全。高宗年底賜死嶽飛,隻能是嶽飛密信張憲異動和淮西作戰不肯赴援。

隗順從大理寺背出嶽飛屍身,21年後找到,在濕熱之杭州,已成枯骨。此時隗順已死,由其子指認。但如何認定是嶽飛本人?嶽飛兒子嶽霖上書稱“起枯骨於九泉之下”。而他並未提到隗順,嶽廟裏也從來不提這個重要人物,於理不通,枯骨極可能就是隗順本人,或為虛構人物。

古人言:野史不可信,類多失實。而張藝謀之作,連野史都不如,已達不堪入目之程度。但確能喚起某種情緒,從內心發出恨!恨!恨!當今世界,誰是胡,誰是虜,吃誰肉,飲誰血?想滅誰?估計張導會說,我可沒有這個想法,不過娛樂而已,不過票房而已。得承認,張導抓得很準,抓住了要害,他是成功的。在此祝賀他的錢袋暴脹,而筆者借此談論嶽飛,普及一下曆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