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路是不是越走越窄
文章來源: 藍山清風2023-07-09 02:55:44

一張寫有"生日快樂,健康平安"字樣的生日卡片,一般可以認定是寫給老年人,至少是寫給一位"準"老人。

 

人過五十,有二件事你不能不注意。一是周圍越來越多的人談論健康問題,過去聚會時常聊的話題,現在有意無意地被養生所取代。以前男人不屑談論的健康,現在也說的熱火朝天,有時比他們的太太講得還來勁。有的朋友平時身體相當不錯,不知怎麽一下子就身患重病,甚至很煞風景地先走一步。與此同時,很多人開始關心起自己的健康問題,有的人漸漸的減少自己的工作量,進而慢慢過度到半退休狀態;有的人從吃的方麵下功夫,有機食品,少食多餐、服氣劈穀,還有的幹脆山珍海味,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的人采取各種方式的養生鍛練,瑜伽、街舞,八段錦、太極、氣功;還有的人做的更絕,推崇一種叫"龜養"的養生理念,整天"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甚至把"千年王八萬年龜"這句話,當成一句口頭禪,孰不知,人非"王八",更不是"烏龜",引用這樣的比喻實在錯的離譜。

 

人過五十,很多人碰麵談的最投機的往往是養生,你一句,我一句聊的都是你的養生法寶,我的養生寶典,大家不熟悉沒有關係,彼此沒交集也無所謂,再怎麽著都不會傷害彼此感情,見過談論政治而分道揚鑣的,卻很少聽說因養生分歧而撕破臉的。隻是苦了至今還拿不定養生主意的那群人,他們總是處於搖擺狀態,今天覺得這個人講的養生方法有道理,於是有樣學樣的照搬照抄,成為一種功課,然而過了沒多久,發現這樣的方法並未有多少實際的效果,然後有一搭沒一搭拖著,最後不再堅持隻能放棄。過一段時間,又覺得那個人說的言之鑿鑿,然後再拾起另一套養生方法,如此的折騰幾回,這一生也就差不多了。

 

中國人對養生特別情有獨鍾,或許是因為大家都不信有輪回之說,覺得今生隻有一次,得好好享受,得長命百歲,所以很多人沉迷於五花八門的養生之道,社會上的很多養生方法各有其自圓其說的道理,但都比較難以實證,所以與其說是養生之道,還不如說是養生之術來的更準確。

 

真正的養生之道就是順著自然規律生活,認識自己,不妄為,不強為,做與年齡相符的活動,想能夠把握的事情,吃自己相宜的食物,對超越自身掌控的人和事說"不"。有些老人年屆甲子還在供房打工,七十歲駕車狂飆,八十歲依舊健身鍛煉,九十歲學著跳舞,這些都是個例,並不適合大多數同年齡段的老人。

 

 

衰老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過程,每個人都不盡相同,有快有慢,有重也有輕,沒有二個人是以相同的方式變老。有的人八十歲依然步履矯健,有的卻已經步履蹣跚,走幾步就氣喘籲籲;有的人九十歲思維還非常敏捷,談吐幽默,有的人卻僅存童年一些殘存的記憶,說話也含糊不清。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區別?除了基因之外,還有什麽更可信的解釋?

 

全球每天有十萬人死於與衰老有關的疾病,如癌症、風濕和阿爾茨海默氏症,所以從本質上來說衰老就是一種慢性病。既然衰老是每個人都要得的一種病,那麽早期幹預,及時糾偏顯得尤為重要,忌疾諱醫是一種鴕鳥心理。有些人經常糾結於檢查指標近於或略超達標線,要不要進行低劑量的藥物幹預,我始終認為如果僅靠自身的飲食和鍛練還是無法達標,少量的藥物幹預,幫助糾偏應該被視為是一種幸運,你得為自己的主要器官運作百年而早作準備。

 

減緩衰老除了現代醫學幹預之外,還有保持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BBC曾專題介紹過全球最長壽的五個國家,日本、西班牙、新加坡、瑞士、韓國。給出的答案有著驚人相似,看來健康長壽還是有跡可循,有很多值得參考和學習的地方。報道指出,日本人偏愛豐富多樣的飲食,蔬菜、豆腐、幹薯、魚類、海藻、綠茶等,這些都是他們每天不可或缺的營養。還有勤於鍛練,定期的健康檢查,緊密的社區關係,活躍的社交圈。西班牙人喜愛橄欖油、蔬菜、葡萄酒,這些食物對健康長壽功不可沒,他們另外的長壽秘訣就是午睡,喜歡步行和騎自行車。新加坡社會擁有先進的醫療體係,對預防性治療做的相當出色,城市健身房和公園比比皆是,鍛煉已成了當地人的一種生活習慣。瑞士有著優美的自然風光,優質的醫療服務,強烈的個人安全意識和幸福感,大量攝入奶酪和奶製品。韓國同樣擁有良好的醫療,日常食用富含發酵,高纖維以及營養豐富的食物,重視社區和傳統的文化氛圍。

 

多吃植物性食物,注意蛋白質攝入,少鹽少糖,多在森林綠地裏活動,運動鍛練,良好的鄰裏,和諧的社區關係,定期檢查,患病及時尋求醫學幫助,這些是對老人最有用的養生寶典。我們隻需把已知的這些事情做好,未知的讓它交給命運來安排。接下來該幹嘛幹嘛,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多關心身外的世界,藍天白雲,田園山水,家人朋友,花花草草,哪一樣見了不令人覺得快樂,這樣反而使人活得健康長壽。

 

 

麵對即將老去的歲月,我們的選擇無非就這麽幾種,一種是順著自然規律生活,"順"是一種覺悟,轉化為行為就是正常的吃飯睡覺,對生活不作過分幹預,讓生命處於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動靜結合,勞逸得當,平衡膳食,把這些作為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習慣,修煉成一種自律精神。還有一種是應付,病來難擋,人不得不低頭,病去之後,立即覺的天下太平,便故技重演,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隻是爽心的日子沒過幾天,忽然覺得舊病才去,新病又來,最後新舊疊加,一病難起,這樣的事我們並不少見。

 

最受罪的是這種人,本來吃飯睡覺,走路休息,都是稀疏平常之事,現在弄得莊嚴肅穆了起來,每天吃什麽,吃多少,睡多久,喝幾杯水,走多少路,都定下嚴格的標準。一個大活人天熱受不了,天冷更不行,怕風,怕光,更怕雨,心若懷冰,戰戰栗栗。這種活受罪的養生,既違背自然法則,人又過得索然無味,更要命的是身體並未有大的起色,反而變得越來越弱不經風,為的能與造物主謀多幾年的壽數,使勁的折騰自己,先不說這位造物主答應與否,就算如你所願,那又有什麽趣味可說。

 

治國不折騰百姓,養生不折騰身體,但惟有教育孩子還得從嚴管教,有句諺語叫"樹大自直",意思是小孩不用管教,長大成人之後自然成為有用之材,我每天在樹林散步,很少能見到筆直挺拔的大樹,所以孩子千萬不能讓他們放任自流。與此相反,老年人要順應自然,隨遇而安,在無為中活出隨心的快樂。

 

幸福快樂就如同一隻受驚的小鳥,你越想抓它,小鳥就會飛得越遠。有時你什麽都不做呆坐在那裏,看流雲舒卷,聽溪水潺潺,成群的小鳥反而在你頭頂的樹枝上鳥囀鶯啼,歡騰雀躍。

 

健康平安就應該像風箏上天一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隨風翱翔。任憑風箏飄得無影無蹤,這就失去玩風箏的樂趣,相反緊攥著風箏線弦不放,同樣也不可取,有時你越是拉扯,風箏越會左右搖晃,上下亂飛,甚至倒栽下來。真正的玩家是把線栓在樹樁上,任它隨風飛蕩,但以不脫離你的視線為限,然後躺在山坡上,讓風箏載著你的心情上天,優哉遊哉的神遊八表。

 

人老了,疾病纏身,行動不便,自憐自卑的情緒都會隨之而來,麵對衰老的晚景,每個人都會有所慮,有所懼。然而與其讓你的心身卷縮在屋角,倒不如走出屋外,尋找曾讓自己為之心動的一抹陽光,一縷清風,一片大好山水;與其悲歎"槡榆暮景有誰憐",還不如坐在水邊看一座大山,一朵彩雲,一個霞光滿天的世界。衰老之路在腳下,但我們的心可以逆衰而行,放飛天空,俯瞰塵寰,自由自在,此生足矣。

 

願普天下的所有老者都能壽山福海,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