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一點體會(下)
文章來源: 平等性2022-03-25 07:28:29

先回顧一下我們上一篇講到的第一義。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道理,那就是隻要我們還在修行,就說明對我們第一義的理解很不夠深入,徹底,通透。我現在寫這一篇體會,不是因為我已經覺悟,而正是因為我的理解,還不夠通透,還需要和同修們相互印證,鞏固自己的見地。所以千萬不要再說我寫的東西,或者是別人(包括釋迦牟尼)寫的經論和文章是通透的。話一出口就落邊,我們的言語文字,可以很接近第一義,但是不可能完全通透。

好了,繼續回到轉識成智的問題上來。轉識成智的目的是什麽?其實就是為了幫助自己深入地理解第一義。其實理解這個詞用在這裏並不恰當,更準確一點的,應該是全身心地融入第一義。這個過程,就是修行了。修行包括了兩個層麵,修持和行持。一般來說,行持對修行人的要求比較高,需要對第一義領悟到一定的地步,才可以做到家常日用,舉手抬足,皆是禪行。而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大德們,我相信他們已經遠遠超過了我這篇文章所討論的範疇。我這裏講的,還是修持,稍微低一個層次。但是,我們也不用妄自菲薄,其實修持和行持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一個不斷超越的過程。

我一開始就講到了,智識從來就沒有分離,是一體的兩麵,這也是修持和行持的基礎。智看不見,摸不著,沒法修。而我們修行,就是通過觀察和體會自己的心識,來感知心識的另一麵,智,並且能夠體驗那智識雙運的境界。

好了,到底該怎麽樣修呢?修行的法門,五花八門,但是,那都是手段而已。每一種法門,它的目的,都是為了讓修行人能夠有效地深入觀察自己的識(有的宗門也講觀察自己的心,其實是一碼事),超越自己的心識。好了,怎麽超越呢?這就要回到修行的法門上來了。

我要先申明一點,八萬四千法門,對應八萬四千人,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沒有什麽法門是最好的,隻有比較適合自己的。正是因為每個人的習性都不同,自然也就沒有什麽佛法秘籍是可以適用於所有人的。對我很好的方法,用在您身上,很可能完全沒有效果,反之亦然。我現在講的,隻是一個大綱,這就好比當年風清揚在傳令狐衝獨孤九劍的時候,先讓他背了一晚上的劍法總綱,背得滾瓜爛熟之後,才開始教那些破劍式,破掌式,破盾式之類的具體招數。同樣的道理,那些具體的修行法門,還需要各位師兄自己摸索,或是找到好的師門和同修深入探討。

我已經講過了,每一個念頭,每一個覺受,都是智識雙運的,問題是,怎麽樣才能更深入體會心識的本來麵目呢?這裏要講一個概念,覺受。什麽是覺受呢?我們平時在想問題的時候,不太會有什麽覺受,總是被思想,被意識牽著跑,根本沒有機會體會心識那純淨的一麵。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讀到一首特別能打動您的詩,大喜,大悲,臨近死亡之時,遠眺大海,登上懸崖之巔,觀賞壯麗山河的時候,往往會有靈魂出竅,醍醐灌頂的感覺。這個感覺,就是覺受!

覺受其實還是心識,但是,它是超越了我們平常狀態下的心識。當我們有了覺受的時候,就有了超越的契機,因為我們可以深入地體會並觀察自己的心識。當然,如果什麽都不做,覺受來了,又走了,自己感動了那麽一會兒,然後還是回到生活常態。但是有一個方法,是可以幫助我們在覺受中超越自我的,這就是抉擇與決定。抉擇和決定是兩個過程,都是需要和見地相配合的。具體的說,就是當我們起了覺受以後,靜下心來,以自己的見地來客觀地觀察自己的覺受,看看到底是在見地的哪一個層麵,同時來判斷自己的覺受能不能很好地配合自己的見地。如果不能,那就要壓低自己的見地再去做判斷。而當我們能夠很明白地確定自己的覺受是在一個什麽層麵的見地的時候,就可以做決定了。決定什麽呢?決定自己的見地!這個時候的見地,就不再是理解或是感知,而是有了實證的踏踏實實的見地。

有了這樣的一個覺受,抉擇,決定的過程,那麽,我們的見地就會實實在在地有了一層超越。隻不過,沒有什麽值得驕傲的。畢竟這個見地還是不究竟,不過這已經超越了自己原有的見地。下一步,就是當下一個覺受來的時候,進行新一輪的抉擇與決定。這就好比螺旋梯,當我們在任何一點往下或是往上看的時候,我們見到的,隻能看到螺旋梯的一個橫截麵。那是一個相同的橫截麵,可以用來比喻心識永遠智識雙運。但是,在螺旋梯的每一個層麵,都有不斷的超越。那什麽是最終的開悟呢?當你的抉擇和決定做完了,發現自己再也沒有了疑惑,所有的心識都散發著智慧的光芒,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識,也是智,而且堅定如金剛,這就是解脫!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七天七夜,當他起座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狀態,並且永遠都是這樣的狀態。所以他是覺者!

好了,問題來了,覺受來得並不容易,我們也不可能天天去爬山觀海呀。禪修,打坐,念佛號,不同宗門的儀軌和法門,其實都是為了幫助自己起覺受。而很多不同宗教的冥想,懺悔,祈禱,靜思,也是為了起覺受。但是,光有覺受是不夠的,隻有和自己的見地相配合並堅定下來,才有了超越。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先立究竟地,再行方便法。見地的建立,是所有修行法門的基礎,當然,也是我們超越並解脫的關鍵。

最後要講一講不要執迷於覺受。有的修行人,在起了很強烈的覺受之後,非常震撼,也非常開心。他們認為這樣的覺受,就是自己的證量。而當覺受不再出現的時候,就沮喪,失望,自我懷疑。

其實大可不必!覺受本身,和我們的心識一樣,雖然具足空性圓滿,到底不好也不壞,隻不過是一個比較強烈的感覺。它本身,其實還是相。附帶說一句,神通其實也是一樣的,還是相。我們都知道,沒有任何的幻相是值得我們去追求的。我們的目標,是洞察自己的心識,超越所有的相。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覺受,也可以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的心識。比如說,禪宗的家常日用,就是在平常心中做抉擇與決定,一樣可以成就。

與各位師兄共勉,祝勇猛精進!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修行的一點體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