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 — 中西方的一些差異
文章來源: 平等性2020-12-29 06:33:02

孩子大了,特別是上了高中以後,獨立了很多。具體的科目選擇,學習安排,課外活動,我和老婆根本就插不上手,除了知道每學期最後的成績,她在學校的生活幾乎完全是由她自主掌握。我們做父母的,很有點甩手掌櫃的味道。疫情來了,生活受到了很大影響,但是因為孩子不得不每天在家上網課,對她的日程和活動反而多了一些了解。有趣的是,我發現她的高中生活,和我以前所經曆的有著很大的不同。

就我所觀察的,雖然她已經是高年級的學生了,好像功課的壓力並不大,她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課外活動上麵。這裏麵有拉丁文俱樂部的組織和活動,有辯論俱樂部的訓練和比賽,還有做了好幾年的老年醫護中心的義工。當然,更多的時候是和她的一幫朋友們在網上聊天。

而我記憶中的高中生活,除了作業,作業,還是作業,當然還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測驗和考試。我記得當時課本上的知識極其有限,而如果想要深入,就隻有參加學科競賽。但是,並不是每一個有求知欲的孩子,都有興趣去參加這些功利性極強的競賽活動,我本人就是其中一個。我記得當時為數不多的,有趣且能夠自由發揮的項目,是寫作文,而即使是寫作,也是限製多多,大部分都是命題作文,八股的味道極重。而其它一些我非常感興趣的科目,比如說地理,曆史,僅僅是因為我沒有選擇讀文科,就隻有統統放棄,因為當時根本就不給理科生開這些課。

而對比國內,在高中階段,西方教育對學科的選擇是開放式的。整個教學體製,對數理的要求相對比較低,相反,對知識麵,口頭表達,和獨立完成項目的能力要求較高。總的來說,講求一個廣字,而不是深度。我自己因為多年來在大學裏麵教書,對此也有些體會。我發現在這邊,大學或者是研究生院,才是讓孩子們真正深入的階段。

我覺得我國的高中教育,還是古代科舉體製的延續,重視的是選拔人才,而不是為了培養人才,也不是為了幫助每一個孩子如何提高自己。記得我自己的高中三年,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是在做高考的複習和準備,而所學的新知識點卻極其有限,大量的時間都是在重複練習和刷各類偏題怪題。

這種體製,造成基礎差的學生無法提高,而基礎好的學生卻吃不飽,而且很容易厭煩。當然,也有好處,那就是數理基礎打得非常牢靠,以至於在商場裏算帳,算得比計算器都快,常常讓售貨員瞠目結舌。可是,對那些從事非研究性工作的同學(大概率超過90%),我覺得這種教育體製是對他們青春的極大浪費。而且還有一個副作用,就是遏製了獨立思考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在我看來,女兒看了太多的雜書,而且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對我們父母來說似乎是完全無用的東西上麵,比如拉丁語,法語,音樂理論,曆史,政治;最讓我覺得遺憾的是,她對數理的理解極其膚淺,做起題目來更是小毛病成堆,看來要她去中國參加高考是不中了。可是這些我認為的問題,並不妨礙她在學校裏幾乎每門課都拿滿分,而且更重要的是,從小學到中學,過得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雖然有不少問題,可是我覺得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素質培養,是她非常得益於這邊的教育環境的,那就是敢於提問題,並且善於捕捉恰當的時機提出關鍵性的問題。我希望這一點國內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加以考慮。

當然,我希望女兒在進了大學以後,能夠好好深入鑽研一下自己的專業學科,畢竟我來自一個傳統讀書人的家庭,總覺得有一技之長是立足之本。問題是女大不中留,她的主意一旦拿定了,我這當爹的也是無可奈何。算了,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以後是她們的時代了,我是等著將來被她們教育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