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原因,使美國在這場新冠抗疫中如此慘烈
文章來源: feiteng2020-04-10 20:39:46

前段時間,有雲大的好友問起,在這場新冠防疫中,作為敏珠國家的美國為何如此慘烈?這位好友是在美國呆過些時日、也常與美國科學家合作的科學家。而作為研究分類與進化的植物學家,我隻能粗淺地跟他交流我的看法。今天,不妨將那天跟他的交流擴展一下,寫成此文,拋磚引玉,與大家共勉。

 

美國現成為新冠病毒的重災區,其原因是多方麵的。我列出我能想到的下列原因,它們間的順序不一定對。

 

第一,川普政府的嚴重誤判。反正全世界都可以罵美國政府,就把這當成第一原因吧。不管你是不是川粉,可能很少人會否認,美國在大規模的新冠傳染開始之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政府主要在隔岸觀火;更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入境者進行嚴格的檢查、鑒別病毒攜帶者。跟大多數國家一樣,川普政府浪費了中國在123號之後悲壯抗疫留給大家的寶貴時間。當然,要求政府將病毒擋在國門之外,是不切實際的苛刻想法。現在新冠發生整3月有餘,大多數國家本來都有足夠的時間應對,而受感染的國家和地區仍然高達171個,就是明證。新冠的DNA序列於15號就由中國科學家首次公開了(謝謝他們!)。韓國在1月中旬開始設計檢驗試劑盒,而那時美國政府沒有類似的想法,至少沒有付諸實施。當然,韓國、台灣、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在這次抗疫中最成功的國家和地區(防疫過程中經濟受影響較小),都與震中(epicenter)——中國大陸比鄰,這些地方也深受2002-2003年的薩斯之害,有過教訓,就學乖了;而美國沒有薩斯的教訓,也遠離新冠的震中,難免會大意。

 

第二,對新冠的危害性認識不足。這一點不隻是美國人、美國政府認識不足,全世界當初沒有多少人認識到新冠如此凶猛。我了解的少有的幾個人智者之一,包括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管軼教授。他在1月底潛回大陸,到武漢做調研,可惜他被當做外人,拿不到病毒的材料。記得他當初說過,新冠可能比薩斯凶猛10倍以上,或類似的話。現在的情況應驗了管軼的警告。最新的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的傳染率是高達5.7,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傳染5.7個人,非常驚人。估計沒人料到。320日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華人科學家Jane Qiu在《自然》發表論文表明,新冠感染的人中有約60%左右沒有症狀,而這些隱性病例同樣可以傳染人。這樣“狡猾”的病毒,防不勝防。川普政府在2月初及時從武漢撤僑時,被大國罵作“開了個壞的頭”、“極不友好的舉動”,國際上也有不少國家笑話美帝,美國國內也有不少人罵!現在看,至少川普當初還是比許多國家的領導人清醒的。武漢123號封城後,美國的邊境依然開放,直到2月初,更沒有對入境的病毒攜帶者進行檢測。美國對歐洲的一直沒有斷航,直到3月中(被歐盟罵得夠嗆!),為時已晚。這裏有國際、國內自由、人權、政治方麵的壓力,更有準備不足的原因,終於埋下禍根。新的研究顯示,紐約的災情就是在1月底是由大量的歐洲遊客或移民帶入新冠病毒而引起。估計,美國誰也不會下令,在1月底之前斷航歐洲。

 

第三,武漢封城前離開的500萬人。武漢在123號封城之前的兩周內,有500萬人離開震中。英國南漢普頓大學大數據團隊「Worldpop」,2月中以電腦針對近6萬名武漢人的手機與航空數據進行分析,在武漢封城前離開的人士,那時可能已散布到中國以外的382個國際城市,這些人當中至少包含834名確診患者。如果按60%的隱性病例計算,有近2,085人散布到世界各地,成為各地新冠病毒的“火種”。而美國作為世界旅行的第一大目的國,紐約又作為美國的第一大目的地,想擋住新冠,難!紐約就有非常多的意大利裔移民,從意大利將病毒帶到紐約。沒有那500萬人離開武漢,沒有那6萬人離開中國,就沒有今天新冠病毒的世界版圖。這估計很少人有爭議,不管你是否迷信什麽陰謀論。

 

第四,民眾的普遍不重視。總的來說,新冠其實是比較溫和的病毒,盡管被媒體和某些專家渲染得非常恐怖。在對鑽石公主號郵輪的全體乘客和意大利一個小鎮的全體居民全部做了核酸檢測後發現,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率大約為0.5%。在確診病例中,有80%症狀輕微,不經任何治療就能痊愈。而且,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有一半以上從被感染到轉陰時都沒有症狀,如果不對所有的人做檢測,這些人就不會被統計進去。所以,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90%以上沒有症狀或有輕微症狀,他們會自己痊愈。對比流感病毒,美國每年有12,000  61,000人直接或間接死於流感。所以,美國民眾大多不重視新冠病毒。像特斯拉的老板Elon Musk馬斯克這樣的名人,帶頭在推特裏藐視新冠。民眾的普遍不重視的另一原因是,美國民眾對美國的醫療體製很有信心,確實,重症醫療條件世界第一。美國人養尊處優慣了。其實,大家還是應該重視起來,因為如果被感染的人數多了,0.5%的致死率也會讓不少人丟掉性命。

 

第五,對假陰性的擔心。美國遲遲沒有采用在亞洲、歐洲普遍采用的抗體檢測,直到最近幾周。這種檢測類似於艾滋病檢測、早孕試紙。在塑料載玻片上滴一滴血,再添加一滴測試附帶的緩衝液,然後靜置15分鍾。如果隻有一條條帶,則為陰性;如果有多個條帶,則為陽性。該測試還會顯示抗體的類型。有一種類型的抗體稱為IgG [免疫球蛋白G],另一種類型稱為IgM[免疫球蛋白M]。通常,當一個人被感染時,IgM響應較早,而IgG響應較晚。這兩個條帶能夠顯示病毒感染的階段。美國開始較長一段時間仍堅持主要用RT-PCR的檢測方法。這種方法需要PCR(聚合酶鏈式反應)儀器,過程費時、效率低下,剛開始時好像還發生了引物錯誤。FDA當初遲遲不批準抗體檢測,雖然川普強烈要求,主要是FDA那時候不鼓勵大規模的檢測,因為任何檢測方法都會產生一定比例的假陰性結果。如果被檢測的人太多,假陰性的人就越多;這些人以為自己是陰性,若放縱自己,後果非常嚴重。倒不如,讓大家都老老實實隔離一段時間。

 

第六,民主與自由的代價。3月初,中國的疫情開始好轉時,國內民眾歡欣鼓舞,我們也為之高興。記得,當時最火的帖子便是“美國連抄作業都不會抄!”,以此來譏笑美國的防疫不當。說這話和同意這話的人們,顯然不懂得,民主和自由的國家人們,永遠也不可能、也抄不了中國這樣的封城作業。他們不了解,自由對民主國家的人們的重要。政府不可能、也做不到大規模地限製民眾的自由。美國確有少數州、城在“封城”;可是,這樣的封城跟中國的比,完全就不叫封城。我們村也在封城,但我們每天照常出去散步、跑步,也不用戴口罩。我昨天去學生他們的公寓時,高速路上一樣的車水馬龍,隻是車子比平時少些。就像很多美國人並不讚成禁槍,盡管美國每年槍擊案件不少。他們認為,那是自由的代價。

 

第七,確診與否的標準不同。在美國,根據世衛組織發布的《人感染2019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2019冠狀病毒病的全球監測》,無論有無臨床體征和症狀,經實驗室確診感染新冠病毒者均為確診病例。但中國的確診標準與此不同,在中國國家衛健委今年27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將核酸檢測陽性病例分為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兩類,此後,無症狀感染者不再被列入確診名單。這也是29日黑龍江省衛健委宣布該省前一天核減了14例確診患者的原因。因為其中有13例檢測陽性但無症狀的感染者。如果按60%的無症狀感染算,美國的1萬例,可能大致相當於中國的4千例。

 

第八,美國的華人。美國的華人對美國現在的病毒疫情的影響在於兩方麵:1. 有許多華人直接從國內或其他國家將病毒帶到美國,包括其中的許多隱性病例。美國的第一病例就是從武漢回西雅圖的華人,120號確診。伊利羅伊州的第一例好像也是從中國帶入。還有諸如從中國到新加坡到美國的華人病例,從中國到歐洲到美國的華人病例,等等。2. 在中國疫情嚴重時,美國華人買空了美國所有的口罩、保護服、保護眼鏡、呼吸機,寄回中國,這給美國現在的防疫造成物資短缺。據中國海關統計,那段時間,從海外寄回中國的口罩就超過20億支之眾。還有段時間,海關沒收寄回中國的口罩,大家都用別的名義寄口罩回中國,這些都無法統計。我們這個3百萬人口的城市的所有商店裏,連防塵口罩都被買光,多數被寄往中國。防疫物資的短缺,對當前的疫情已經有所影響,如果持續下去,會影響很多人。美國的華人,太愛我們的母國。大多數人當初沒想到,這種愛可能最終導致了自己在美國的鄰居、朋友、同事和家人因為無口罩而被感染。

第九,經濟、平等與法製。新冠病毒在美國猖獗橫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美國的檢測太慢,不能將感染而無症狀或輕症狀的人及時有效地隔離。這背後的原因,除了政府效率不夠高以外,美國的勞動力不足;這又與美國的經濟太好有關。想想,失業率僅3%多一些,根本就沒有富裕的勞動力。川普的移民政策之後,勞動力的問題更顯突出。美國更不可能有,像大國那樣一大幫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大批半失業的、長期被歧視的農民工。美國的工作人員,也不大可能太過分地被要求加班加點地幹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還因為是法製國家,在美國每個崗位的上崗都需要嚴格的證書,醫務行業尤其嚴苛;不可能像大國一樣,農民工訓練幾個小時,就可以上崗。所以,民主國家,有時並不高效。

 
 

第十,美國人喜歡吃生菜。美國人幾乎將所有的菜都可以當生菜來食用,包括香菇、花菜、扁豆、豌豆、豇豆、茄子、西葫蘆、洋蔥、胡蘿卜、香菜、芹菜、黃瓜、西紅柿、辣椒,還有各種堅果、種子、漿果、鮮花。有香港的研究表明,新冠感染者接觸蔬菜和水果12小時之後,病毒被傳染到了後來接觸同一個蔬菜和水果的人。那麽,美國人喜歡吃生菜的習慣,會不會幫助新冠病毒傳染呢?

 

吃一塹,長一智。有了這次慘痛的教訓,估計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能更從容地應對下一次類似的全球傳染病的威脅。這次新冠病毒的威脅,絕不是最後一次。

 

Take care and be safe.

 

致謝  寫作中得到免疫學專家繆博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