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茶婆子的神通
文章來源: 平等性2022-01-21 08:04:16

最近有網友貼了一個禪宗公案。講的是唐朝年間,一代禪宗大師馬祖道一的三個徒弟,寶徹禪師,南泉普願,和歸宗智常結伴出行。他們在路上碰到一個老婆婆,寶徹禪師上前問路:“請問施主,徑山路向甚麽處去?”老婆婆道:“驀直去。”

這位婆婆明顯是高人!

於是寶徹禪師接著問:“前頭水深過得否?”

老婆婆答:“不濕腳。”

問:“上岸稻為什麽這麽好,下岸稻為什麽又哪麽差呢?”

答:“總被螃蟹吃卻也。”

寶徹禪師接著問:“禾好香。”

答:“沒氣息。”

問:“婆婆住在哪兒啊?”

答:“隻在這裏。”

寶徹禪師三人無言。因為一路勞頓,饑渴難耐,三人在一個路旁小店歇息了下來。

過了一會兒,這個老婆婆竟煮了一壺茶,並帶著三隻茶盞走到了三人麵前。老婆婆沏了茶,把茶壺和茶盞放在桌子上道:“和尚有神通者即吃茶。”

寶徹禪師三人麵麵相覷,正在尋思該怎麽應對之時,老婆婆卻看不下去了,她上前道:“既如此,哪麽就請你們看看我這個老太婆在你們麵前賣弄一下我的神通吧。”說完,老婆婆拈起茶盞然後把茶倒掉,隨即轉身走了。

這一宗公案,自古以來有很多的解答。到底該如何應對施茶婆子出的難題?還有就是這位老婆婆到底有沒有神通呢?

先來說說對最後吃茶這件事的應對。其實,怎麽樣應對都可以。可以端起茶來就喝;也可以微微一笑,紋絲不動,靜觀老婆婆接下來的表演;也可以回請老婆婆喝茶;還可以將茶倒了,就像老婆婆後來做的那樣。而最不濟的,就是三位禪師當時的反應,麵麵相覷,猶豫不定。

學佛也好,修行也好,其實都是先修心,再行道。怎麽修,因人而異,也沒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門。但是有一點,當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見地,就不要再猶豫。所謂不動金剛,其實指的就是自己的心。

當然,空性圓滿,任運圓成,每個人的反應都可以是不同的。如果換做是我,既然已經渴了,我會接過茶盞,一飲而盡,然後,站起身,鞠個躬,向老婆婆道聲謝。老婆婆如果問我神通的事,我會答她,“神通不神通,都是障眼法,本性皆為空,吃茶何相幹?婆婆煮的一手好茶,多謝了!”神通的事情是這樣的,神通還是虛相,是有局限的,絕不是本來麵目。而且神通是相對的,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比如說,和螻蟻相比,我們就具極大神通。同樣的道理,以我們的眼光看天神,他們也具有極大神通。但是,天神和我們是一樣的,都沒有解脫。

再聊一聊這位施茶婆子的修為。我覺得老婆婆的境界非常高,她這裏用的是一個破字訣。這破字訣,金庸也曾經用過,大家還記得獨孤九劍吧?破劍式,破刀式,破氣式,招數的確犀利,和佛家的中觀應成派有異曲同工之妙。中觀應成派主張一切皆空,具體修行的法門就是歸謬法,“隨應破而成”,以一法不立的立場破斥所有宗派。當破盡一切以後,自然為空。

這個法門是一個很好的修行方法,特別是對破除我持我慢,非常有效果。但是,它是不是一個究竟的法門呢?我讀的書比較少,覺悟也低,但是,我覺得,破盡了萬物,還有千萬物;破盡了所有的概念,還有破之本身不空。更重要的,空性相本為一體,不一不異,勝義世俗從不分離,如果真的破盡了一切相,那反而會落到了空邊。所以對這位施茶婆子,我的看法是,境界非常高,到底不究竟。

最後講一講禪宗的公案。我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一些禪宗的故事或是公案。禪宗公案,微言大意,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講的一個意思,那就是離概念,離分別。為什麽在很多公案裏,問答的雙方好像都是在自說自話,答非所問?其實這並不是故弄玄虛,而是擺明了立場,讓大家明白,話一出口就會落邊,而一旦問到某個具體的問題就會局限於概念。

要想打破這個概念的束縛,有一種方法是當頭棒喝。但是,具大根器的人並不多,很多人被一棒子打蒙了,或是打怕了,更是於佛無緣了。還有一種就是緘默,讓問問題的人自己去認識概念和分別的局限。當然,打啞謎也要看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耐心,有智慧去領悟的。

所以用的最多的辦法,就是跳出問題本身,或是說一段開放性的話,挑明相為心生,變化無常;或是直指人心,揭示非空非有,不一不異的道理。雖然如此,但是這樣做也有弊端,那就是會產生很多的歧義。這主要是因為語言是有局限的,也是多義的,同一句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和示意。

我自己的態度是有些不同的。我覺得如果有了問題就應該問出來,有些問題可能還沒有好的解答,不過,在很多的時候,對一個具體的問題,道理是可以直接講清楚的。當然,能夠直接講出來的道理往往都不是究竟的道理,但是,也好過不懂裝懂,胡亂琢磨。講清楚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同時強調這種解答的局限性,我想,對提問題的人來說,幫助會更大一些。

我覺得修行是一件紮紮實實的事情。自己的見地在哪裏?是不是有所提高?僅靠講一兩句禪語,打一兩個比喻,或是引用幾句經文,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當夜深人靜的時候,我們可以捫心自問,到底心安嗎?如果沒有,是什麽地方想不明白,為什麽想不明白?在修行的時候,完全放鬆自己,不要被這些問題束縛。但是,當在禪定之後有了覺受,把這些問題拿出來,解決一個是一個,抉擇和決定自己新的見地。這樣的超越和提高,才是比較穩固的。

當然,也有機緣巧合的時候,一次契機就能解決很多的問題,這是有先例的。比如說六祖慧能,他聽了一遍《金剛經》就悟道了。大家其實可以想一想,他在這之前,該是問了自己多少的問題,下了多少的水磨功夫呀。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