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登天,從唯唯諾諾到飛揚跋扈
文章來源: 麥姐2023-02-18 04:45:26

計劃中2023年的春節應該是在國內度過,但由於爸爸的突然去世,我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和滿天飛散的蒲公英,不知道自己該飛向哪裏落在哪裏。鬱鬱寡歡地度過了有生以來最為悲傷的新年和春節,在外地上學的兒子說你們來我這兒散散心吧,他正好要搬家,我們想也行,去別處可以分散下哀痛的心情順便當個勞工。

其實兩個月前我們剛去過兒子那裏,參加他的本科畢業典禮,當時就待了三天,第一天到,第二天畢業典禮,第三天離開。他是典型的疫情大學生,疫情三年,半工半讀,念完了一個本科,在學校線下上課的時間估計不超過半年,好在,未來他還有四年的時間來體驗象牙塔裏的學術氣氛。

這一趟待得時間比較長,除了搬家就是純粹的休閑。搬家很快,單身漢東西不算多,但也有大件,一個超大的電腦屏幕(40寸,可以同時分三屏)和一個大電視 (42寸)。新搬的studio非常小,連個放沙發的地方都沒有,但他愣是放了這麽兩個大物件,我看著眼暈。但他有理由,大屏幕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大電視為了更好地娛樂,這樣才不會抑鬱。一句話,生活學習兩不誤。還裝了環繞立體聲音響,他把土包子的爹媽摁在床上,體驗音效。試了試《星球大戰》,飛機從背後呼嘯飛過,爆炸聲在耳邊轟隆震動。

問我們效果好嗎?為娘的使勁地點點頭。他很興奮地說:那下次回家給你們也裝一套。我和他爹異口同聲:千萬別!

不得不感慨,現在的孩子真是會享受生活,好在他沒有花我們的錢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所以我們沒什麽可抱怨的,不僅沒抱怨,還被送了個驚喜。他給爹媽一人送了一個iPad,背麵專門鐫刻了我們各自的姓名和屬相。老土的麥子第一次知道蘋果針對某些產品提供免費的鐫刻服務,表情符號、名字、縮寫、數字和日期都可以。

利用四個晚上,三人擠在一張單人床上看大片。為了完成菲兒的作業,我強烈要求看奧斯卡提名電影,四晚看了三部:《西線無戰事》、《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和《悲情三角》,《悲情三角》實在是太長了,兩個半小時,兒子第二天要起大早去很遠的醫院上課,隻好分了兩晚看。

看到不少博友們都已經寫了很精彩的影評 - 《文學城奧斯卡影評》(菲兒天地),我就畫蛇添足,簡單寫寫自己的觀後感。差生一回家就補交作業了,憑著端正的態度,菲兒班長怎麽也得給俺個及格吧?

巧合的是,這三部電影或多或少都講到了戰爭,涉及到了人性,也許這是本屆奧斯卡的主題之一。

現實劇情片:《西線無戰事》-戰爭與人性

這部電影改編自經典的反戰同名小說。原著的作者是德國作家埃裏希·瑪麗亞·雷馬克,這部出版於1929年1月的長篇反戰小說令雷馬克一舉成名,沒過多久就成為世界級暢銷書(總發行量超過500萬冊),1930年被好萊塢拍成世界上首部有聲戰爭片後榮獲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但它帶給雷馬克的除了榮譽,還有災難。希特勒上台後,這部作品被列為禁書並被公開焚毀,雷馬克被剝奪了國籍並被迫流亡國外,而仍留在德國的妹妹,被納粹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判處了死刑。

該書的故事背景是一戰,講述了還是一群年輕人從學校走向戰場,從報名參戰時的興奮與激動,到飽受戰火煎熬之後的恐懼與絕望、迷失與掙紮的變化過程,最終這些年輕人都沒能活著回家。極權統治者對這樣的聲音是如此地害怕,因為希特勒當時需要的是視戰爭為力量之源的民族主義,這本視戰爭為敵人的書會讓年輕人質疑戰爭的必要性並進而對當權者的決定產生抵觸心理。1928年德國《福斯報》在開始連載雷馬克的小說時,編輯評論道:“《西線無戰事》是無名士兵的第一座真實的紀念碑。這部沒有傾向性的小說,卻是一座比石頭還要堅固、比礦石還要持久的紀念碑。這紀念碑激動人心,充實人的頭腦,給後幾代人展示了最恐怖的戰爭紀實圖像。”

2022年新上映的電影是該作品第三次被搬上熒幕。前兩次都是美國人拍的,這次由德國人掌印,德國導演愛德華·貝爾格(Edward Berger)執導,應該說意義非凡。

這部新片和原著的內容有著比較多的不同,特別增加了多場鮮明對比的畫麵:這邊是在戰場浴血奮戰、因為饑餓而麵色蒼白骨瘦如柴的戰士,鏡頭一轉,那邊是在大宅裏誇誇其談、喝美酒吃大餐的軍隊高層。

更令人憤怒的是德法明明已經簽署了停戰協定,但生效時間還沒有到,電影中的將軍為了滿足自己所謂虛幻的勝利感,迫使戰士們在停戰前發動最後一輪攻擊,結果葬送了主角保羅的性命。有評論認為新片中的保羅之死沒有之前兩部電影的結尾更富有詩意和寓意(1930年版的電影是保羅因為伸手抓向蝴蝶而中冷槍,1979年版的電影中保羅因為畫雲雀而中冷槍),我卻覺得新片的結局和整部片的改編內容很契合,將軍對戰士性命的輕視導致了保羅倒在了戰爭結束的前一刻,這樣的結局帶來的衝擊力更直接和真實,體現了權力掌控者荒謬且殘忍的人性及戰爭的殘酷無情。這些沒有人性高高在上的戰爭狂人不會關心悲傷的母親和殘缺不全的年輕身體。

小說和電影中都有這樣一個情節:主角保羅麵對麵刺殺法軍士兵之後,內心非常痛苦和糾結,為什麽人類要這樣互相傷害?

在2022年翻拍這部電影非常具有現實意義,因為同年普京發動了自以為是"閃電戰"的侵略烏克蘭戰爭,至今已經持續了整整一年。《西線無戰事》所反映的一戰時的德國也是同樣,他們起初以為的閃電戰最後持續了四年,而且以失敗告終。

曆史在重演。戰爭,無論多麽師出有名,帶給個體和個體背後的家庭都是傷害和痛苦。幾千年的文明都無法阻止血流成河,什麽時候世界能夠真正無戰事?地震、洪水、幹旱、病毒等所帶來的災難已經讓人類難以承受,人為的戰爭更是雪上加霜,和諧社會將是全人類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嗎?

黑色幽默片:《伊尼舍林的報喪女妖》-友誼與人性

這部由英國導演馬丁·麥克多納(Martin McDonagh)執導的電影是典型的 “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的寫照。故事發生在愛爾蘭偏遠的一個小島上,小島就是一個小村莊,大家都知根知底,沒有驚喜,也沒有驚嚇,有的隻是八卦和喝酒。

結果有一天,驚嚇來了,兩個好朋友中的一個無緣無故地不理睬另外一個了,而且用相當殘忍的手段表達自己和對方一刀兩斷的決心,故事就此展開。具體情節不寫了。

到底是愛之深導致恨之切?還是因為生活實在太平庸枯燥,而創造出來這場驚嚇呢?

電影中唯一清醒的是兩個女人,一個是被割席的那個主角的妹妹,獨立自由,對兩位主角的折騰忍無可忍,向往外麵的世界,而且成行了;另一個是報喪女妖(即死亡的信使),冷眼看著島上發生的事情,心裏明白但又無法阻止各種悲劇的發生。最後死亡的不是兩位主角,而是一位天真的年輕人和那頭忠厚無知的驢。什麽寓意?我想到了《西線無戰事》,是不是反映了同樣的意思?兩位主角之間的翻臉其實就意味著一場戰爭,戰爭對年輕生命的碾壓、對民眾生活帶來的災難和影響無處不在。

小島的遠處總是傳來槍炮聲,愛爾蘭的內戰正在進行中,曾經肩並肩的兄弟好友反目成仇,兵戎相見。放眼地球,其實全人類本應該都是兄弟姐妹吧,但也一樣反目,民族間被迫為敵,互相殺戮。

荒誕諷刺片:《悲情三角》-權力與人性

這部電影用荒誕不經的手法反映了現實世界中所謂的平等都是扯淡,這是瑞典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Ruben Östlund)的作品,他之前導演的《遊客》、《方形》都在戛納電影節中獲過獎。

電影開場是時裝模特試鏡的場麵,模特們被教導穿著不同價格品牌的服裝要展現不同的神態:笑臉代表的是那些廉價衣服,比如H&M;衣服越昂貴,比如巴黎世家,就越要擺出一副瞧不起消費者的表情。

這個開場實際上就是後麵三幕要反映的主旨:世界上哪裏會有真正的平等,僅僅是作為外包裝的衣服的品牌不同都能讓同一個人變得趾高氣揚或者低眉順眼,何況你掌握了權力,這個權力可以存在於男女關係之中(性愛),也可以存在於服務關係之中(金錢),更可以存在於社會關係之中(生存必需品)。

三幕的具體情節不介紹了,博友沈香、灰蘑菇、菲兒等都已經寫了獨到深刻的詳細影評。

我隻說下個人的觀後感,我喜歡這部電影,諷刺感十足,導演無情地扯下了各種偽善的麵紗:戀人間的虛情假意、權貴們的盛氣淩人、清潔工翻身當女王後的頤指氣使。

第二幕很多人不喜歡,因為有些畫麵確實讓人感到惡心,但也許正因為如此的刻意,才讓嘲諷的意味發揮到極致。有著馬克思主義傾向的船長對貪婪的資本家非常反感,所以剛開船就不執行職責,把自己關在船艙裏酗酒,之後又特意選擇了這麽一個暴風雨之夜來舉辦船長晚宴,通過船體的顛簸擊碎了一切文明的幻象,使得一向自以為尊貴優雅的富人們不僅體麵盡失,而且嘔吐不斷,醜態百出,躺倒在屎尿橫流的環境裏。而船長則在一旁邊喝酒邊冷冷地看著這一切,隨後和賣屎的俄羅斯寡頭借著醉意,你一言我一語地引經據典,大肆爭辯,並通過廣播傳達給全船人:這是兩種主義的互相對抗。

船長提到了1918年尤金·德布斯(美國工會領袖)在俄亥俄州坎頓市發表演講時的一段話:“曆史上所有的戰爭都是為了征服和掠奪,統治者隻管宣戰,而征戰沙場的總是被統治者,他們義正言辭地讓你相信,聽從他們的命令去參戰去送死,就履行了你的愛國義務。”

這又讓我想到了《西線無戰事》,這段話是不是非常合適的注腳?反戰本應該是文明社會的共識,但現實呢?

《悲情三角》的精彩在於它並不是嘲諷任何一個特定的階層或者性別,而是挖掘了人性深處最惡的那部分,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因為身份或者處境的轉換而從高高在上變得低三下四、或從唯唯諾諾變得飛揚跋扈。特權會腐蝕所有人,這就是社會群體的痛點,這就是為什麽我們需要一個良好的製度來約束人性之惡。

電影中所有角色的設定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都是有其特定的含義,性別、種族、國籍、階層等等。

最後的開放式結尾更是讓人毛骨悚然,明明知道終於可以結束荒島生活了,但因為災難而變身女王的主宰者能甘心回到過去嗎?品嚐了權力三角頂端滋味的清潔工能甘心去做女模特的助理嗎?

這部充滿豐富寓意的“三角”,悲情且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