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鋼琴預防老年癡呆?'回課'+心得~開始練琴一周後......
文章來源: 艾唱2022-10-13 16:45:50

上次發的練琴貼:)雖然就發了兩個最簡單的小曲兒,卻得到了大家的鼓勵,讓我更加的有積極性了。這一周裏我白天上班,周末和晚上的時間盡量抓緊一切機會摸摸琴。。。。。。進步還是有的,這次一周練了三首曲子,雖然還都是初級,但是感覺識譜能力好多了,估計慢慢的應該看著琴譜就能把曲摸下來了。

說說的我的感受和心得吧:

1,熱情有,但是時間不夠。因為下班後做家務還要帶狗娃,隻有晚飯後才能彈一彈,周末的時間也是有限,所以練琴時間少就不會太精了。

2,基本功不紮實導致好多細節表現不出來。還有就是年紀大了好久沒練基本功,所以手指不靈活,一到快的地方就彈得不流暢,所以影響樂曲的整體表現力。就是心有餘而手不給力。

3,心理產生波動,曾一度想放棄了:)本來也沒有壓力,所以剛練幾天手腕突然開始疼時就產生了放棄的想法,老公說:別琴沒彈好再多了個手腕疼的毛病。後來開始每天加入基本功的練習就好多了。所以大家也要注意彈樂曲前一定要warmup 你的手指。

4,不要一味的急於求成想保質又保量。畢竟不需要給老師回課,所以可以慢慢的彈,慢慢的練。也不用追求彈得多快有多完美,因為真的做不到。隻求自己聽著感覺舒服就好了。

5,如果有基礎,又不想找老師,完全可以自學。因為網上的視頻,從初級到高級的都有,隻要你有基礎就可以看懂老師的講解,完全可以跟著視頻練習,還是那句話,自娛自樂嗎:)當然如果有時間還是找個老師好,這樣也可以有動力而且也不會盲目的練琴。

6,盡量找自己喜歡的有興趣練的樂曲來彈,這樣才會有動力,開始不要練太難的,那樣容易失去興趣。

7,這周好像感覺自己的眼睛更明亮了,因為彈琴占用了看手機的時間:)

8,那些有興趣想退休後學樂器的盆友們都趕快行動起來吧,為了不得老年癡呆而努力。

9.給年輕小盆友們的建議,如果父母給你提供學習的環境和條件一定要在兒時多學些東西,阿姨和你們說:等年紀大了,學啥都費勁兒:)

 

外麵的秋色可真美,這美景都給了我練琴的動力:)希望寄幾能堅持下來,下一個秋天爭取能把克萊德曼的“秋日的私語”彈下來。

希望自己能堅持到退休後,那樣就可以有足夠的時間彈琴而且退休後多幾個愛好也是不錯的。

 

 

這是我的一些感受隻想和知音們分享,也不知說的對不?如果你也是中年剛開始學習樂器,一定也會有很多的感受。。。歡迎互相交流:)

車爾尼599 第29 +瑤族長鼓舞+車爾尼第40

感覺練習曲的左右手的旋律和伴奏強弱關係還應該彈得更協調。彈快時顆粒性和清晰度也不太完美。瑤族長鼓舞彈得還不是太熟練,所以聽起來也不是太流暢和完美,曲子雖簡單,但是表現力還是應該有的。以後的路還賊老長。。。。繼續努力吧:)

 

如果一開始想自學鋼琴的這個教學視頻非常棒。每一課都講解的很詳細,對怎樣練好每一首練習曲有很大的幫助。大家到油管搜索就會看到每一課的教程了。當然還有很多的教學視頻大家都可以參考。

中央音樂學院淩遠教授,著名鋼琴演奏家、教育家。曾任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學科主任,全國考級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獲得者,被收入《英國劍橋國際音樂家名人錄》,《中國人物年鑒》、《中國當代教育家大辭典》、《中國教場名人詞典》、《中國名人傳略》等。

下麵這個做示範女孩叫王羽佳,現在已經是鋼琴家了。

下麵是基本功練習的視頻,《哈農》很多學鋼琴的人都受益與這本書。

 

我每天都陪麻麻練琴。

陪累了,,我就睡一會。。。

以上圖文均有艾唱編輯整理,謝謝閱讀:)

 

 

為什麽把上琴課叫做“回課”?(知乎)

如此天經地義,以至於我對這個說法熟視無睹:我從來沒思考過,為什麽每天白天在學校叫“上課”,而每周一次的琴課要叫“回課”。現在想來,這可能是因為,琴課課堂和白天的學校課堂有個明顯的區別:

學校的課堂,大多是這樣一個總流程:課堂上,老師傳授教學內容,學生也許會做一些當堂練習,課後老師布置家庭作業。作業在第二天早上提交後,老師在作業本上批改,發回學生改錯。那些錯題太多的家夥會被叫到辦公室,那些很多人都會做錯的難題,會被老師在後麵的課堂上拎出來,做重點分析。

而琴課的課堂,流程則大不相同:不少教琴的老師(其中包括我自己,包括我的老師,包括我觀察到的一些其他老師)會用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甚至全部時間,來檢查上一周布置的作業,而隻留下有限的時間,來處理新的內容。所謂處理新內容,有時也無非隻是口頭上的布置“這周請練習17-18頁”;如果時間充裕一些,也許老師會做一些示範,讓學生觀察並錄像。很多老師根本不會在課堂上講解新曲目(當然,這個分析不太適用於啟蒙課堂,啟蒙課堂上當然是老師講新內容多一些)。

這樣一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琴課課堂,有點類似於學校課堂裏批改作業、發回改錯、難題分析這幾個環節的集成。這樣看來,琴課裏麵的檢查、反饋意味比較濃,也難怪我們會給它安一個“回”字,這個“回”字折射出了我們內心對它的認識。

從來如此,便對嗎?很多人都這樣做,便對嗎?上麵所說的琴課安排,意味著學生需要自行預習、學習、練習陌生內容,然後戰戰兢兢地把自學的結果呈交給老師。老師在課堂上做的事情,就是對這些“自學結果”做三步處理:一是挑出明顯的錯誤,二是在一些技術規格上給出指引,三是在一些藝術處理上給出看法和建議。有一些課堂做完上麵第一步挑錯環節,就已經到下課時間了;高級一些的課堂能完成上麵的第二、第三步。

這裏麵有一個“專業人的假定”,那就是,站在專業金字塔塔尖上的老師,會高傲地認為,上課時候講解的那些規格要求、藝術建議,才是重要的、值得一提的;依靠自學、把基本的音符認對,是簡單的、隻要認真一點就能做到的,壓根不值得多說一句廢話。然而這種專業人的認識,可就難為了那些站在金字塔腰部、態度認真(我們暫不討論那些壓根不認真的)的學生了。

對他們而言,在“把基本的音符認對”這件事上,就已經很需要一些幫助了。老師沒有提供這樣的幫助,而是把識譜的壓力完全釋放到學生自己練琴的環節,這其實是挑戰極大的。當然,有些老師會覺得,如果對於這樣的挑戰不能勝任,可能意味著孩子音樂天賦的不足;也有些老師會覺得,自行識譜、盡可能保證正確率,恰恰體現了學琴對孩子能力的提升和開發。但我們不能期望每個學生都是天才,對能力的過度期待也會帶來老師、孩子、家長三方的失望。

再回頭看看,在啟蒙課階段,大多數老師會帶著孩子在課堂上學習新曲子,手把手教,指著譜子上的音逐個唱。在課堂上,老師基本把一首曲子教得八九不離十,才放孩子回家練習。這樣的練習,隻要是態度認真的,基本不會練得太偏;這樣回家練琴,孩子的壓力不會太大,再上課的時候,也更容易得到肯定、收獲成就感。但學著學著,就逐漸變成了“新曲子就不講了,回家自己去視譜吧,下次看看能不能把音都認對”。也差不多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孩子、家長的壓力逐漸加大,孩子對於學琴的興趣開始衰減,課堂上的矛盾開始增多。我們有時會理解為,這是孩子過了新鮮勁兒、熱情下降的結果。但可能這和課堂流程不經意的變化也不無關係。

開句玩笑:人生若隻如初見。針對那些“後啟蒙階段”的學生,也就是他們學琴兩到三年的時候,也許依然應該保持一些啟蒙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扶持,哪怕就是在識譜這種老師覺得“這有啥可講的,自己難道還做不對嗎”的簡單環節上。多幫一點這種簡單的小忙,也許會給課堂帶來不一樣的結果。這可能甚至會讓一個孩子的音樂緣分延續得更加長遠。

 

謝謝大家的鼓勵,秋安,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