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奶酪會有的
文章來源: 春回人間2020-05-02 14:15:12

中國的奶酪會有的

有一位年老的智者說過一句關於年齡的話,他說,"   Age doesn't matter unless you are cheese".( 年齡無所謂,除非你是奶酪)。我對這句話不甚理解,也找不出相對應中國的說法。即然把年齡和奶酪扯到一起,就要從奶酪方麵找答案。奶酪是種發酵食品,好的奶酪需要儲藏一段時間,在慢慢繼續發酵中產生輕重、濃厚不同的味道,所以奶酪的年齡很重要。美國從歐洲進口的原裝奶酪一般都注明它的age(年份),以便喜歡不同口味的人挑選,所以 Age does matter to cheese(年份對起士很重要)。

很多中國人不喜歡奶酪的味道,管它叫美國的臭豆腐。他們不喜歡那種味兒,但不排斥王致和所製造的那種惡臭。

北京王致和臭豆腐的臭味真不好意思用不雅之物做比喻,隻能說在從一到十的刻度上它已經到了頂,second to nothing(第一)。奶酪與之相比隻是微臭,而且一不小心就被濃鬱的乳香強壓下去。這兩種中外食品都有悠久的曆史,而且都是在偶然中被發明的。

奶酪是阿拉伯人六千年前發明的,他們過沙漠時駱駝背的羊奶發酵蒸發水分後變成了奶酪,後來奶酪傳到歐洲。從羅馬時期開始製做奶酪的技術層出不盡,日益精良。

中國的臭豆腐也有三百年的曆史,發明者叫王致和是一介書生多次進京趕考落榜,卻在無意中用發黴腐敗的豆腐做成了臭豆腐。幾百年悠悠而過,王致和的臭豆腐一點兒末變,從形狀大小,到顏色、味道都一絲不苟地保留下來。它的生產過程依然是純手工勞動作坊式的,把切好的豆腐塊密封在罈罈罐罐裏加上鹽水等它發酵。臭豆腐從來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食品,它隻是一個上不了台麵的佐食小料。從前北京的勞工、苦力和城市貧民家裏總常備幾塊端上歺桌,五十年代醬豆腐兩分錢一塊, 臭豆腐三分錢兩塊。賣臭豆腐的還兼賣各種鹹菜,獨輪車推進胡筒,隨著一聲喲嗬,各家都端著小碗出來了。如果買四塊一定堅持要白饒一塊,還要多加點湯。解放初期許多拉洋車的中午飯就是一個窩頭、一塊臭豆腐、一顆大蔥,再耒一碗大碗茶。其實臭豆腐沒有什麽營養,沒聽說有誰吃臭豆腐吃胖了的,它隻刺激嗅覺和味覺,幫助嚥下難吃的棒子麵窩頭,所以從來沒聽說誰家吃餃子就臭豆腐的。

說完了臭豆腐再說說奶酪 。2019年全球奶酪產量己達到20779千噸。現代人越來越把奶酪看做是人體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在歐美國家,任何一個超市都少不了一個奶酪專櫃,陳列著來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歐美各國)生產的奶酪,明朗滿目應有盡有。奶酪己滲入到食品的各個領域,如漢堡、披薩、三明冶、意大利麵、色拉、零食、糕點真是躲也躲不開。

這番對比不是貶低中國的飲食文化,不是厚彼薄已,而是說明兩個文化在繼承與創新上存在很大差距。以小比大,正如中國人最早發明和使用了指南針,但始終沒發明G P S。自己發明了火藥,但始終用冷兵器打仗。幾百年過去了那塊臭豆腐的氣味依舊熏得人睜不開眼,為什麽不能把它的味道變得更柔和一些,營養更豐富一些?

要改革臭豆腐首先要有創新精神。三百年來王致和立下的規矩沒人敢破,因循守舊,不思變革。要創新首先要有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願望,不能死抱臭豆腐就是天下第一香的態度,自己聞慣了臭味也不許別人開窗子換換空氣。以前相信"世上最寶貴的是人,有了人就有了一切"的說教。當今在激烈競爭的國際舞台上光有人還不行,這句話應改成"世上最寶 貴的是人,有了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就有了一切" 。