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散記(5)- 思念之旅/ 我的味蕾浸潤在樸素的美食中
文章來源: 麥姐2023-08-21 05:52:58

回國散記(5)- 思念之旅

我的味蕾浸潤在樸素的美食中

在北京待了一個多月後,我去了大西北 -甘肅蘭州,這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

我曾經在一篇博文中寫過:

“和新認識的朋友聊天的時候,互相會問問你是哪裏人,以前我在這個問題上是有些躊躇的,因為不知道該說父母老家還是自己成長的地方。

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人,但父親在五十年代大學畢業時就響應政府號召,毅然決然地奔赴大西北,從此紮根在甘肅蘭州,連帶母親和之後出生的兄妹三人全都和大西北結了緣,我在上大學之前基本在蘭州度過,中間僅有一年曾因父親養病和他一起在浙江老家生活過。

由於父母是南方人,在家不說蘭州話,所以兄妹三人也沒學會說蘭州話,但因了會說蘭州話的同學,我們聽得懂蘭州話,然而並不覺得它是鄉音。上大學以後,除了假期回家探父母,生活重心基本是在蘭州以外了,再以後父母退休也被接到北京生活了,我們兄妹三人就不怎麽回蘭州了。可是自此以後別人再問我,你是哪裏人時,我竟然會毫不猶豫地說蘭州人。為什麽呢?因為浙江老家於我實在隻是一個遙遠模糊的印象,不記得她的食物,不記得她的有趣,不記得她的故事。蘭州不一樣,那裏留下了時光吹不散的青蔥歲月,我的發小我的閨蜜,我的老師我的同學,我的高考我的奮鬥,更有那雕梁飛閣聳晴空的五泉山和峰巒疊嶂抱金城的白塔山,而其中,最為難忘且最容易和任何一個蘭州人甚至隻是去過蘭州的朋友有共鳴的是蘭州牛肉麵。”

蘭州牛肉麵當然不是什麽大餐,但它也不是一碗普普通通的麵條,那是我在海外念念不忘,一想起來就會口舌生津的食物,而那正宗的“一清(清湯)二白(白蘿卜)三紅(紅辣椒)四綠(綠蒜苗)五黃(黃麵條)”也隻有在蘭州本地才能吃到。在蘭州,牛肉麵館之多超乎想象,幾乎一家挨著一家,估計隻有在蘭州才可以做到每日一麵,甚至每餐一麵。蘭州人開玩笑說,我們吃飯簡單,就兩種選擇:今天吃不吃牛肉麵?

所以這次回蘭,可是讓自己的味蕾充分浸潤在蘭州牛肉麵中了,每天的早餐都是到家門口的“馬有才牛肉麵”來一份牛大碗,可見我對蘭州牛肉麵的綿綿情意。要知道,平時我是一個從來不喜把麵條當作早餐的人,盡管我熱愛麵食就像老鼠愛大米。

在我眼裏,蘭州的任何一家牛肉麵館,隻要食客不是太稀稀落落,都不會太差。我的這種想法自然是會遭到美食家們的鄙視的,對他們而言,哪家的麵筋道,哪家的湯入味,哪家的辣椒油香飄萬裏,哪家的牛肉緊實卻不柴,都是他們挑選麵館的重要因素。所以美食家們斷不會如我這個味蕾遲鈍的懶蟲,天天吃同一家牛肉麵館(幸運的是俺吃的這家“馬有才”也是在蘭州牛肉麵風雲榜上有名的)。美食家們來到蘭州,每餐必要品嚐不同的麵館,但他們不會去外地人眼中認為的最高檔的“安吉爾”,也不會駐足遊客眼中最正宗的“馬子祿”,絕對是在做好攻略後,要無懼折騰地奔向本地人推薦的:白老七、磨溝沿、薩達姆、吾穆勒,德元、陳記……

蘭州牛肉麵從上世紀的每碗2毛-3毛上升到現在的每碗8元,在物價飛漲的這個年代,這算是良心麵了吧,重點是每家飯館的牛肉麵都是這個價格,當然如果想多來點牛肉,要額外花10元。麥二哥在《蘭州牛肉麵:一座城市的記憶》中曾提到過:“牛肉麵對於蘭州人來說,已然成為生活必需品,毫無爭議地擺在了與水、電、氣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每一次漲價都要經過很多波折,甚至要開聽證會。一碗麵享有這樣的待遇,全國隻此一例吧!”

聽證會是不是會讓人們感覺到民主的意味呢,一碗麵的民主,也是民主,所以別總抱怨說天朝沒有民主。

蘭州的小吃特別多。我這次去蘭州,來子帶著妹妹和外甥女來和我匯合,他們三個都是第一次到蘭州。妹妹和外甥女一下子就迷戀上了蘭州小吃。蘭州的夜市還出奇地多,所以我們幾乎每天晚上都去不同的夜市解決肚子的溫飽。

她們最愛的食物除了牛肉麵,就是甜胚子和牛奶雞蛋醪糟。

甜胚子是蘭州的傳統小吃,也是我喜歡的蘭州小吃之一。據說早期是清明節和端午節的食品,後來發展成為一年四季老少鹹宜的流行小吃,有句順口溜:“甜醅甜,老人娃娃口水咽,一碗兩碗能開胃,三碗四碗頂頓飯”。

百度了下甜胚子的做法:將顆粒飽滿的燕麥粒淘洗幹淨後上籠蒸1小時左右,蒸至麥粒開口,內芯還有一點點硬度,關火晾到溫和不燙手,然後兌入酒曲,如果太幹,也可以加點溫水,密封發酵,等兩三日聞到酒香時,就可以食用。吃的時候,舀出兩勺發酵了的麥芽在小碗裏,用涼開水一衝,用勺子在把碗裏的麥芽和水攪勻,水就變成了白色的漿汁,一碗香甜的甜胚子就做好了。

燕麥本身質地較硬,口感不好,但它做成了甜胚子之後,就大不同了,燕麥粒粒有嚼勁,入口麥香醇厚,甜而不膩,再加上酒的清香味,漿水喝起來酸酸甜甜的,變成了蘭州人最喜歡的一款解暑食物。

這樣寫著,就想到了我喜歡的正直才女燕麥禾兒,這碗清爽的甜胚子送給外柔內剛的她。

牛奶雞蛋醪糟,感覺以前蘭州沒有,這次回去才發現它成了蘭州的網紅食品,在夜市幾乎走幾步就能看到有賣。而且很多攤位都掛著中央電視台《舌尖上的中國》推薦品牌和“老馬爺”兩個醒目的招牌,感覺攤主個個都是老馬爺的打扮,當然回民中“馬”姓也是大姓,十個裏麵有八個姓馬,最後隻好按照最樸素的認知:排隊最長的一定最好吃。

以前在國內,我的一位閨蜜的老公是湖南人,到了冬天,經常送我們他自己發酵的醪糟,我們會打個雞蛋煮著吃,外麵寒風刺骨,手捧這樣一碗熱氣騰騰且酒香彌漫的醪糟,感覺特別幸福。

這次在蘭州看到的是把牛奶、雞蛋、醪糟一起煮,煮好後,有的還會在上麵撒上葡萄幹、枸杞、芝麻等,奶香酒香融合,又是別樣的風味。忘了拍照片,借張網圖。

下圖是蘭州出名的西北餐廳 - 阿西婭,以羊羔肉主打,右下角的小吃大家知道是什麽嗎?

到了蘭州,還有一件不能錯過的事就是在黃河邊喝“三炮台”,也有稱之為“三泡台”,俗稱“蓋碗茶”,蘭州本地人稱之為“刮碗子”。有句玩笑話說“寧丟千軍萬馬,碗子不能不刮”,說的就是蘭州有名的三炮台。

炎炎夏日裏,黃河邊擺滿了帶著涼棚的茶攤,迎接著或攜家帶口或三五知己,或兩情相悅或祖孫三代,一人一杯三泡台,有的半躺,有的圍坐,打著小牌,磕著瓜子,說說笑笑,八卦世道,暢談人生。熱水壺就放在腳邊,休閑的人們邊指點江山邊續上開水,直到茶淡糖盡、口幹舌燥為止。

我們也用一個下午的時間享受了三炮台文化。

三炮台茶具包括茶蓋、茶碗、茶托(也稱茶船子)三部分,其寓意為“天蓋之,茶蓋 ;地載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因形如炮台,故稱三炮台。

這家的茶具是透明的,店主說我們可以喝完後把茶具帶回家。打開包裝,裏麵有綠茶,菊花、桂圓、紅棗、枸杞、冰糖。據說一碗上等的三炮台,裏麵內容相當豐富,茶葉以春尖茶和雲南茶為最好,再配以蘭州苦水玫瑰、上好的菊花、茉莉花蓓蕾、甘肅正寧包核杏、福建桂圓、新疆葡萄幹、甘肅臨澤小棗、寧夏枸杞、山楂幹、優質冰糖等佐料。

我們就不講究了,碰到什麽喝什麽。但喝三炮台的儀式感還是要有的。先在茶碗裏放進茶葉,捏碎桂圓殼,之後把紅棗、枸杞和冰糖陸續倒進碗裏,衝入滾燙的開水,於是怡然生機便在茶碗裏蔓延開來。

飲用的時候,一定要一手捧著茶托,拿住茶碗,另一隻手拿起蓋子,輕輕把漂浮的茶葉刮回茶碗裏,把茶湯潷出,然後把這碗三炮台送至嘴邊,茶香四溢,一口一口地慢飲,眼望流淌不息的黃河水,這時候不思人間疾苦,隻念天地之悠悠,心中一定會湧上滿滿的小確幸。

但於我而言,此次蘭州之行,心中充滿的是悲傷和思念。奔騰的黃河見證了我與我親愛的父母共同度過的歲月。當年離開家鄉去外地上大學的時候,每年中最迫切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回家過年度假,見到想念的父母,品嚐媽媽的美味,看到熟悉的風景。

而今,父母已然離我遠去,我對他們的思念正如那奔向遠方的黃河一樣,一直在我心中流淌。他們那慈祥的笑容、溫暖的關懷以及無言的疼愛在我腦海裏不停地回放,這裏的一步一景都會令我觸景生情。風吹過樹梢,仿佛聽到他們輕聲的叮囑;黃昏的餘暉中,感受到他們不散的溫暖;遙望遠處的白塔,似乎看到他們和藹的微笑;寂靜的夜晚,星星點點的光芒幻化成他們追逐的目光,注視著我的日常。

好博友人參花在紀念父親的博文《辭別再無相見日》的結尾寫到:“我和父母,辭別再無相見日,從此孤獨度春秋。” 令人潸然淚下的語句,餘生我們將麵臨一場又一場的告別。慶幸父母給予了我們生活的勇氣,教會了我們處事的堅韌。 未來的人生道路上,盡管我們背負孤獨,但父母的精神會永遠陪伴著我們。在每一個日出日落的時刻,我會默默地對父母說一聲:謝謝你們,我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